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籍爱国华侨张珠: 身在南洋 情系故乡
新兴坊间,一直流传着爱国华侨张珠的很多传奇故事:从南洋带回新兴县第一台发电机,让家乡人用上了电灯和碾米机;未进过一天学堂,却支助家乡4间学校;把家乡村名由“塞下”改为“永安”;蔡廷锴率十九路军在上海打响“一.二八”淞沪抗战第一枪后,他立即电汇10万元回国支持抗战;当日军侵占马来西亚时,他宁愿放水淹没矿场,也不让日本人掠夺……
今年国庆节后一个烟雨朦胧的日子,笔者一行在黄老师的带领下,专程到张珠的故乡新兴县簕竹镇永安村,寻找张珠的故事。充当向导的是张珠当年在马来西亚的司机郑伙的儿子郑先生,他也是永安村人。从永安村回来后,笔者又联系上张珠的儿子张启华先生,他详细忆述了其父热心家乡教育和建设、支持国内抗战的往事。
1
张珠宅成了云浮第一批历史建筑
出了新兴县城后,沿新兴江西行约10公里,就到了永安村。烟雨朦胧中,我们看到永安村的民居全都依山面江而建,“东西分明”。
“东边那片古色古香的高墙大院,全是侨房,其中,有张珠的故居。西面那片是现在村民居住的房子。”一下车,郑先生就向我们介绍起永安村来。
拾级而上,往东穿过一条条深巷,仿佛穿越了时空,见到的全是民国年间的青砖瓦房,家家户户大门紧闭,村巷中空无一人。郑先生说,解放后,侨房曾分给村民居住,后来落实政策,侨房全归原主,村民便搬到西边新建的房子,这里就冷落下来了。
走到最东边,我们见到了张珠宅,门前悬挂着一块牌子,上书“云浮第一批历史建筑,张珠宅”,公布时间为2017年8月21日。
青砖、瓦面、硬山顶、灰雕、龙脊,和一般的清末民初建筑无异,不同的是钢柱玻璃窗。郑先生说,张珠宅建于1929年,双座联排,双进双层。在村干部的引领下,我们推门入内,只见天井积满了青苔,二楼的墙壁长了很多小树,多处被撑裂,门窗、楼梯损毁严重,部分瓦檐也被人为捣毁,灰雕也被铲掉。“很多都是文革时破四旧毁坏的。”郑先生说。入门的二楼是用钢筋水泥建造的,虽历经近一个世纪,但并没有明显破损,门厅还有当年的语录。
郑先生说,抗战期间,张珠在这座宅里住了几年,还曾计划在新兴大展宏图。土改时,宅子分给村民居住,后来还做过民兵营房。落实侨房政策时,归还给张珠后人。
黄老师看得很仔细,从大宅出来后,他径自走下门前的台阶,走向那口被树木遮天蔽日的水塘,围着塘基转了半圈后,指着塘基上残存的花基砖石说:“这里当年应该是一座花园。”郑先生点头赞同,并指着张珠宅左边一座房子说,这就是当年永安村张姓族人的私塾。“我们村有张、郑、梁等姓,其中,张姓在村东建私塾,郑姓则在村西建了私塾。”
那么,张珠当年是如何从这偏僻的永安村走向南洋,又是如何回村建起这座大宅的?
