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身小学闹革命 扎根农村传薪火

阳江日报 2021-03-30 08:41

[摘要]中共先农乡支部——

3月26日,阳江日报社和市作家协会组织报社通讯员和本土作家到中共先农乡支部旧址开展采风活动。

↓阳春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中共先农乡支部旧址。

“为了儿童们的将来,为了新中国的前途,我们要坚定地站起来,英勇地战斗,英勇地战斗!”

这是一首谱写于1939年的歌曲中的一句歌词。如果能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你会听到它时常回响在阳春先农乡中心小学的课堂——它是这所小学的校歌。在这所不平凡的学校里,诞生了阳春市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中共先农乡支部。

时间无法穿越,旧址依然留存。重返位于七星村的中共先农乡支部旧址,歌声虽已不可耳闻,歌词记载的热血和牺牲却早已悄悄融入这栋建筑,向每一位来访的后人诉说。

撰文/王雄基

采写支持/阳春市档案馆

摄影/谭文强郑荣新

◎ 阳春第一个农村党支部

先农乡是阳春市一个有着光荣革命斗争历史的抗日根据地,当时区划涵盖现春城街道七星村、岗脊村、高朗村及马水镇河墩村等地。中共先农乡支部旧址就位于七星村党群服务中心不远,是一座两进砖瓦结构的庙宇式建筑,建筑面积约380平方米。

中共先农乡支部旧址历史悠久,在清代曾是百姓开耕祭祀农神的先农庙。民国时期,它变身为先农乡中心小学,用于开办教育。如今,它的身份是新时代红色文化讲习堂,帮助人们重温红色历史。走进旧址,墙壁上到处陈列着发生在这里的革命故事。

中共先农乡支部旧址的故事,从当时七星村走出的一名革命青年郑宏璋开始说起。1938年,在多所学校担任过教员的郑宏璋,在先农乡组织9名青年成立“读书会”,众人一同学习马列主义书籍,在当地青年心里播下革命种子。1939年8月,28岁的郑宏璋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担任中共阳春县特别支部支委一职,并在当年写下先农乡中心小学的校歌。

1940年2月,中共阳春县特别支部贯彻扎根农村的方针积极发展农村党员,郑宏璋回到家乡,在先农乡中心小学秘密举办党建学习班。在郑宏璋的影响下,农民周道桓、邓水生、邓伙来等人先后入党。组建农村党支部的时机逐渐成熟,1940年3月,阳春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中共先农乡支部在先农乡中心小学建立。先农乡中心小学的校长和不少教师都是中共先农乡支部的骨干,如中共先农乡支部第一任书记就是时任校长的周道庄。

◎ 七星岭战斗促生第六团

中共先农乡支部建立后,支部委员以教学工作为掩护不断发展党员,开展革命工作。1940年8月,中共阳春特别支部升格为中共阳春分委。在中共阳春分委的安排下,先农乡的副乡长及多个保长均由党员秘密担任,先农乡由此获得了较为安全的发展环境,并建立了抗日根据地。中共先农乡支部领导根据地人民开展减租运动,组织壮丁队,逐渐得到了人民的拥护。

1945年3月,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抵达先农乡,中共先农乡支部发动各村群众欢迎部队,安排食宿。然而,这一消息很快传到了反动派耳中。国民党阳春县政府随即纠集县自卫队及一批联防队员,300多人气势汹汹抢占先农乡七星岭,企图以有利地形袭击我军。

3月18日凌晨,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代司令员谢立全亲率部队反击,七星岭战斗打响。一番激烈战斗后,敌人10余人被毙伤,余下人员纷纷溃逃回县城。这是我军在阳春的第一场战斗,它的胜利极大鼓舞了根据地人民的士气,也让当地群众知道了抗日解放军的存在。

趁热打铁,凭借七星岭战斗在当地群众中产生的政治影响,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第六团于当天在先农乡沙塘岗村宣布成立,曾在1940年担任中共先农乡支部书记的黄云被任命为团长,郑宏璋任政委。中共先农乡支部的党员、教师和农民积极分子纷纷参军,先农乡也成为第六团的主要活动区域。

