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阳江日报》的故事
对于我来说,遇上《阳江日报》,是我人生最重要的际遇之一。当然,这遇上,并不是简单地看到或触及,而是以一种特别的方式与她达成的关联。
《阳江日报》的前身为《阳江报》,于1986年元旦创刊。在我的记忆中,我家于1988年,我读高中时,就开始订《阳江报》。那时,我父亲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在距家较近的公路边建起了一家粮食加工厂和一家小杂货商店。寒暑假期间,我一般都在那里当帮工。每周一的上午,骑着绿色自行车的邮政投递员会准点给我们送来《阳江报》。乡村的小商店顾客不多,报纸一来,我便坐下来读报。当年的《阳江报》是周报,四开四版,逢周一出版。工余时间,我总喜欢捧着《阳江报》读得津津有味,尤其喜欢副刊上的文章。
我从小喜欢读书作文,高中曾在校报发表小小说,大学期间曾在作文大赛中获奖,有稿件曾作为广播稿播出……受此激励,读书写作成为我最重要的喜好。只是这种喜爱,在我大学毕业后,一直被生活的奔波劳顿所挤兑、叫停。
直到2003年,女儿上学、丈夫也从外地调回我身边工作,我才从一地鸡毛的生活烦琐中,重拾读书写作的快乐。其时,我工作的单位给每个科室都订有《阳江日报》。每拿到《阳江日报》,我总是先找副刊上的“家庭”“百姓故事”“百花园”等版面的文章来品读。读多了,便产生了投稿的愿望。
首次给《阳江日报》投稿就被采用了!那篇处女作题为《意味深长的新婚礼物》,于2004年12月6日发表在《阳江日报》副刊的“家庭”版。当时的版面责编是黄晓虹老师(下文简称虹姐)。当第一次看到自己的文章出现在《阳江日报》时,我好像被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所击中,心情处于惊喜的动荡中,久久不能平静……
发了第一篇,接着便有第二篇、第三篇,随之一发不可收拾。因文章不断在《阳江日报》发表而深受激励,我更加勤奋笔耕。最初的两三年,我平均每个星期几乎都有一篇文章发表在《阳江日报》。
也许因为发表文章的次数多了,我开始获得一些读者、作者的关注。
有一天,我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来电者自我介绍说,她是阳春的张锦芸。一听到这名字,我便知道,她也是《阳江日报》的作者,经常有文章见报。她打电话通知我参加设在虹姐家中的小型笔会。那晚来参会的,都是《阳江日报》的女编辑女作者。在那里,我认识了《阳江日报》副刊版面的虹姐、雪婷、汝霞等编辑老师,还认识了比我写作起步更早的张锦芸、李锦何、许练梅、华红等女作者。至此,我因《阳江日报》这个平台,有了一个进行文学交流的小圈子。
锦芸写家长里短的文章很受报刊欢迎,所以,她使用了一个投稿软件,一篇文章可以通过投稿软件上的电子邮箱发给上千家报刊的相关版面。这不但可以让她的文章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还能收到丰厚的稿酬。为此,她建议我使用此软件。此软件一年起租,租金200元。我采纳了她的建议。把手头上的文章通过投稿软件投向全国各地的报刊杂志。效果还真不错,三个月之后,我便陆续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稿费单,最高稿费的一个月大约收了一千元。有的比较知名的报刊还会寄来样报。比如《香港大公报》《新民晚报》以及《燕赵都市报》等。有时把自认为质量不错的文章题目放在百度上一搜,网页便立马弹出数条相关信息,那是文章被报刊采用的电子版。其时,心情就如同望着丰收场景的农人一样喜悦。
当年锦何写稿面向《家庭》《知音》《女友》《女报》等情感类型杂志,稿酬收入颇丰。为此,她在家专职写作,当起了自由撰稿人。有一次我去拜访她,发现她家书房里堆着数百本杂志,每本杂志都是刊有她文章的样书。这令我很是震惊佩服,也让我大受鼓舞,写作的积极性更高。
与此同时,《阳江日报》的副刊编辑老师也给了我许多关怀、帮助和激励。他们不时向我约稿,让我感受到一份沉甸甸的信任,也体会到他们扶持、培养本地作者的良苦用心。印象特别深刻的是,2007年夏天,高考结束的当天晚上,我接到虹姐的约稿电话,她建议我为“家庭”版撰写一篇以“孩子高考取得理想成绩背后的亲情故事”为内容的文章。为此,我撰写了3500多字的纪实体文稿《我和他有一个秘密的约定》,并很快发表在《阳江日报》“家庭”版。随后,《燕赵都市报》的“城市爱情”栏目也刊发了此文。不久,此文又被转载刊发在《知音》杂志上。“稿不约不写”,虹姐深深谙此道,所以,她常向我约稿,促我进步。此外,当年《阳江日报》“百花园”版面编辑利庆伟主任,对于我这样的无名小作者,也是关怀备至,鼓励有加。我们素未谋面,却好像神交已久,我投稿给他,几乎每篇都能刊发出来,有的文章我写得匆忙,文章较粗糙,利主任总是以他资深作家的笔力,恰到好处地把我的文章修改润色得令人满意……
