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悔清风盈两袖 最钦弟子逾三千
文、图/刘再扬
阳春市双滘镇人,1928年10月生。
1949年11月在广东省立两阳中学读高三时参加解放阳江的陈赓部队,之后随部队参加解放大西南。1952年底转业返乡后分别在三甲中心小学、三甲中学、阳春一中、阳春教师进修校从事语文教学工作。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成为阳春县第一个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担任阳春市书法家协会主席长达10年,目前是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
1988年退休后,在十分困难情况下创办中国书画函授大学阳春分校,出任校长,向学员传授书法技艺。1996年,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身体力行,利用自己深厚书法功底,教出弟子三千,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繁荣阳春市书法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2006年中国书画函授大学阳春分校改为阳春书画专修学院,出任院长。2013年因年事已高,辞去院长一职后,仍关心学院的发展和参加阳春市一些文化活动。
先后出版《谢维祥书法作品选集》《谢维祥诗词书法作品集》《谢维祥隶书千字文》《谢维祥行书千字文》《谢维祥草书千字文》,诗词《怀寄集》等,出版的《小学毛笔字教学》被作为中师函授教材。被誉为广东省德艺双馨书法家。
上图:谢维祥和女儿在一起
↑ 93岁的谢老仍在挥毫
一位平凡的老人,他从乡间私塾开始写字,一写就是八十余载;从起初临习颜柳字帖,再得名师指点,泛临历代名家法帖,潜心修炼,博取众长,使其作品在铁画银钩之间透出灵秀自然的艺术气息;退休后又尽心培养弟子三千,成为阳春市书法界标杆。他,就是省文联在去年底公布的广东省德艺双馨、从艺七十年以上名单上的谢维祥老先生。近日,笔者赶赴阳春市,追寻这位93岁老人的艺术之路,感受书法的魅力。
一
进入老先生的家,可以感受到浓浓的翰墨气息,他专用的书房称为“听雨斋”,斋里的文房四室仿佛在默默地诉说着老先生那段既遥远又近在眼前的故事。
由于身体的原因,如今老人家没有像以前那样每天写字了。听闻阳江日报记者来访,尽管老人的听力不大好,但兴致很高。对于自己从事书法艺术的心路历程,他的记忆十分清晰。
1928年, 谢维祥出生于阳春县双滘乡一个富裕家庭。“入读私熟后,家人对我的学习抓得很紧。虽然是乡读,但国文老师的书法很好,我受此影响爱上了书法。”谢维祥说,自己十分喜欢读古诗文,那时读《三字经》《千字文》,习字描红,老师教临摹颜、柳、赵字帖,接受过严格的书法教育,打下了很好的书法基础。1944年9月,谢维祥进入阳春县立中学读初中,期间参加阳春县书法比赛接连获奖,深受鼓舞,便更加勤奋地临习了不少古代名家字帖,进步很大。高中时,他考进番禺中学就读,遇上了很多著名的书法老师,有机会常到书展馆参观,又得到这些老师指导,受益匪浅。
1949年8月,广州临近解放,番禺一带很乱。9月初,家人将谢维祥从番禺中学转回了广东省立两阳中学读高三。
“回到阳江刚读了一个多月,阳江就解放了。11月,解放阳江的二野四兵团在阳江城招收有文化的青年学生参军,我和高三级的姚长浩(后成为作家)等同学响应党的号召,投笔从戎,参加四兵团14军‘随营军事政治干部学校’,随部队参加解放大西南。为防国民党军机轰炸,部队夜行日宿,历经3个月的艰苦行军到达云南昆明。”谢维祥回忆,云南解放后,14军驻在云南省西部重镇古南诏国都的大理,“随营军事政治干部学校”的学生军驻在大理城外著名的风景区点苍山三塔脚下的营房,在那里进行系统的学习。
从阳江到云南,三千余公里路上,谢维祥以书法为武器,一路上宣传我党我军的政策。
1950年底,学生军分配到14军各师团营连的战斗部队,参加剿匪、征粮,做文化教员,为提高部队干部的文化素质,改造国民党军起义人员和帮助驻地少数民族兄弟进行社会改造,增进民族团结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我有书法和国文基础,被安排做文化教员。那时,二野一个叫祁建华的文化教员发明了‘拼音识字法’,举办每班10人的‘速成识字班’,3个月一期,可学会3000汉字。我推广这个教学,效果很好,深受官兵欢迎。”谢维祥说,后来自己一对一教山西籍的郝团长识字,这位身上有200多处伤的英雄团长,原本大字不识一个,竟然像攻打阵地一样快,只学了两个月,就快速将3000汉字学会了。郝团长知道谢维祥书法好,还跟着谢维祥学了一个月书法。3个月结束后,这位英雄郝团长已经能够“舞文弄墨”了,为部队掀起的学文化运动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从那以后,谢维祥用教郝团长这个办法既教会了官兵识字,也对官兵进行了书法启蒙。后来,他被提拔为排长,随部队调防多地,浏览了不少名山大川,观看碑碣摩崖,对书法的领悟更深了。
