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联通 创新平台优化营商环境
↓市民展示“粤省事”上获得的“解除医学观察告知书”。
面对新的机遇,阳江运筹帷幄;应对新的挑战,阳江从容不迫;置身新的时代,阳江蓄势待发。
新的时代孕育新的机遇,新的机遇暗含新的挑战。如何在历史的脚本里,续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以高质量发展为“十四五”开好局?阳江有足够的信心——创新平台不断完善,破解产业发展“卡脖子”难题;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改善的“软环境”充满商机,吸引各方来客。
1
立足科技创新
环境不断优化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念是实践的指南。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在阳江投资落户,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在阳江这块热土挥洒汗水。阳江市编制印发了《阳江市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的实施意见》《阳江市国家、省实验室高层次人才团队引进办法(试行)》等文件,为科研团队服务、开展科学研究等工作提供制度保障,为全市科技创新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也为落实科技创新工作提供了保障。
创建国家高新区,是阳江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抓手。阳江高新区作为阳江市创新驱动发展的先行区,是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目前,阳江高新区已进入国家审批流程,创建国家高新区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阳西、阳春再传捷报:中山火炬(阳西)产业转移工业园、阳春产业转移工业园现已纳入2020年第二批申报省级高新区专家考察园区名单,下一步省科技厅将组织专家进行实地考察。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国家高新区、省级高新区的建设,不断优化阳江市投资环境,为招商引资打下深厚基础。
2
科技创新平台
建设持续向好
去年6月,一条振奋人心的消息在阳江刷屏——阳江市先后召开材料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阳江分中心、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阳江分中心建设启动仪式,两实验室转入全面建设阶段,不到半年时间,设备陆续安装调试。
在第三批省实验室中,阳江市两个省实验室项目建设进度最快,正全面实施合金材料、海上风电两大重点领域研发计划,精准对接龙头企业研发需求,有望解决风电装备制造、合金材料两大产业集群面临的难题。目前,共13个风电、合金产业项目获得省科技专项资金立项。
未来的竞争,将是人才的竞争、科技的竞争。为了在未来的竞争中站稳脚跟,阳江市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去年以来新增30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家市级重点实验室;1家企业成功申报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定阳江市中乌巴顿技术研究院为市级新型研发机构。
科技创新平台的不断完善,进一步推动了技术转移、成果转化、技术研发、资源共享、孵化企业等功能完善,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辐射力不断增强,加速企业创新、产业升级,带动阳江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经济增长。
3
人才引进产研
结合取得突破
去年7月1日正值盛夏,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教授王迪带着团队的30名博士来到江城区,在走访企业、与企业深入交流后,他们与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利用团队激光智能装备方面的研究特长,帮助企业进行磨具研发制造等。
这是一次大规模、成效好的人才交流活动。“百名博士进江城”活动牵线搭桥,促成科研团队与多家企业合作,专家定期指导,实现科研与产业无缝对接,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助力企业转型升级。
“柔性引才”是阳江市重要举措,科技创新平台的搭建,为阳江市汇集人才提供了有力条件。
2020年,阳江市引进了1个市级创新团队。以阳江合金材料实验室和阳江海上风电实验室为载体,通过专聘、双聘和兼职等方式引进专家团队,聘用了8位院士及一批教授、博士等高层次人才,组成由院士教授领衔的高水平研究队伍。阳江市围绕合金材料和五金刀剪产业组织实施“扬帆计划”,获得省人才专项立项。
阳江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有效推进人才培养工程,高层次人才落户吸引力和凝聚力进一步增强,被评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每百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逐年递增。
4
千余项服务“指尖办”便民惠企
足不出户可知天下事,动动指头亦可办理事务。
去年2月16日,曾在春节期间前往湖北的吴先生正式解除医学隔离观察,通过“粤省事”阳江专版平台获取了全省首张解除医学观察电子告知书。以信息化手段服务被隔离医学观察对象,通过“指尖办”为企业生产经营解决人员流动问题,加强疫情防控,促进企业复工复产。
