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与前瞻 阳江新诗的突破和发展”研讨会发言选登
编者按
阳江市诗歌学会于2006年12月成立,同时创办了一本纯诗歌民刊《蓝鲨》(每年出版两期),十几年来,逐渐形成了一个地方性诗歌群落,涌现了一批好的诗歌作品和优秀诗人。2020年1月,在第六届中国诗歌春晚上,《蓝鲨》诗刊荣获“十佳微信公众号暨诗刊”,近日公示的《中国诗界》首届“新时代·鲁迅诗歌奖”,又拟授予阳江市诗歌学会“十佳诗歌社团奖”。
阳江新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是,诗歌的发展有其自身规律,随着时间的进展必然会产生相应的变化,阳江诗人的问题随之而来,创作观念滞后,题材形式同质化,缺乏对现实生活和时代的深度回应,特别是重大题材不多,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诗歌的影响力。
如何加强诗歌创作的现代性?如何以诗歌的现代性去激活地方性?如何克服创作中出现的后劲不足与疲靡状态?为了繁荣本土诗歌创作,打造诗歌文化地标和诗歌品牌,为阳江建设海丝文化名城添砖加瓦,2020年12月28日下午,阳江日报社与阳江诗歌学会共同举办了一场主题为“回顾与前瞻”的研讨会。市诗歌学会30多位骨干会员,本社主要领导以及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参加了会议,就“诗歌的创作与批评”“媒体融合的条件下如何更有效地进行诗歌传播”“诗歌与大众的关系”“诗歌如何走出去交流实现水平的提升”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本版今日选登研讨会的部分精彩发言,敬请关注。
扫一扫了解更多
本版图片/刘再扬
以诗歌回答生活
■ 张 牛
中国自然资源作协诗歌委员会副主任 广东省作协会员 阳江诗歌学会会长
繁荣本土诗歌创作,打造诗歌文化地标和诗歌品牌,为阳江文化建设作贡献,这是我们的梦想和追求。这些年阳江市诗歌创作也在不断探索和发展,诗歌作品的艺术意识得到了提升,增强了诗歌创作的时代特性、现实精神、艺术境界,特别是在倡导现代性、探索性、现实感和地方性方面作出了一些尝试和努力,也涌现了一批好的诗歌作品和优秀诗人。这离不开阳江日报社的支持和推波助澜。一直以来,对本土诗人创作和重要诗歌活动,日报社都给予了充分支持,特别在培养扶持和宣传推介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可以说,阳江一批活跃诗人的成长,阳江市诗歌学会的存在发展,《蓝鲨》诗刊获评中国诗歌春晚十佳刊物,这与报社发挥主流媒体、主流平台的主导优势和重要支撑引领作用是分不开的。
对于今后的诗歌创作,应该倡导新诗创作在题材上更多地涉及和融入地方内容和地域特色,风格上尝试趋向更深入地域特质的群体呈现,丛生阳江诗歌生态的活力。我有以下几个观点——
一是关于探索与突破。这离不开对现代性的探究。目前这也是制约地方诗歌创作提升的瓶颈和难点之一。要保持对现实诗歌化的精神追求和艺术自觉,不断探索和参与到诗歌世界的构建活动之中,增强回应时代和现实生活的能力。这需要突破固有的思维惯性和旧有的模式,尝试和探索新路径,以印证实验精神,更充分地进行想象发挥和事实呈现。
二是关于语言与技巧。诗歌作为语言的艺术,肯定存在技巧或运用的方法。或叙述,或抒情,……包括魔幻的、意识流的、口语化的等等,空灵跳跃,不一而足。语言的陌生化也是途径之一。这需要诗人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阅读,同时需要不间断地写作练习,从中捉摸和把握,选择其中适合自身特质的路径表现。
