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就是古代的经典 暨南大学博导、原中文系主任赵维江教授谈古典诗词
赵维江教授为师生作专题讲座记者何玮珊
昨日,在云浮市首届中学生、大中专生中国古典诗词赏析、吟唱暨创作大赛启动仪式上,暨南大学博导、原中文系主任赵维江教授作了古典诗词赏析讲座。通过引经据典、活用古今示例和亲身经历,赵维江教授从诗词的“旧”与“新”、诗词的“无用”与“大用”等方面为大家带来了一场深刻的古典诗词课程。
“古典诗词文体严格来说分为近体与古体两大类,近体是指唐代以后产生的格律诗,古体是指唐代以前的不太讲究格律的非格律诗。那么古典就意味着"旧"吗?”赵维江教授说,古典代表传统,但传统不一定意味着陈旧、过时和落后。对于传统、过去、原有、固有的事物,不应看到新的事物就将其抛弃,要作具体分析,分析其糟粕和精华,精华都是经过大浪淘沙,千锤百炼而形成的,这也就是经典。而古典就是古代的经典,是由传统遗留下来的经典,经典是可以作为典范、具有永恒价值的作品,是古代延续的基因,是现代创新的基础,不管过了多少年,它依旧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永远不会过时,不会变旧,所以并不能用“旧”来形容我们的古典诗词。
那么,互联网时代的“古典”过时了吗?赵维江说,今天的时代和古人的时代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正处在信息化时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新媒体、自媒体成了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互联网的发展让我们陷入了信息的海洋,媒介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文明向一个新的台阶迈进,获取知识的成本也变得廉价,从某种意义上说,网络文化已经成为了当代社会基本的文化形态,有着传播迅速、信息海量、大众参与等特点,对人类的进步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这是我们对互联网的正面看法。
“与此同时,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网络上庞杂的信息并不代表全部是科学的知识体系,许多只是知识碎片,掺杂着大量的"垃圾",对我们年轻一代形成精神价值体系和人文知识体系存在着鉴别和选择的问题。从总体上来说,网络文化是流行文化、快餐文化,未必有营养、有价值。”赵维江说。
赵维江说,在历史的文化时空中,古今中外的经典名作有着日月星辰、万古长青的特点,它们不会因时过而褪色,也不会因境迁而变质,这就是经典,我们中国古典诗词也正是如此。事实上,在如今互联网时代,我们的古典诗词更加深刻地渗透到我们的生活。目前“诗词中国”传统诗词创作大赛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共收到当代人的原创传统诗词投稿37万余篇,这也正意味着在互联网时代我们的古典诗词并没有过时,反而是借助互联网的传播,形成一股诗词热。
谈到诗词的“无用”与“大用”,赵维江说,从实用的角度看,我们的古典诗词似乎不怎么有用,但人类的生活不只有物质生活,还有精神生活,人类并不只需要一个物态的家,更需要一个精神的家,而诗词能够给我们一个心灵的家园,让我们保持一颗“赤子之心”,保留心中最美好的情愫,使人生增添色彩,同时也能增强人生见识和社会能力。每一个人的人生之路可能充满了惊奇,也可能布满了鲜花、山重水复,在过程中,如果有诗词伴随,将会增加更多的快乐。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覃娅婕)11月19日,云浮市举办2018年全市森林防火工作应急响应与安全扑救培训班,邀请省森林防火专家组成员、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