阳江市主动融入“双区”建设,加强对外经贸合作,积极推进营商环境提档加速,促进各项服务便民惠企。依托“粤系列”平台,通过便民服务“指尖办”,使广大群众和企业在更广泛的领域分享互联网发展的成果。
去年2月24日,阳江市数字化就业供需平台正式上线,在全省率先搭建“粤商通”涉企移动政务服务平台和“粤省事”联通共享的就业供需平台,可在线上完成全部招聘流程,满足疫情期间企业用工和求职者的求职需求,被评为2020年全省数字政府建设优秀案例,并荣获全国政务系统“模式革新金雷奖”。
依托“粤系列”平台,阳江市广大群众和企业在更广泛的领域分享互联网发展的成果。截至目前,通过“粤系列”移动服务平台,阳江市1171项便民服务实现“指尖办”。其中,“粤省事”阳江专版可办事项782项,接入本地特色事项30个,包括政务服务预约、12345投诉举报、居民生活用水缴费、车位查询等服务;“粤商通”阳江专版可办事项389项,从企业筹建、进驻到开办、经营、注销等全生命周期实现各项服务“指尖办”,市场主体注册用户6万多户;“粤政易”阳江专版实名认证账号4.7万多个,全省率先完成政府公务人员全覆盖。
5
数据赋能打造营商环境高地
数字化建设让数据活起来。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是阳江市深化“数字政府”改革的愿景,解决企业、群众反映的办事难、办事繁、办事慢等问题,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好在市商务局为公司开具了不可抗力证明,给我们吃了一颗定心丸。接下来,公司将克服疫情影响,努力提高产能。”去年2月中旬,广东美珑美利集团员工陆续返岗,加班加点完成订单。自去年2月3日阳江市开出全省第一份不可抗力证明以来,零接触、零见面,为多家企业免费开具不可抗力证明,涉及合同金额逾亿元,帮助受疫情影响无法如期或不能履行贸易合同的企业降低损失。
“渔民办理渔业相关业务,以往要区里、镇里来回跑,如今这些事项下放到渔委会,受理、接件、排期船检、出证、取证不用出镇,省时又省力。”东平镇东方红渔委会党支部书记、主任马忠华说。去年11月,阳江市镇村统一申办受理平台整体上线,48个镇(街道)和831个村(社区)全部开通,镇级服务事项进驻5101项,村级服务事项进驻8824项,打通政务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云网数”一体体系的建立,打通了市、县(市、区)、镇(街道)、村(社区)四级电子政务外网,广东政务服务网(阳江)横向联接45个市级部门,纵向联通市县镇村四级,进驻事项23574项,凡与企业生产经营、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审批服务事项“应上尽上、全程在线”。
精简办事材料、精简信息填报、压缩办事时限,阳江市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并利用金融机构网点等各类互联网资源,延伸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手臂,实现“一米服务”“办事不出村”。2020年,阳江市在全省数字政府改革建设第三方综合评估中获92.83分,位居粤东西北第一梯队,16项评估指标位列全省第一。
数说阳江
组建了8家创新能力较强的新型研发机构和3家农业类新型研发机构。高企存量达89家,智库+众创空间获颁国家备案众创空间,实现了零的突破
共有省级工程中心38家,市级工程中心185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4家,市级新型研发机构11家,省实验室2家,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1家,高新技术企业105家,全市孵化器5家,在孵企业130家,众创空间6家,孵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1171项便民服务实现“指尖办”。其中,“粤省事”阳江专版可办事项782项,“粤商通”阳江专版可办事项389项
2020年,阳江市通过应用营业执照、身份证等179类电子证照,精简办事材料30%以上;通过共享法人信息、企业信息类等数据,精简信息填报16%;整体办理时限压减76.43%
阳江样板
科技支撑乡村振兴
数据跑动为民服务
阳江市农业科技支撑乡村振兴能力不断提升。去年立项了13个农业科技计划项目,扶持资金共180万元;组织25名农村科技特派员与46条贫困村进行对接帮扶。组建4家省级、44家市级农业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市级农业类新型研发机构;组建1个国家级、2个省级星创天地;共建设有8个省级、7个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专业镇。
2019年10月11日,电子科技大学智慧治理研究中心、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政府互联网服务能力蓝皮书:中国地方政府互联网能力发展报告(2019)》,阳江政府互联网服务能力在全国333个地级行政区中名列第一。
2020年12月21日,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21世纪经济研究院联合发布的《2020年中国29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营商环境报告》,阳江排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第9位。
■ 撰文/陈子玲 王静
■ 摄影/ 李向东 谭文强
新闻推荐
■人民法院报记者/林晔晗通讯员/曾洁赟丁诗华法院发出司法建议后,最“挠头”的莫过于“石沉大海”,最尴尬的莫过于“剃头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