2
远涉南洋,艰苦创业,终成“锡矿大王”
“走南洋”曾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最热的一个词语。新兴人也不例外。“我们村大部分人都下南洋去了,包括我父亲、伯父。现在我伯父一家仍在马来西亚。”郑先生说。南洋是明、清时期对东南亚一带的称呼。据粗略统计,现在祖籍新兴的海外华人约有15万人,其中大部分是当年“走南洋”离开家乡的。
当年“走南洋”大多数是为了生计,也有部分是被“卖猪仔”去的。永安村前的新兴江,民国年间,还是很热闹的内河航道,永安村前就有船可直达肇庆。“我们村的南洋客就是在这里上船,经肇庆,过香港,坐大船历尽艰险到达南洋。”郑先生说。
据张启华介绍,其父张珠是遗腹子,出生于1885年,家境贫困,平日跟随姐姐、母亲打柴卖草及给人放牛、做短工为生。16岁那年,同村华侨郑福田见张珠生活无着,便把张珠带到了马来西亚冷埠,在一间中药店做伙夫。张珠从不吸烟喝酒,加上勤奋节俭,几年间,他便用省下的钱分多次买了几十亩山地,种植橡胶树。到可以收割橡胶时,刚好遇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橡胶价格爆涨,张珠很快发了一笔小财。之后,又与乡人合伙开设了“公益号”粮油杂货店。开始时,由于生意不好,三个股东分别退出。但张珠坚定信念,以诚为商,很快赢得众多乡亲信任,生意日渐兴隆。
1926年,有人找到张珠,说怡保有个荷兰人经营的锡矿场,因经营不善,严重亏损,正急于转手。张珠通过熟悉的矿工和律师了解到,这个荷兰人因矿场一直没有挖到锡矿,拖欠工人工资及欠下巨额债务,已经逃回荷兰,全权委托律师拍卖。张珠以10万新加坡币买下这个矿场后,立即分析荷兰人失败的原因:分头并进,人力物力分散。张珠接手后,先把多余的汽车、机械卖掉,把矿场改名为“公益矿业公司”,并主攻一个他认为最有可能出矿的坑道,结果,不到一个月,即挖出大量锡矿砂,随后,不断扩大生产。“最多时,他经营有7个矿场。”张启华说到父亲当年的辉煌时,声音特别宏亮。
3
幼年失学,让他热心支持家乡办学
新兴坊间,一直传说张珠没有读过书,不识字。我就此特别问及张启华先生。“我父亲是识字的,但应该识字不多,我见过他看报纸和写毛笔字。”
因为少时失学之痛,张珠创业成功后,最热心做的公益事业就是办学。
叶季壮是新兴最著名的共产党人,我军首任后勤部部长、共和国首任贸易部部长。他早年在新兴的功绩之一就是创办了育才小学、育才中学,通过办学传播革命思想。创办学校遇到资金困难时,叶季壮联系上张珠,张珠二话没说,立即联合侨胞叶春圃、顾耀庭,共同捐资修建了育才小学大楼。
1931年,张珠捐建县立中学(现新兴一中)南楼宿舍。1934年,与侨胞廖芳等捐资兴办霞堡小学,后改名为张珠纪念小学。在马来西亚,张珠为了让华侨子女享受良好的华文教育,捐资在怡保埠创办育才中学,从国内聘请优秀的华文教师,精心培育华侨下一代。
张珠在南洋发家以后,为了让家乡与世界文明的距离更近一些,他拨巨款在家乡大办民族工商业。1927年,投资3万元在县城东街经营“吉祥泰”号油米杂货店。1928年,从马来西亚怡保锡矿场运回两台发电机,一台装在“吉祥泰”,晚上发电供群众照明,白天和深夜则碾米,开启了新兴人用电的先河。
1934年,旧城墙拆除后,县城扩建,他又应群众和政府要求,在县城模范路(今解放路)建珠光戏院,还同时在中山公园捐建一座音乐亭(今存),在家乡捐建簕竹榄根水泥大桥。
4
捐资抗日
义无反顾
