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觉古寺的兴衰
11月24日下午,阳光明媚,风和日丽。笔者应友人海歌之邀,一同驱车从新兴县城往洞口方向出发,前往宝觉古寺。穿过洞口大桥,沿着三挺村的进村水泥路,行驶10多分钟便到达位于秀罗村和尚山脚下的宝觉古寺。
从和尚山脚下向寺庙牌坊望去,“宝觉古寺”四个大字醒目地映入笔者眼帘。进入寺庙便是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后面是观音殿、六祖殿和供奉广深和尚的大殿。
观音殿前有两个满是青苔的石墩,是寺庙被拆毁后遗留的为数不多的唐代遗物之一,另外的一条石柱也早已被村民用作乘凉的石凳。走出观音殿,西侧便是唐代当家和尚释广深种植的一株树菠萝,据传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虽然已历经千年,但这株树菠萝仍然枝繁叶茂,每年的果实都被村民视为珍宝。
这座曾经规模宏大的千年古寺,在经过岁月的洗礼之后,古寺先被改作学校,后在“文革”中被拆毁。没有了以往气势恢宏的亭台楼阁,如今已是“门前冷落车马稀”,唯有残留的唐代石柱和寺内遗留下来的千年树菠萝,似乎在向人们述说着一代古刹历经千年的兴衰。
据新兴文史记载,宝觉寺是新兴县最古老的寺庙,为释广深和尚于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所修建,迄今已近1400年历史。
据碑文记载,宝觉古寺在明朝永乐年间曾被重修,从建寺伊始至民国时期,古寺的规模颇为宏大,是新兴县远近闻名的古寺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宝觉古寺曾被改作学校,随后因历经“文革”等多场政治运动,寺内建筑遭到破坏,原寺遗址大部分已被当地村民用来修建房屋。仅存几块砖石和唐朝广深和尚种下的一株树菠萝。
1992年,社会各界人士募集资金两万多元,在原寺遗址的基础上修建了新的宝觉古寺。重建后的古寺规模已大不如前,以前三进的格局成了如今的两进格局。因为地理位置、交通等多方面的原因,来寺庙进香者也大大减少,较之昔日鼎盛的局面已经逊色了许多。没有想像中气势宏大的楼台亭阁,没有想像中众多的香客,这座千年古刹展现给世人的,只是简陋的一座庙宇和几根带着青苔的廊柱。
秀罗村的老一辈回忆说,宝觉古寺还未被毁坏之前,规模极为庞大。寺庙从山脚下延伸到山腰,山顶还有一座古塔,据说是寺内长老圆寂之所。一进庙门便是三门堂,寺内天王殿、大雄宝殿、广深和尚殿连成主轴,地藏王殿、达摩殿、文殊菩萨殿、钟楼、方丈室、客堂、斋堂等分设于左右两侧,是新兴县当时规模最大的寺庙之一。寺庙最鼎盛之时,庙里的和尚多达上百人,所以村民把寺庙所在的山称为“和尚山”。但即便如此,由于没有确切的史料记载和影像资料,宝觉古寺当时盛况空前的景象在今天看来只是推测。
据《宝觉古寺简介》碑文记载,宋朝元佑年间,宰相蔡确被贬至新州(今新兴),在寺内居住达3年之久。被贬期间,蔡确将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引进到新州,大大提高了这里的农耕水平,村民每年的收成大大增加。他还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鼓励当地大兴教育之风。为了纪念这位宰相,寺庙还专门在庙门前修建了一个宰相亭。历经战乱,宰相亭今也已荡然无存。
宝觉古寺后面的和尚山顶上原有一座古塔,据传是寺内长老的圆寂之所。据史料记载,北宋后期,新州(今新兴县)人卢道伦自小出家,曾经云游到韶州云门山,拜洪智大师为师学法。道伦得法后,去了龙镜山(今属恩平市)法相禅院当主持,被人称为赞圣禅师。后来,他在禅院中圆寂并被请进塔中供奉。宋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当时的新州官员把赞圣禅师迎回新州秀罗山宝觉古寺的塔中供奉。从此以后,宝觉古寺因赞圣禅师而远近闻名,慕名朝拜者络绎不绝,一直到民国时期,宝觉古寺依旧晨钟暮鼓,诵经之声不绝于耳。如今,供奉赞圣禅师的古塔早已被毁坏,山顶上只有一些石渣、瓦片遗存,向人们宣告着它曾经的辉煌。
据史料记载:唐朝武德年间,广深和尚传法到新州,来到秀罗村的秀罗山时,看到这里山清水秀,民风淳朴,便有了在这里建寺传法的想法。在广深和尚的主持下,一座名为秀罗寺的庙宇拔地而起。秀罗寺依秀罗山而建,供奉佛家三宝、观世音和韦陀像。据说以前宝觉古寺并没有供奉六祖惠能,相传在清朝的时候,有一次新州下大雨,雨水把水流庵六祖的佛像冲到这里,被庙里的和尚发现后捞了回来,于是寺庙就开始把六祖供奉了起来。
据秀罗村的村民介绍,以往因为没有钱买农药来防治农田里的病虫灾害,村民们便把寺庙里的六祖佛像请出来,抬到农田里走一遭。虽然这只是村民无奈之下迷信的一种做法,但病虫灾害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遏止。六祖惠能“任凭天下乱,此地永无忧;任凭天下旱,此地一半收”的偈语在这些农民们身上得到了验证。
新闻推荐
农发行新兴县支行已累计投放贷款7100万元 推进新兴县特色小镇项目建设
本报讯(记者梁耀天通讯员肖琳)近日,农发行新兴县支行投放信贷资金5000万元,有力支持了新兴县特色小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