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海津诗评集《重回诗歌本身》多重呈现思想深度、学术深度、地域广度 探究中国当代诗坛面貌
曾海津是一位敏于学而讷于言的青年评论家,似乎他所有的语言都压缩在笔端、跳跃于纸上,就是不能发之于口中——这位“70后”作家至今出版文艺理论专著、诗集、报告文学等12部,其中文艺评论集有6部,《重回诗歌本身——当代诗人论》(中国现代出版社2018年6月版)便是其中重要一部。
在《重回诗歌本身》中,曾海津以民间身份和视角,在繁杂的新诗大军中,从国内名家到基层诗人队伍,精心选择其中典型代表进行客观、深入分析研究,向读者展示不同的语境界面,有着不同侧面的示范性作用。该书作品,既包含思想深度、学术深度,兼具地域广度,对诗人尤其诗歌爱好者在不同的地域游走时,有了一种向导式的路标作用。
广为包容解读当代诗坛
《重回诗歌本身》共收录20篇诗歌评论,大部分曾在《长江文艺评论》《作品》等刊物发表,影响较大。国家层面,曾海津选取北岛、海子、于坚、雷平阳、欧阳江河等代表诗人进行分析;广东层面,以杨克、黄礼孩、世宾、郑小琼等诗人为观察重点;东莞层面,则选取柳冬妩、方舟、蓝紫、黎启天、庞清明等作为剖析对象,从不同角度切入研究。
文艺理论研究学者李逸津在《诗歌本体的回归》一文中,概括了曾海津文学评论的特点:“对直面现实带有一定批判精神作品的偏爱”和“对不同思想倾向作品的理解与包容”,这两点从曾海津选择的评论对象及其解读中可看出。其中,既有“以"归家"隐喻诗歌发展之路,提出了自己对当代人灵魂救赎和艺术精神归家的具体思考”的于坚;有“建立在中西两种文化基础之上的”,用“极具个人色彩和特点”来写作的欧阳江河;有“以厚重的宗教情怀关注着个体生命”的黄礼孩;有希望“诗歌能够重整人的精神,抵御这个世界的试探和黑暗,对人类集体完成一次精神意义的召唤”的世宾等等。
民间视角叙述市井悲欢
曾海津文学评论特点的形成,与其个人经历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曾海津生于广东阳春,现居广东东莞,广东自近代以来是对外开放的口岸,这样的生活与成长环境让他“内心深处蕴含着一种为社会普遍接受的惯性思维所束缚不住的叛逆精神”。其游离于体制之外的“自由撰稿人”身份,又使得他的诗文评论更少受体制内思维框架的约束,更能直言不讳表达自己的真实意见。
据了解,曾海津在通过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取得中山大学中文专业本科学历后,走出家乡、2002年来莞打工,当过流水线工人、乡村教师、媒体人、文学编辑,丰富的生活经历使他更能理解市井生活。因此,他选择评论对象时,大多是表达底层情怀、倾诉下层人民疾苦和心声的作品,且更能深入评论诗人内心作公正的评述,引发读者共鸣。
在《重回诗歌本身》20篇作品中,不管是“粤诗观察”中曾经的打工诗人郑小琼,还是“东莞现场”中的柳冬妩,方舟、蓝紫等,曾海津都设法站在对方立场,以对方的心理和思维逻辑去领悟作品。比如在《打工诗歌的审美向度》一文中,便点出郑小琼的诗歌“记录了打工者的生存现实,真实地再现了打工者们的血泪生活”。
孔子曰:“礼失而求诸野。”曾海津的这种民间身份和民间视角,让其突破许多思想约束,让其诗评集《重回诗歌本身》所论及的那些叙述底层人民悲欢,抒发内心苦痛的作品更具说服力。
新闻推荐
阳江日报讯(记者/林可欣通讯员/周立平)“我特意省下零花钱,给你们买了几瓶水,以表达我的一片心意”“红蓝闪烁的警灯让我们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