1946年6月,根据国共两党谈判达成的《双十协定》,第六团部分骨干随东江纵队北撤。中共先农乡支部的农民党员邓水生、邓伙来等人则留在当地隐蔽,从事党的地下工作。

◎ 交通站长邓水生英勇就义

从中共先农乡支部旧址向东走不到1公里,有一条叫做沙田垌的小村子。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不到20户人家的沙田垌自然村就有10多人投身革命运动,邓水生就是其中的一位。

抗日战争时期,邓水生在先农乡中心小学担任总务。中共先农乡支部建立后,邓水生成为支部第一批党员,并先后担任中共先农乡支部委员和先农乡地下交通站站长。解放战争时期,作为党的秘密交通联络工作者,邓水生常常往来于阳春县城和先农乡之间,以买药、卖柴等名义与其他地下交通站互相传递信件和情报,先农乡地下交通站就设在邓水生家中。

3月26日,记者随邓水生儿子邓太锦重访旧屋。与一旁新建的楼房相比,邓水生故居显得有些破败,屋内堆满了柴草。邓太锦介绍,旧屋分上下两个房间,父亲在下房工作处理信件。1948年8月19日凌晨3时,邓水生在这里被反动派逮捕。

“听到村外有响声,母亲赶紧跑去下房叫父亲离开,却看到父亲已经在烧毁文件。”虽然当时年纪尚幼,邓太锦却深刻记得父亲被捕的情形。根据邓太锦讲述和党史佐证,当晚沙田垌自然村被300多名反动军警包围,生死关头,邓水生留在下房泰然自若地烧毁文件,直至被捕。反动军警搜遍邓家一无所获。

同年9月2日,没能从邓水生口中得到任何情报的反动派将邓水生押至先农乡平山坡,时年35岁的邓水生英勇就义。邓水生最后站立的地方,距离他战斗过的中共先农乡支部和先农乡地下交通站都不到1公里。“父亲牺牲后两个小时,母亲才在舅舅的搀扶下走了回来,她哭着对我说,你爸爸走了,再也见不到他了。”邓太锦回忆道。

◎ 旧址重建赋予当代使命

站在平山坡,邓水生曾徒步往返送信的泥路,已经变成了连接阳春、阳江两地的交通大动脉——国道324线。青山巍巍,烈士永铭。邓水生的墓园两经迁徙,在1977年回到了平山坡的一处小树林里。沿着石板阶梯蜿蜒而上,邓水生的纪念碑巍然高耸,由黄云题写的“邓水生烈士永垂不朽”的刻字清晰有力。刻字下,邓水生的一生被凝结成147字的碑记,供后人景仰。

与邓水生烈士纪念碑一路之隔的中共先农乡支部旧址,在2000年也迎来了它的重建。重建的旧址和它原本的面貌保持着相同的布局和建筑结构,只不过大门前多了一副门联:先农庙里藏龙六载司培种,镰斧旗前耕友首批献誓词。跨过大门,墙上的一张张图片、一段段文字,记录着这片土地的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为了抗日及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光荣往事。

2001年6月,中共先农乡支部旧址挂牌成为阳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重点革命文物保护单位。在往后的20年里,它又陆续增加了阳江市党史教育基地、阳江市党员教育基地、新时代红色文化讲习堂等身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在新的时代,中共先农乡支部旧址正用它的历史供养着每一位访客的灵魂。

采访感言

奋斗百年路 薪火永相传

中共先农乡支部是阳春市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在这里你可以清晰地看到,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他们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紧密联系,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风雨中互为同志,最终夺得伟大胜利。

炮火的年代已经远去,新的时代仍需砥砺前行。这些宝贵的红色火种将继续播进一代代年轻人的心中,成为他们精神的归宿和前行的动力。

奋斗百年路,薪火永相传。

新闻推荐

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公告

现阳春市自然资源局委托阳江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以网上竞价的方式出让3宗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宗地1位于阳春市马水镇广东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