1932年1月28日,蔡廷锴率领十九路军在上海打响了“一.二八”淞沪抗战第一声。远在马来西亚的张珠闻讯后,立即电汇10万元回国支持抗日。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利用自己在华侨中德高望重的身份,号召华侨捐款捐物支持国内抗战,并成立各种支持国内抗战的团体。期间,他担任马来西亚华侨赈济委员会副主席、中华抗日救济总会怡保分会主席,在马来西亚积极推动抗日救亡运动,募集大量资金,支援抗日前线。1938年11月26日,日机轰炸新兴县城,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惨重。他闻讯后,即电汇2万元回县,并派出“吉祥泰”经理朱家驹作为他的代表,参加组织“新兴县非常时期救济委员会”及“救护队”,培训救护队员,进行赠医、施药、施粥、救灾等。
1942年,日寇南侵的战火迫近马来西亚。张珠为使自己经营的矿区不落入日寇之手,亲自率领工人将机器埋入矿坑,炸毁防水堤坝,引水灌浸封闭后,送家人往澳洲避难,他和司机郑伙取道缅甸,乘飞机先回到重庆,受到蒋介石接见,并被委任为国民党中央赈济委员。回到广东又被聘为省参议员。当时,新兴地方各界人士在县城梁家大地开了一个欢迎大会。他在会上报告了马来西亚失陷及他逃难经过,表达了他毁矿纾难、决心重整家园事业、抗日到底的决心。陈词激昂,与会者深受感动。散会后,他对朋友说:“我这次离开马来西亚怡保,衣服也没带,除手上那块手表之外,已无别物,这不要紧,我当年去马来西亚,也是只身而去的!”
张启华介绍,张珠当年还支持马亚西亚沦陷后的抗日军。据历史记载,当时国共两党都在南洋组建过抗日武装,其中,马来西亚华侨抗日军发展到1万人,在历时3年的抗战中,歼敌5000余人,拖滞日军7.5万人。
之后三年,张珠的司机郑伙就在“吉祥泰”碾米。而张珠则奔走于县城和乡间,他曾计划在家乡种植油桐。经过考察,他承包了走鼠岭至永安村背一带几千亩荒山,年近60的他带领年轻人初步种下了2000余株桐油树。后抗战结束,他重返马来西亚,林场荒废。
抗战期间,张珠还做了一件事,就是把家乡村名由“塞下”改为“永安”,其意是让家乡永久平安。
5
张珠后人今日何在?
1945年底,张珠回到马来西亚后,重新召集工人,经一年多的努力,才排除怡保锡矿的积水,恢复生产,重操矿业和种植业。1947年7月,他联合侨居吡叻州的新兴乡亲,成立吡叻新兴会馆(现新云会馆的前身),并担任首任馆长。1954年10月,张珠在马来西亚病故,终年70岁。他一生娶了三房妻子,共有子女14人。
问到张珠后人的情况,张启华说:“我们大多数还生活在马来西亚,只有小部分移居到其他国家。”上世纪八十年代张启华曾和其他兄弟回过一次家乡,把珠光戏院捐献给新兴县政府。而张启华也曾经担任过吡叻新(兴)云(浮)会馆副理事长。其兄张启夫、张启瑞先后当选过马来西亚吡叻州议员,张启夫还荣膺吡叻苏丹殿封锡PCM勋衔。
2006年,张珠的大儿子张启煌与太太、儿女一行6人曾回到永安村寻根问祖,受到县政府及云浮市侨联有关领导的热情接待。2010年张珠的曾孙女也回过永安村。
“我们每年与新兴、云浮、罗定的老乡都有聚会。”在马来西亚出生的张启华能说一口流利的广东话,“当年父亲把我们一半送华文学校,一半送英文学校。”
今日的永安村静静地安坐在新兴江畔,再也没有了往日的喧闹。据郑先生介绍,村人移居海外的有300多人,在国内的虽然也有200多人,但大部分不在村里居住。我们在永安村委了解到,永安自然村现户籍人口只有80多人。也正因为如此,张珠纪念小学在三年前已经撤并到镇中心小学。现在,这座荒废的小学门前,堆满杂物,周边空地已经杂草丛生。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周洲通讯员杨燕梅房金荣)近期,罗定市公安局加大对涉毒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近日在一小时内连擒吸毒人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