二
1952年底,谢维祥转业回到阳春县第四区(三甲)人民政府,起初组织上安排他当区政府会计。但谢维祥提出,会计不是自己所长,自己在部队从事教育工作,积累了经验,希望能继续为地方培养新中国的建设人才。
“于是,我被阳春县县长委任为阳春县第五小学(今三甲中心小学)校长,兼教高年级的语文。后来又在三甲中学、阳春一中从事语文教学工作。”谢维祥说,在阳春教师进修校工作时,自己被评为高级讲师。在做好教学工作之余,结合书法实践,他开始由颜柳转向研习笔法、结体和技法,学写点诗词,铺纸泼墨,挥洒数张,在辛苦的磨练中逐渐形成了个人风格。
“谢老师的书法功底,是在王羲之体的基础上,练习有自己特色的行书体。”在春城采访时,当地书法界人士如是说。 1984年7月,阳春县书法家协会成立,会员一致选举谢维祥任首任会长。这期间,为了更好地推广书法,谢维祥系统地学习、研究了书论、书史、美学概论以及笔法、墨法、章法等书法技法,个人的书法艺术有了质的飞跃。
1988年,谢维祥退休了。他决心把自己的书法艺术奉献给社会,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出一份力量。他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文友一起创办了中国书画函授大学阳春分校。“那时,县一级创办这类分校,阳春在粤西还是首家。创办之初,没有财政拨款,白手起家,困难重重。”阳春书画专修学院院长阮欢回忆,谢老当时带头表示,自己有退休金,不要报酬,只需向学员收取少量学费,能够维持办学运作就行了。
经谢维祥等人多方奔走,得到了当时阳春县委县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中国书画函授大学阳春分校当年就办了起来。
“刚开始招生就出现了火爆现象,招了8个书法班。”阳春书画专修学院书法教师陈华光说,结合教学工作需要,谢老师对书法的五种书体,都潜心研习,勉竭心力。
三
1992年,谢老在热闹的广州文化公园举办了个人书法展,展出作品60件。
“一个山区县的书法家在广州文化公园举办个人书法展,这是很了不起的成就。”陈华光回忆,当时广州有媒体采访报道了谢老师书展,报道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在铁划银钩之间,总透出一份灵秀自然、文雅清逸的书卷气,这也许是受了阳春山水熏陶的结果……”
“1993年,我就读中国书画函授大学阳春分校书法班,得到了谢老师的具体指导。”陈华光说,上课时,谢老师既讲理论,更重实操,他强调学员除了临习古人优秀书法作品外,还要对书法的“笔法、字法、章法、墨法、心法”进行研习。其中的“心法”指人创作时的心情,心情的好坏会真接影响作品的质量;“墨法”指挥毫时用墨要浓疏有度,加以一定的笔法、章法和字法,作品才会有艺术特色。
“在学期间,我亲眼看到谢老师多次带领师生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买来墨、毛笔和宣纸,免费送给想学书法的人。同时手把手教年轻一代学习书法。” 陈华光说,谢老师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他的书法行云流水,大气磅礴,他把书法视为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过着自己平淡而不平凡的生活,散发出的人格魅力激励着阳春市一代又一代的书法人,带来了今天阳春书法文化的繁荣。
“在谢老师的专心指导下,1996年毕业时,我学到了不少书法知识,被北京总部评为优秀学员。”陈华光说,2000年,他被中国书画函授大学阳春分校聘用为书法教师一直到今天。
陈华光表示,自己将努力学习谢老师对书法的“执着、勤奋、创新、传承以及社会责任感”等精神,继续做好阳春书法教学工作。
“谢老师以阳春书协和中国书画函授大学阳春分校为阵地,为阳春书画爱好者提供了接受正规艺术教育的平台,为阳春书法的普及和提高,做了大量实实在在的工作。”阳春市书法界严文赋老师说,他的学问和人品,深得阳春人民的爱戴,是位标杆型的职业书法教育家。
“执着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让谢老师在书法艺术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晚年为阳春市国学文化传承作出的一份突出贡献更是令人感动。”阳春市文联副主席黄新说。
“谢老师培养的三千书法弟子,正在阳春市各行各业的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阳春市书法家协会主席颜克勇说。
“不悔清风盈两袖,最钦弟子逾三千。”这是谢维祥老先生家客厅中挂着的一幅木质楹联,无疑是对老人艺术人生的最好诠释。
↑ 2001年,谢维祥(穿白衣握手者)在深圳举办书法展
谢维祥书法作品欣赏
新闻推荐
本报讯骑电动自行车不小心摔倒造成肾破裂,还差点没命?近日,坦洲镇的一名外来务工女青年,她怎么也想不到这么糟心的事就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