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变化
时光如水,岁月如梭,不知不觉中改革开放已经过去40年了。我是改革开放的经历者,感受过时代强大的力量,在如今古稀之年能享受到这伟大时代带来的美好生活,不禁感叹一声:真是太幸福了。
我的家乡在云安区富林镇高二管理区下冼村。自从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党中央确立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提出了“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中国从此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时期。在这大好的形势下,高二下冼村村民的衣食住行以及居住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改革开放前的六、七十年代,村民叫做社员,都在生产队劳动。男社员出一天工能记10分,女社员则记9分,在年终结算时,每10分值0.18元。劳动力多的家庭扣除分各种食物的钱,能有100或者几十元钱结余;而劳动力少的家庭就会超支。那时,男女社员都听生产队长安排工作,不准搞副业。养多几只母鸡,种多一点菜都要被割资本主义尾巴。所幸的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这一切都已一去不复返了。
40多年前的农民,几乎穿清一色的黑衣服,衣服上面往往还带有许多补丁。由于布票不多,又没有多余的钱,一年能添置一套新衣服已经算很奢侈了,所以爱护衣服就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重要。我有一个伯娘,每次上山砍柴割草都把裤腿卷到膝盖上,我觉得奇怪,于是问她:“伯娘呀!把裤腿卷起来不怕划伤腿吗?”伯娘说:“婶仔呀!划伤腿可以自然长好,划烂裤就没有布补啦!”每当回首那段艰苦的岁月,总能想起伯娘这段令人心酸的话。改革开放之后,大家的生活得到了改善,也可以随心买自己喜欢的衣服了。不仅仅青年男女、儿童小孩有每天不同的漂亮衣服穿,像我一样的老奶奶也能打扮得如同花姑娘一般。
40年前,富林人民一天三餐都是吃稀粥和杂粮,每圩日(5天为一圩期)晚吃一次干饭,逢过节才能有肉吃,称为“打牙祭”。于是,每个人都期盼着圩日的到来。有一次我问不到两岁的儿子:“儿啊!今天是什么好日子呢?”儿子回答说:“妈妈,今天是圩日呀!晚上不是吃饭吗?”那时饥饿的人们把圩日当作“特殊”的日子牢记在心,小孩也不例外。现在,这种苦日子最终成为了历史,在改革开放之后,人们能种植出更多更好的粮食,也有能力获得更营养健康的食物。朝鱼晚肉任君选,稀粥米饭任君挑,人们早已记不得哪天是圩日了。
40年前,全村人住的房子都是低矮的瓦房,水沟发臭、污水横流,遍地都是垃圾。改革开放之后,村民的收入突飞猛进,别墅、洋房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每家每户都有了自己装修别致的楼房。屋里各式各样的家具电器与城市里并无二致:煤气炉、冰箱、消毒碗柜、太阳能热水器和宽屏彩电应有尽有。几乎每人都换上了智能手机,许多农户都开上了小汽车。行走在干净宽敞的小街上,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在交通方面的变化也很大,通往城市的泥路变成了宽广的硬底化道路。60年代隔一天才有一班车通往城市,70年代每天的一班车也只是朝去晚归,而且村中一辆单车都没有,出行探亲访友只能用脚丈量地球;现在每半个小时就有一班车通往城市,家家户户都有摩托车,出行自由又方便,这在以前是做梦也想不到的。
党的十九大召开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并号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美化环境,改善民生。下冼村也在党和政府的指导下积极响应号召并实施:村中道路硬底化、路旁立路灯、污水埋管统一处理、垃圾集中运走,使村庄显得整洁干净;村里建有办公楼、文化室,使村民农闲时能多读书增长知识,补充精神食粮;办公室门口则是一个宽广的文体广场,每到傍晚,四面八方的村民都会集中在广场上,抑或唱歌抑或起舞,消除一天的疲劳,好不快哉。今年下冼村还建设了一个公园,公园中种有多种果树,树底下栽有各种不知名的花草,还用红砖砌成相互交错的小径。每次去到公园时,总能看见许多老人带着孙子在公园里漫步,情侣在绿树间拍照留影。
新闻推荐
本报讯(特约记者郑伊丽)为充分发挥政府门户网站政务公开第一平台作用,强化政府网站信息发布、解读回应、办事服务、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