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宁镇地茜村群众仍要搭桥过河
[摘要]“山竹”台风“后遗症”至今未消失
■ 阳江日报记者/朱俏施
2018年9月,“山竹”台风凶猛来袭,阳春市普降大暴雨,位于永宁镇庙龙村地茜自然村林湾河上的一座无名桥被洪水冲垮。村民杨先生怎么也想不到,“山竹”台风虽然已经过去了两年多,但它的“后遗症”依旧影响着村民的生活。两年多,村民只能靠自费搭建的简易木桥出行,甚至因出行不便弃耕了部分农田。
村民用木板搭桥出入不便
3月18日,记者来到上述位置看到,当地村民用竹子、木板在河面上搭建了一条简易木桥,长短不一的木板在河水与雨水的作用下,霉迹斑斑。记者走上去,木桥摇摇欲坠,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在桥对面还有几户人家,原来的简易人行水泥桥被洪水冲跨后,简易木桥成为他们出入的唯一通道。
“为了能把桥修好,这两年我多次向相关部门反映,并通过多种投诉渠道如致电12345投诉举报平台反映相关情况,但问题仍然未能解决。”杨先生对记者说,他听到最多的回复是“计划多方筹集资金建设桥梁”。
杨先生介绍,1994年,林湾水电站工程指挥部(甲方)与地茜自然村村民(乙方)签订一份征用土地的协议,协议第七条约定为解决乙方坝区村民的交通问题,甲方决定在本村犀牛石处建一座简易人行的钢筋水泥桥,桥宽为1.8米。1996年,因甲方原因导致乙方农作物被水浸,双方签订了一份征地用地赔偿补充协议书,协议第三条约定今后桥被冲毁甲方应修建。杨先生补充说,林湾水电站称当时约定如果是自然灾害导致该水泥桥垮塌,林湾水电站不承担责任。但村民表示协议里没有该条约定。
30多亩农田丢荒长满杂草
这两年,村民试过自制竹排、自建木桥过河。一些经不起折腾的村民,不得不弃耕农田,丢荒的农田杂草丛生,有些杂草有几米高。
60多岁的村民杨伯住在杨先生家的对面,两户人家隔着一条河、一片农田和一条公路,但农田划分在杨先生家附近。桥还没被冲垮前,杨伯每天都要经过此桥去干农活。桥垮了之后,杨伯尝试用竹排运送农作物,没想到在运送花生时,有同伴差点出了意外。从此,他再也不敢到桥对面种植农作物了。
“这边的土地大概有30多亩,我种有5亩地,主要种植水稻,收成好一年有几十担谷子。”杨伯说,如今没了桥出入不便,春耕秋收都受到影响,渐渐地30多亩农田就全部丢荒了。
镇政府回复建设资金是难题
“台风过后,需要灾情情况,镇政府向上级主管单位上报这座桥被冲垮的情况,得到的回复是该座桥梁没有纳进广东省桥梁库,不能领取补助资金。”该镇相关负责人说,2019年1月和7月,镇政府曾多次与村民代表、林湾水电站协商,无果。
“2020年3月,该村村民自行雇请一建设桥梁团队到现场勘察并设计桥梁建设方案,建桥资金约需148.6万元。”该负责人说,当时镇政府组织村民代表、林湾水电站负责人到庙龙村委会协商,建议由多方筹资共同建设新桥。林湾水电站表示愿意出部分资金,村民也表示愿意自筹部分资金。但由于资金缺口太大,建桥一事仍未能解决。
“2020年4月,我们向阳春市老区建设促进会递交资料,申请资金支持,但由于地茜自然村没有纳进革命老区建设,也无法申领补助金。”该负责人说,2020年11月,镇政府再次组织多方协商,结果仍不尽人意。
“我们也很担心村民的安全问题,但筹集建桥资金是个大难题。”该负责人说,下一步,镇政府打算通过社会捐赠、村民自筹、林湾水电站支持和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等方式建设一座实用性便桥。
左上图:村民自建简易木桥已破烂成了危桥。朱俏施 摄
新闻推荐
阳春市人民医院加快升级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