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头镇白水村大钟楼掠影

阳江日报 2021-04-12 17:11

大钟楼墙壁上的射击孔。

航拍大钟楼。

大钟楼位于白水村的中轴线上。

很早就听说阳西县溪头镇白水村有座西方建筑风格的碉楼,被当地人唤作大钟楼。周末,我从市区驱车近80公里前往白水村,来到了这座碉楼前,近距离感受这座碉楼的前世今生。

英才辈出的白水村

白水村坐落于南海之滨,隶属阳西县溪头镇,距离镇政府7公里。该村山海兼优,村民大多以农渔为生,是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

白水村崇文重教,建村几百年间英才辈出,或牧守一方,或专攻术业,多有建树。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村民冯应华高中举人,入仕途,享租一千石,逐渐显达。其子冯文光承父业,光大家业,曾任阳江县参议,社会地位显赫,其家成为远近望族。文光之子冯希湛,又名冯一之,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留学日本,四十年代任大学教授。抗战期间投笔从戎,任中国远征军少将日文专员。解放后,与友人创办广州市岭南外语翻译补习学校,并任负责人,后赴兰州大学任兼职教授。

大钟楼的来历

清末,社会环境动荡,加上白水村靠近龙高岭山脉,附近常有股匪出没。1913年,时为候补国大代表的冯文光在村中建造起一座碉楼。雕楼属西方建筑类型,迥异于当地传统民居,是集防盗、防涝、居住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落成后,取名“大中楼”,“中”取“中国”之“中”,反映冯文光的家国情怀。因楼顶墙壁上嵌有大钟,故坊间将“大中楼”误传为“大钟楼”一直沿用至今。冯文光还请村中宿儒题大门门联“大树干叶,中楼万年”,寓意大中楼主人开枝散叶,人丁兴旺,楼宇平安,福祉绵长。遗憾的是,由于年代久远,该对联已遭破坏。

大钟楼状貌

大钟楼主楼占地面积约480平方米,楼长12米,宽8米,高达28米,为石条、砖木结构。

楼基用石条起底和加固,接首层墙体为灰沙夯土墙,不惧水火。二层以上外墙砌“丁”字形砖墙,墙厚约30公分,除所用青砖质地异常坚硬外,砌砖用料也十分讲究,据传以石灰、红土、红糖、鸡蛋清等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粘合力十分强劲。大钟楼一共五层,一层最高,约4米,其余楼层高度依次按20厘米递减。大钟楼建设十分重视军事防御功能,四周墙上设有许多枪眼和瞭望窗。窗户比民居开口小,安装有铁栅和窗扇,外设铁板窗门。楼顶前后对角,分别建有突出悬挑的半封闭角堡,俗称“燕子窝”。角堡内建有向前和向下的射击孔,可以居高临下地射击进村之敌。楼层内,一厅居中,两边各有一房间,对称结构,每层都用巨木为梁架,上面铺设原木板。顶层则盖瓦,瓦面铺上方砖,再用水泥压顶,异常稳固。底层设有地道通往楼外,便于被围困时与外界联系、出入等。兴建之初,大钟楼除主体建筑外,周边另配套建设有马厩、柴房、厨房、演武厅和场料作坊等附属建筑。附属建筑今已全部毁坏,原址上纷纷建起现代民房,只有主楼仍保持完好,如一面黑色的巨大屏风,威武庄严地屹立在白水村村场之中。

被列为第三批县重点文物单位

新中国成立后至2007年,大钟楼一直作为村的生产大队、管理区、村委会办公楼。上世纪90年代,因临时作为学校教学用房需要,将原有的木梁架和木板撤掉,改为钢筋水泥横梁,上面铺设水泥预制板,改变了屋内的木结构。

大钟楼是阳西县目前唯一一座碉楼式建筑,2010年被列为阳西县第三批重点文物单位。

大钟楼的故事交融着世态情怀,无声地记录着苦辣酸甜的历史,见证着世界文化的交流,如今,这座大钟楼依然屹立在乡间,用它挺拔的身姿教会我们领略美感受美,更教会我们思考生活。

新闻推荐

22名申请人领到35万元

阳西法院集中发放执行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