《阳江日报》的副刊平台,促我成长,让我对写作有了更大的信心和动力。2007年,我开始创作长篇小说《月光皎洁》,并于2009年携它参加原创网网络小说大赛。没想到,这部长篇小说受到网络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好评,并被主办方评为三部热门小说之一,放在作品展示平台的首页进行推介。网上连载参赛期间,《月光皎洁》还有幸得到本地一众文友的关注评论。最让我感动的是,《阳江日报》社虹姐、项劲等编辑老师对《月光皎洁》也倾注了热忱和关爱。一天夜里,虹姐在QQ留言给我说:我正在读你的《月光皎洁》,好感人,不时泪目……2010年,《月光皎洁》以22万字的篇幅完稿后,时任《阳江日报》文艺副刊部主任的项劲老师,曾两次给我发信息,关心地问询《月光皎洁》的出版情况……
2013年1月和6月,我先后迎来了散文小说自选集《生命的风情》和长篇小说《月光皎洁》的出版面世。这两部书的首发式,阳江日报社的利叔、项劲、虹姐、汝霞等老师都到场支持鼓励。2013年9月中旬,《月光皎洁》非常荣幸地,在《阳江日报》以连载的方式与广大读者见面,并受到本地读者的关注和好评。在连载前一天,《阳江日报》“读书乐”以较大的版面刊发了《月光皎洁》的评论文章,对书作了较全面的推介,让我十分感动。
光阴似箭,岁月如流。《阳江日报》从创刊至今已匆匆走过30多年。我作为《阳江日报》的一名读者和作者,一直以感恩之心,默默关注她的发展壮大。从《阳江报》到《阳江日报》的变迁,它经历了传统媒体到多媒体的华丽转身。从1988年2月10日,阳江正式撤县建市,《阳江报》同时升格为中共阳江市委机关报。经过几代报人的艰苦努力,现在的《阳江日报》,她时尚、高端、大气,丰富多彩的版面,兼具高度、深度、广度,可读性强,散发着独特的知性之美。她集纸质、网络、手机客户端为一体,是广大读者喜欢捧读的一份实力派报纸。从她不算久远的成长历程中,从字里行间中,我们能够看出一代代报人为《阳江日报》付出的艰辛和努力!
近几年,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态势下,纸媒的生存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许多报纸杂志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还在经营的报纸,也是举步维艰。在这种境况下,报纸副刊首当其冲成为许多报纸缩减以降低成本的对象。而《阳江日报》非但没有缩减副刊,反而增加了副刊版面,并不断提升副刊作者的稿酬。同时,报社领导每年还不定期组织开展副刊作者笔会和采风活动、组织副刊作者与周边地级市的作者进行丰富多彩的文学交流活动……阳江日报社的领导、编辑老师们这份对本地文学作者不遗余力地进行扶掖的赤子之心,让我等本地作者深深感动。
在差不多二十年的业余笔耕中,《阳江日报》伴我成长,让我的文学创作从稚嫩不断走向成熟。《月光皎洁》出版半年后,致公党阳江市委会和阳东文联联合举办《月光皎洁》研讨会,市批评家协会主席谢明,市职业技术学院中文系教授刘瑞孙、梁声扬,著名作家洪永争、诗评家黄昌成等十多位文友为《月光皎洁》写了评论文章,其中谢明的评论“充满现实主义温馨的地域特色力作——读冯瑶的长篇小说《月光皎洁》”,发表在《2016广东文艺评论文选》一书中,梁声扬的评论“来自山溪的异香——谈冯瑶《月光皎洁》的艺术特色”发表在理论研究《长江》杂志上……等等这些对我文学创作的关注认可和宣传,让我备受激励。
同时,文学缪斯也向我展现了她迷人的微笑。她给我的奖赏和荣誉超出我的预期。2007年起,我被委任为阳东作家协会主席;2014年起,我当选为阳江市作家协会第五、六届副秘书长;2015年,我被吸纳为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2017年,我取得文学创作三级作家资格(广东省文学创作中级专业资格);此外,我曾多次在省级以上征文大赛中获奖……而所有这些,让我拥有更多文学交流的机会和更加开阔的文学视野,也让我体味到文学创作给我的人生带来了充实丰盈和珍贵荣誉。
文学创作上的进步,令我喜悦感恩,也激励我继续勤奋向上。而这些成绩的取得,最终都要溯源到《阳江日报》对我的培养和帮助!假如没有《阳江日报》这个让我展示、给我激励的平台,我的文学之路能走多远?感谢命运让我与《阳江日报》的遇见,感谢《阳江日报》那些默默奉献、甘为我等作者做“嫁衣”的报社领导和编辑老师!
在此,我诚挚祝福《阳江日报》越办越好,长盛不衰!衷心祝福《阳江日报》的编辑老师们幸福安康,工作顺利!
新闻推荐
现阳江市自然资源局江城分局委托阳江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以网上竞价方式出让2宗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宗地1位于银岭科技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