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火一餐里感受平凡幸福

阳江日报 2021-03-24 16:45

[摘要]宜居阳江物产丰富,一脉流传的古老味道最抚凡人心

阳江日报记者/吴梦媚

一饭膏粱,维系万家;柴米油盐,关系大局。

等夜色像海绵一样,吸走了黄昏中的最后一丝喧嚣,阳江这座城市温情动人的画卷,被街灯掀开了一角。旧鼍城依水而兴,漠阳江的川流河水承载着阳江人最初的城市记忆——河堤路,这条依水而建的老街就像是一位古南恩州的直系子嗣,有着亲切面庞和纯朴气质。

舌尖上的老街味道

时代在数字化。尽管,我们有了数字地图可以精准指向全球任一个街道,但比例尺下被压缩的实景干瘪扁平,城市印象的立体维度仍需要在人脑海中解压还原。河堤路,味道是唯一的经纬度。老阳江人的指路标不局限于几路几号的平一数字,而是某记鸡饭、某记糖水、某记海鲜这样夹带着海量味觉信息的丰富坐标。

“老板,一份鸡汁淋粉。”“我要绿豆糖。”“这桌来两瓶冰啤酒。”夜晚12时,宵夜档热闹非凡,在外工作的许卓宁,总能背出宵夜档那串电话号码。“老三样!”寥寥几个字,老板就知道是老朋友来了。泥虫在滚烫的粥里翻滚,白切鸡按块切好,只需片刻,从远方归来的许卓宁便尝到了久违的家乡味。

嗦一筷子带有淡淡鸡汤鲜味的粉皮,咬一口皮脆肉滑的白切鸡,一勺咸鲜味的泥虫粥流进胃,一天的疲惫感似乎得到了治愈。“对我而言,长途跋涉从高铁站走出的一瞬间不叫到家了,只有吃上这一口白切鸡,才感觉是真的到家了。”许卓宁1985年出生,去年因工作调动原因,他要去省外工作一年,吃过劲辣的,吃过窜酸的,但都填不满他那一颗异乡漂泊的胃和心。

“这一次回来,我是不打算再离开了。”许卓宁说,阳江这座城市现代又古老,他能品尝到外来连锁店的新鲜刺激,但一转身,在随处可见的角落里他也能找到一脉流传的古老味道,让他想起童年的美好。儿时味蕾的重现,是给沉重生活“充充电”,这是他喜爱阳江的一大原因。

一口热乎早餐里的人情味

清冷的早晨,太阳还未升起,睡眼惺忪,唯独肠胃早已准备好。

“肠粉,加蛋加肠!”“5条猪肠碌。”“牛腩粉,肚利粉,再来一笼饺子。”……市区金园路一家早餐店,人流量极大,来不及收拾的餐具被下一波用餐的客人麻利地收在一旁,空下来的位置立马放下热气腾腾的早点。吃早餐的人,大多是附近居住的居民或者赶去上班的人,认识的人拼桌坐在一起说说家长里短,不认识的人也会在几秒钟的交谈里变得熟络起来,阳江这座小城市既有的人情味让人从心里觉得舒坦。

老板娘陆秀丽今年50岁了,光是这家早餐店就经营了10年,凌晨3点便起床,穿梭于各大蔬菜批发市场,然后回到店里准备一早上的吃食,在天将明时迎接第一批早起的客人。热气腾腾的大碗粉,白粥或是肠粉,再来一份猪肠碌,价格也不贵,大人小孩都拿得出手。

“见过形形色色的人,早餐店更像是‘加油站’,大家在这里填饱肚子,然后出发奔赴各自的战场。没有什么是一碗粉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两碗。”陆秀丽喜欢这种带给人能量的感觉。她说,店里每天都有固定的客人,也有新客人来“报到”,生意好的时候光是粉皮每天就能消耗140多斤。

老板娘打趣的“人生信条”对儿子小马影响颇多。小马大学刚毕业,暂时留在广州实习。“我就是馋这一口粉。”小马告诉记者,与其他城市不同,阳江的粉皮特别薄,就这一个特点,拴住了他的胃。每次周末一回家,他第一件事就是冲到自家早餐店里吃上一碗牛腩粉。小马说,如果有合适的机会,他想回阳江工作,也许少了在外拼搏的激昂,但却多了此心安处的归属感。

美食是城市的集体记忆

“要吃新鲜的,不是当季的不吃,我们老阳江人,就图个讲究。”张观允是阳江市旅游协会烹饪专业委员会主任,在厨师行业一干就是30多年。出过国,首都北京住了10年,可兜兜转转还是选择了回阳江定居,张观允直言是因为“阳江好”。山好,阳江北面山区多,山货盛行;水好,阳江南面海岸线400多公里,且还有好几个河口,咸淡水汇聚,海鲜物产肥美。“环境好,才有丰富的物产,才能提供舌尖的美味。”说起阳江的宜居性,张观允很是骄傲。

作家林语堂说过:人生幸福四件事,“温暖的一餐”占一件。美食是一座城市的集体记忆,它带来的幸福感,简单纯粹,细腻温润,容易让你忽视,却在漫长岁月里牵绊着你,使你离不开。

左上图:深夜,河堤路的宵夜档依然迎来一拨接一拨的食客。梁文栋 摄

新闻推荐

阳光下的绿茵梦

即使是训练赛,小队员们一样认真对待。队员们进行爬行训练。队员们进行带球绕杆训练。小队员在球门里找属于自己的训练球。...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