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成长历程

阳江日报 2021-03-24 16:32

2001年,阳江日报社面向社会招聘记者,我参加了考试,有幸成为入围的五名实习记者当中的一员。在我看来,记者是神圣的职业,我很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

初来乍到,我一时很难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好在报社里的记者、编辑都很友善、热心,老记者吴伟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经常带着我去采访,教我如何捕捉新闻亮点,写出更好的新闻稿件;而老编辑廖绍其老师也曾耐心地给我修改稿件,让我在学习中不断提高写作能力。

当年记者部的主任是郑百解,他是一位称职的新闻人,以自身的爱岗敬业和社会责任感来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位记者,我们在他的带领下,真正做到“铁肩担道义,柔情铸文章。”

记得当年春节后不久就是“两会”,我们被分派到各个组去跟踪报道最新动态,每个人还要采写一两个政协委员(人大代表)的专题报道,任务之紧,要求之严是我等实习生未有遇到过的挑战!我们早上、下午在会场跟踪采写,中午或晚上就抽时间约采访对象进行采访。作为一名实习记者,在那段特殊而紧张的日子里,我深深体会到了“废寝忘食”这个成语的含义,在会场上,我认真做好笔记,不敢有丝毫的松懈;在听取分组讨论的时候,我一字不漏地记录下了每一位代表委员的发言。这种特殊情况下的磨练,恰恰练就了我以后能快速作笔记的良好习惯。几天下来,尽管所采写的报道不是最理想的,但在编辑的稍加润色下,稿子还是及时地见报了,每一位代表(委员)的心声和建议,通过我们文字的传达,都在日报上刊登了,读者也第一时间分享到了“两会”的盛况和主题内容。我们认真负责地完成了报社交办的各项任务。“两会”结束后,记者部全体同事聚在一起举杯庆祝,大家都深感记者这份职业的光荣与责任!

在那半年多的实习期间,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两件事:

一天上午,我在记者部办公室值班,如果接到有新闻价值的电话,就向主任汇报,派员去采访。当天,一位年约七旬的老奶奶直接来到了报社的记者部,她一进门就泪眼汪汪地央求我帮帮她。我一时不知如何面对这种事情,于是就找到一位姓薛的老记者,让他接待了这位老人。老人在同事的耐心引导下,慢慢道出了家中不幸的变故:她的儿媳妇得了一种重病(绝症),已经没有能力去抚育三岁的儿子和出生不久的幼儿。老奶奶走投无路,在热心人士的指引下,才来到报社求助。

薛记者当天就带上我到阿婆的家中去采访了。

在老人家里看到的那一幕,真让人心酸!因为年轻的母亲患的是传染病,必须隔离开来,他们便在低矮的泥砖房不远处,搭了一间简易的茅草房子,算是病人的栖身之所。因为病得很严重,病人面色苍白,眼神呆滞。刚出生不久的幼儿嗷嗷待哺,连哭声都很虚弱,有好心的邻居过来将哭闹的婴儿抱去喂米汤。老奶奶声声哭诉:他的儿子只是一个农民,现在儿媳妇已病得不成人形,还有两个幼儿需要抚养,家不成家,不知如何是好……

薛记者对情况详细作了笔录,也拍了好些照片。临走的时候,他突然停了下来,将钱包里的钱都拿了出来,有三张一百元,也有零钞,一分也不留,全部塞给老奶奶,叮嘱她先照顾好孩子。那一刻,我深深震撼了——作为一名新闻人,善良比责任更让人敬佩!这一次采访,让我终生难忘。在此后的日子里,只要遇上有需要的人,我都会不遗余力地伸出援助之手。后来,那天的采访稿件见报后,不幸的老奶奶一家人收到了不少热心人士的捐助……

另一件事就是:在某次台风来临前,阳西县上洋镇一位渔民在大海里冒着生命危险救起了当地的一名村民。上洋镇政府为了表彰这位民间英雄,在当地村委会举行了隆重的表彰大会,我作为特邀记者采访了这次有意义的活动。清楚地记得当天我们的车子开进村里时,一路锣鼓喧天、彩旗飘飘,被救的村民很懂得感恩,非要请求当地政府帮助他办一次郑重的谢恩仪式……反而那位被戴上大红花的渔民却不善言词,自始至终都显得很拘谨。仪式结束后,当笔者以闲谈的方式采访他下海救人那一刻的想法时,他的一句话就成了新闻的亮点,他说:“如果这位大哥没了,会让一个家庭都很不幸!”

关键时刻,他想到的是别人而没有想到自己的安危!如果当年也有“十大好人”评选活动,我想,这位渔民应是当之无愧的好人之一。这次采访,又让我感悟到:好人都有一颗善良、悲悯、大爱之心!

感恩《阳江日报》!让我在那一段青涩的成长岁月里,有幸与她同行!感恩她给我机会学习了很多,也进步了不少,从而在此后的文学创作道路上,始终坚守着:责任、道义和爱心!

新闻推荐

业主入住大半年 装修押金迟迟未退

阳江日报讯(记者/谭兴孚见习记者/冯锦禧)近日,阳西县泰景花园小区业主黄先生致电12345投诉举报平台反映称:2019年10月新房装...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