从百货公司重新认识上海文化
该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消费空间。主要论述百货公司的出现、建造格局与相关设施,涉及上海城市建设的发展。第二部分:消费观念。主要论述百货公司用以形塑现代消费观念的手段——广告、公司志以及女性在消费文化中的微妙处境。两部分统领于“消费”,各自侧重有形与无形,时有交叉,通过详细史料的客观分析,融汇一处,展现“海外中国研究”史学风格。
近代上海1843年正式开埠,迅速成为中国第一大城市,也是中国与国际商业文化最重要的接轨之地。上海百货公司的出现,主要集中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说起上海老百货,一般人言必称“四大公司”,即由华侨所设的先施、永安、新新、大新。连玲玲指出,“四大”并非上海百货业的全貌。她以福利、惠罗为例,说明“四大”经营者都是华侨实非偶然,百货业兴起的前提就是全球化。
从19世纪后半叶起,世界各国掀起一波都市改造运动为百货公司提供了发展的基础。百货公司以“薄利多销”为经营法则,以销售多元化的商品为目的,为此必须扩大门面,于是巨型建筑就成其重要特征,因此百货公司往往代表了一个城市的景观与该城市或国家商业文化的发展,并且是全球性扩张的一个镜像。福利、惠罗定点南京路、四川路口,“四大”随之跟上,遂使该区域成为热闹的“十里洋场”。
百货公司因其经营特点,必须降低地皮成本,营造高层建筑;因其视觉展示需要,必须打造面向街面、吸引路人的特色橱窗;因其竞销策略,必须设立“一元场”等廉价部门,并有剧场、舞场、游乐场等附属设施。因此,百货公司成了老上海的地标,承载了市民的消费欲望。
老上海百货公司女职员的出现及其形象的建构过程,较之普通的职业妇女有其特殊的社会文化意义。一方面,她们作为物化的“消费品”的组成部分,被贴上了“百货女郎”“面包西施”等标签;另一方面凸显了劳动市场仍然由男性掌控话语权的状况,重新定义性别角色构成现代都市文化的重要内容,连玲玲强调了女店员希望公众从技术角度去评价她们的工作的“去性别化”的愿望。
可以说,上海老百货的“现代性”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近代上海的城市文化,同时,近代上海的城市文化也塑造了百货公司这类现代企业及其企业文化。这是一部很有意义的著作。
新闻推荐
与龙头企业合作种稻 种植大户“升级”成企业主 罗定稻米产业形成“种植主体-品质-品牌”良性循环,带动农户衔接现代农业与市场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对罗定稻米产业的发展也起到推动作用。机械化生产在罗定已很常见。在罗定稻米节上,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