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党员凝聚人心,以人才兴起产业
近年来,罗定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推动各类人才“上山下乡”、由城市向农村流动的扶持政策不断创新,外出优秀人才回报家乡、回乡创业任职的格局逐步形成并得到巩固。
此外,罗定还注重把农村创业青年培训同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紧密结合起来,将大批创业青年培养成新型的职业农民,推动当地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
新型职业农民带来产业新动力
作为实现振兴战略的主体力量,农民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观念基础对罗定农村改革发展的成效至关重要。近年来,罗定市在大力推进稻米、南药等特色农业发展的同时,不断培育新型职业农业,推动着相关产业的发展。
“陈炳佳从超市柜台里随便抓一把米,就能说出这个米的优缺点和口感。”被罗定稻米界称为“米痴”的陈炳佳,是从草根族起家的典型新型职业农民。只要市面上看到一种新米,他就会买回来试煲试食去研究。2006年,陈炳佳回乡创立了从事优质稻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稻香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生产的“聚龙”牌大米获得中国有机食品认证。随着罗定稻米及稻米节庆文化的全面发展,当地涌现出“聚龙”、“亚灿”等多个知名品牌大米,“罗定稻米”也正式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实际上,自2012年10月23日,罗定稻米龙头企业稻香园主办“首届罗定稻米”的时候,陈炳佳就肩负了罗定稻米推广大使的重任。随着近几年国内迎来消费升级的趋势,聚龙米不断引进人才、投入研发,除种苗优质外,采用云数据、物联网技术对每一块田地从育秧、管理、收获、加工实行标准化的实时管理,保证品质的同时在品牌之中加入“农耕文化”、“北纬22度”等概念及地理标识元素,有效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和整体区域产业形象。
和陈炳佳一样,肖庆强在外地摸爬滚打多年后回到罗定,也当起了新型职业农民。上世纪90年代,肖庆强在外地承包工程建设。2006年,他回到家乡罗定龙湾镇探索农业种植。2011年,村里成立罗定市百草源种养专业合作社,吸收龙湾镇的657户贫困户入了合作社,主要从事南药育苗和南药种植。“贫困户可向合作社提供土地、劳动力和生产资金。”肖庆强介绍道,通过与合作社签订合作协议,种植药企需求高、价值高的药材品种,合作社按“保底价”回收产品,实行“底价包销”。
从2016年开始,龙湾镇与百草源种养专业合作社合作,采取“合作社+企业+农户+基地”的发展模式,打造的万亩南药种植基地,发展林下种植南药1.3万亩,在省道S352线两旁打造了一条“十里南药长廊”,以发展特色种植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
严选干部队伍党员充当模范
罗定市严抓三级换届,选优配强干部。在镇村两级换届中,全市17个镇选举产生的新一届乡镇党政班子和21个镇(街)336个村(社区)选举产生的1972名“两委”班子成员,均呈现出女干部当选率高、年龄和学历结构优化程度高、干部整体素质高等特点。
在村“两委”班子中,发展农村党员对于推动当地各项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农村党员身处基层乡村一线,与农村群众联系最紧密、关系最亲近,他们的一言一行群众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议在背后。
“罗定榃滨镇肉桂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党员的支持。”全镇13个村党支部通过先前设立的党员工作坊,选取了村内党性强、劳动能力和技术水平、有一定致富技能的党员作为党员中心户,引领群众发展扶贫产业。
“会不会对山林造成破坏?”在肉桂主题公园建设中和山林租赁项目上,不少村民持观望态度。为打消群众顾虑,各村党员中心户带头与企事业签订合同,并深入群众家中,逐项解释合同条款,解除疑惑,使肉桂景观林带、肉桂主题公园等项目建设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此外,党员中心户积极主动向外界学习肉桂种植、管理的最新技术,动员周边群众开垦荒地,拓宽扩大肉桂种植面积。党员中心户在提升自身水平的同时,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助力产业兴旺,推动乡村振兴。
计划培训300名村干部大学生
“113名村干部顺利取得大专学历,195名村干部报名学历提升工程,30名罗定籍全日制大专以上学历人才,以公开选聘考试方式,引进回乡任职。”村干部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直接人,直接关系到农村发展实施的效果。罗定每年对现职村(社区)“两委”干部至少进行一次全员轮训,计划到2022年新培养至少300名村干部大学生,并持续实施村干部“学历提升”工程,利用罗定职业学院等教育资源培养村干部大学生。
为提高村“两委”积极性,罗定探索完善激励措施。对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健全激励机制,在党内表彰、评先评优、选举“两代表一委员”时优先考虑;拓宽出路,每年在县镇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录时拿出一定名额向其倾斜,录用后带编带职回村(社区)工作。
此外,罗定各地村“两委”组织党员将“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充分体现在乡村振兴的具体工作中。如开展“大众创业”党员帮富带富活动,全面推行“党员中心户”做法,以村(居)民小组为单位,划分党员责任区,每个责任区安排至少1个政治硬、作风好、能力强的党员作为党员中心户,指定联系5-10户群众家庭,通过传授创业经验、推介创业项目等措施,带动所联系的群众科学创业;开展社风民风主题教育活动,农村党员带头组织宣讲宣传,积极参与打击涉黑涉恶涉乱等行为,以党风促乡风带民风。
同时,还创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创办农民夜校、办好新时代党群讲习所等,对农村党员开展多形式、分层次、全覆盖的实体培训,全方位提高其服务能力。
创新制度吸引人才返乡
“乡村振兴需要人才,除了培育本土人才外,还要吸引外来人才到农村来,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部分乡村能人流向城市。”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将蓬勃发展,外出人才开始慢慢回流。
2017年初,罗定草拟了《罗定市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实施办法》和《罗定市柔性引才暂行办法》,为引进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此外,罗定还加强与华南农业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中国水稻研究所及中国有机米联盟机构合作,培训稻米人才50多人次。目前,罗定申报的《高端人才引领罗定肉桂产业深化升级工程》项目入选省扬帆计划名单。
罗定把外出乡贤作为促进罗定发展的重要力量,整合回乡投资创业、参与社会管理的乡贤资源,组建乡贤理事会,构建起“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新格局。
“从捐资修路到投资建校,他为家乡做了太多贡献!”说起卢大海,家乡百姓无不点赞。15岁独自离家,外出闯荡的他,如今已是一家私营企业的董事长。事业之外,卢大海的另一重身份是太北村的“外挂村官”和太平镇“镇长顾问”,主动承担为改善家乡落后面貌而筹集资金任务,并多方牵线招商引资。
罗定还在招商引资工作中,坚持以乡情招商,吸引一大批乡贤企业家纷纷回乡投资兴业:中材水泥、华润水泥、中广核风电、中顺洁柔、一力药业、铨欣照明等一批投资规模较大的企业,在乡贤的引荐下相继落户罗定。
南方农村报记者程胜涛杜金亮通讯员张伟华统筹袁雪燕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刘空通讯员/陈醒大型货车吨位重、拉货多,加满一箱油的花费也不小。今年4月起,阳江市一些货车车主发现,夜晚把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