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日主场首进粤东,全省230多项活动同步开展 见人见物见生活
潮剧成为广东文化的一张名片。新华社发
6月9日是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20多项、共80多场次广东省主场系列活动,将在汕头举行。今年活动规模堪称历年之最:活动将持续6天,来自40多个省级以上非遗项目80多名非遗传承人,将与汕头市10多个市级非遗项目、30多名非遗传承人同台献艺,预计参加展示展演人数达2300多人。全省各地也将有230多项活动同步开展。
“多彩非遗,美好生活”是今年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的主题,围绕着“见人见物见生活”“活态传承、活力再现”“非遗让生活更美好”等理念展开。主办方在汕头、潮州、揭阳三地精心规划文化旅游线路“玩转非遗之旅”,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遗产日当天,来自广州、汕头两地的上百名“非遗小记者”也将通过实地走访,带领读者体验潮汕非遗的人文魅力。
南方日报记者杨逸通讯员陈文辉
文旅融合
“玩转”潮汕非遗
非遗传承重在基层。近几年来,遗产日主场活动先后在云浮郁南、清远连南、江门开平等地村落、社区开展,充分展示当地文化特色,得到了举办地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今年遗产日广东省主场首度移师粤东,“接地气”本色依然不减。
传统戏剧是今年遗产日的“重头戏”。粤剧、潮剧、广东汉剧、雷剧、正字戏、西秦戏、白字戏、花朝戏、采茶戏、木偶戏、皮影戏、客家山歌剧、乐昌花鼓戏13个广东传统剧种、15个演出团体将在汕头老妈宫、小公园轮番登场,全面展现传统戏剧的独特魅力。
潮汕地区脍炙人口的潮剧,也将在遗产日期间让票友大饱眼福。汕头市中山公园将组织潮剧票友会人员现场展演潮剧,展现传统戏剧保护与传承成果。
汕头是潮汕文化的重要地区,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汕头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成绩卓然。遗产日主场活动落户的汕头市小公园历史文化街区,拥有目前全国规模最大的骑楼建筑群,分布着大量具有历史人文价值的建筑和老街。
2016年以来,汕头市委、市政府启动了小公园历史文化街区的保育活化工作,首期工程已于去年完成。修复后的骑楼侨房、园林商厦面貌焕然一新。目前已经对外开放老妈宫戏台、汕头开埠邮局陈列馆等16个专题博物馆,汕头开埠时期的繁荣景象再次浮现眼前。
今年遗产日特别体现非遗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来自“大潮汕”地区的非遗项目纷纷吹响“集结号”:主办方在汕头、潮州、揭阳等地,精选多个适合群众参观、互动与体验的非遗项目,将其穿珠成串,形成多条文化旅游推荐线路,方便市民游客展开“玩转非遗”。
法律护航
保护非遗知识产权
遗产日前夕,广东非遗领域也是喜事连连,根据先后公布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与《广东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到目前为止,广东省拥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32人、位居全国第六位,拥有省级非遗传承人729人,“非遗大省”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
随着非遗保护利用工作的推进,近年非遗知识产权保护也渐渐走进媒体焦点。从事非遗法律保护研究和实务多年的专家邓尧律师表示,由于缺乏知识产权意识,社会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缺少保护措施,存在不少风险与潜在危机,非法窃取、利用非遗资源的现象时有发生。
为解决上述问题,广东省非遗保护中心将在遗产日推出“文化传承·法律护行”活动,广东省非遗保护中心与广东省法律援助基金会签署框架合作协议,设立“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援助基金”,成立“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援助律师服务团”。广州市版权保护中心和邓尧律师还将向全省非遗保护机构代表赠送非遗知识产权保护书籍,开展非遗知识产权保护的现场咨询活动。
“作为法律界人士,除了从理论上探究非遗法律保护外,还应参与到非遗保护的各个环节中去,为非遗传承人主动提供相应的法律服务,加强非遗知识产权相关的实务研究。”邓尧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