三是关于表现与深度。认识存在一种定义的深度。既要从现实出发,又要保持与现实的距离,与批评性的智慧结合起来,具备对时代命运的诗质领会和精确把握,制造出一种历久常新的冲击力和荡激力。这需要提炼和想象力。视野很重要。要把个体的东西放在世界万物之中考量。可以允许冲动,但最终体现在高度上。
四是关于现实与捕捉。生活是纷繁的,矛盾无所不在。诗歌创作需要遵循从个人内心的体验出发,作出独具个性的表现,从而增强诗歌的现实骨感。在把持现实感的基质上,专注于对现实生活的梳理、归纳、提升,确实需要敏锐的洞察力和捕捉能力,当然离不开前瞻性。预言即歌唱。作为诗人,体察时代,观照现实,可以诗歌回答生活。
五是关于主张与批评。这是思想性的表现。事物有多样性,潮流需要引领,要因循事物发展的主要方面,看主流。当然允许有批评,这也是诗歌艺术提升的途径之一和向前走的助推力。新诗需要对比、批评和较正。诗歌批评要真诚,切中要害,不能隔靴搔痒。但有一点,本质不能丢,要防止走极端。
让现代性的火光照亮地方诗歌创作
■ 陈计会
中国作协会员 广东省作协理事 阳江诗歌学会副会长、秘书长
文学观念决定一个地区的现代诗创作的成败。如果抱住残旧观念不放,一个地区的现代诗创作就难以出新和蝶变。阳江现代诗创作十年前与十年后大为不同,十年前有现代意识的诗人只有少许几个,目前有一批。这些改变来自于诗人自己主动的求新求变和外力的助推倡导。此中担任倡导角色的是阳江市诗歌学会及《蓝鲨》诗刊。
2007年,《蓝鲨》诗刊刚创刊就提出了办刊宗旨:现代性、探索性、现实感、地方性。将“现代性”排在首位是有原因的。广东基层的文学创作观念相对滞后,缺乏现代意识,受习惯写作和传统的写作观念影响,作品难以出新出彩,也难以在省级纯文学刊物发表。落后的主要原因大约在对现代文学史的发展和共时性的文学创作的无知。经过十年的倡导和推介,阳江现代诗人的观念有所更新,对外界的文学接受渠道也得以拓宽,但与发达城市的文学观念还是有很大差距,诗人对当前全国的、全世界的现代诗发展情况了解不深入,对共时性的诗歌写作了解不多,这限制了自己的视野和思维,在文本表现上就缺乏新颖的创造和构建。要想增加文学的现代性,我觉得加强对现代哲学、科学的了解和学习以及对世界现代诗歌的阅读是一条捷径。
当年提出现代诗的地方性写作这个问题,实践证明也是一种可行的策略。这个世界是由一个个“地方”构成,还有,“此地”也是别人的“远方”。福克纳曾说他的写作是立足于他那“邮票般大小的故土”。所谓立足地方的写作是要求作者写自己最熟悉的生活。中国幅员广大,地方风土人情各异,自然风貌、人文历史积蕴不同,这为诗人的作品打上不同的地方烙印。那么具体到阳江,我觉得应深入阳江靠山面海这样的地域特色进行潜心创作,发挖阳江地方经验的独特性,或者说地方经验中的现代性。我近年写了《铜鼓,铜鼓》《海陵岛》《漠阳江传》等一系列地方题材的诗歌,是对此进行一种初步的探索。现代诗歌的地方性不只是你写了本地的题材这么简单、机械,也不只是地域的自然和人文气息渗透到你的诗行里,而是你要通过地方性题材写作抵达现代诗歌的美学和人类命运的高度。这里地方题材仅仅是地方性写作的一个方面。那么如何激活地方题材?则需要你以现代的眼光和写作意识去审视它,激活它。没有现代性作为前提,地方性写作是失败的。只有从地方性出发,不断接近人类的普适性,从地方经验入手,去承担人类命运的思考,以及对终极意义的探求与叩问,这样的地方性写作才是有意义的。诗歌的地方性写作既是一种写作手段和策略,也是现代性诗歌一种独特的呈现形式。
阳江新诗再出发
■ 冯瑞洁
江城区作协副主席 阳江诗歌学会理事
诗歌再出发,是新时代的一个新命题。对阳江诗群来说,也如此。《蓝鲨》和阳江诗歌赢得诗界一致的赞誉,背后蕴藏的是一群人的付出,折射出阳江诗歌的蓬勃发展。《阳江现代诗选》和《蓝鲨诗选》的出版,让更多人关注到阳江诗歌存在的意义和发展方向。在此,我谈一点粗浅的看法:阳江诗歌的“三个拥有与三个希望”。
拥有一群领航诗人。进入21世纪,阳江诗歌爱好者凝聚在诗歌学会的旗帜下,渐成地方诗群。诗会中不乏坚持诗歌创作二三十年的诗人,他们个人的诗歌创作成就,让阳江的诗歌群体星光熠熠。至此,阳江市地方诗群完成了自发成长的阶段。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在个人发展的同时,也注重发掘、团结、影响、引领更多的诗歌爱好者走上并坚持诗歌创作。有人拾柴点火,就有人朝着火光走上来,阳江诗歌创作得以接续、绵长。
拥有自办刊物《蓝鲨》。《蓝鲨》具有高度的包容性和丰富性,里面的“视野”“版图”等栏目,向会员们推介了更多外地的好诗,各种流派、各种风格,提供阅读和学习的文本。对众多本土诗人来说,《蓝鲨》更是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习作能被刊登,无疑是一种极大的鼓励。当然,十几年以来,30期的《蓝鲨》出版实属不易,期间的经费筹集、诗歌选编等工作,主办者可谓殚精竭力。
拥有促进交流的活动。诗歌学会每年几乎不变的“五月诗会”和“元旦诗会”,是一次凝聚“诗心”、增进“诗谊”、交流“诗学”的平台。而采风、诗歌研讨、诗歌比赛等活动也时有举办,这些促进了诗歌创作交流和对诗歌苗子的发现与培养。
阳江诗会走到今天实属不易,要继续前行,也有不少值得期待的地方,譬如在发展诗歌新生代、加强诗歌的现代性和地方性等方面,仍需努力和不断探索。
一是希望活动更有实效性。诗歌写作水平的提高,主要是靠个人大量阅读,挖掘语言矿藏,让文化之思、想象之力和命运之痛内化为个人的“诗情”。但作为诗歌群体,需要整体的促进和齐飞。诗会品牌一年两会,形式化或仪式化多了些,能触动人对诗歌创作思考的不多。若能多举办改稿交流、作品研讨、专题讲座等活动,对会员写作水平的提高帮助会更大。
二是希望拓展交流平台。囿于地域、眼界等各种原因,阳江诗歌发展显得“小格局”。如何在诗歌写作题材、创作手法、诗歌的辨识度等方面走向“现代性”,融入更大的文化圈,甚至走向更远的征途,都需要具有更广阔的诗歌交流资源。
三是希望多与新媒体合作。充分地利用网络扩大诗歌的影响,是地方诗人的一个必要选项,利用微信公众号推送诗歌作品已成常态。目前,阳江诗歌微信公众号有“诗国星空”,希望诗会和微信公众号共同探讨推介更多本土诗人和本土诗歌作品,扩大阳江诗群影响力。
抵达丰饶与光明
■陈世迪
自由撰稿人
关于文学的进阶问道,朱光潜先生在《精进的程序》一文中阐述了“四境说”:疵境、稳境、醇境、化境。他强调写作的循序渐进、不断精进,才可入醇化境,成为大家。英国诗人奥登在《19世纪英国次要诗人选集》一书的序言中,提出“大诗人的五个标准”,分别指向“多产、广度、深度、技巧、蜕变”。可以说,两种说法有着异曲同工的警戒,对应着诗人的境界和标准,提供写作的方向和理想。
阳江诗人,需要“哀年变法”,融通诗学,打通自己,开拓更为宏阔的自由空间。“变法”意味着破与立,一改娴熟的惯性写作,突破思维障碍与边界,追求陌生的自然境界。用齐白石的话说:“书画之事不要满足于一时成就,要一变百变,才能独具一格。”中年学画的黄公望,55岁开始写作的英国女作家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都是我们砥砺前行的榜样。所谓大器晚成,不过是尽了最大努力去热爱。某种角度上,写作者都在黑暗中摸索。如果你感觉突破,就是黑暗中闪过一线微光,是值得欣喜的——那线微光,诠释着灵感、意志、沉静、创造……写作就是我和世界的博弈,抵达丰饶与光明。
在我看来,当下诗人要突破和发展,有三种路径:一是重返传统(重新寻找出发的源头),从古典诗歌和传统文化中深掘灵感和气象,建构崭新的思维和秩序,或许应合了钱穆先生在《人生之两面》一文说过的一句话:“我认为将来的世界,正要中国文化来领导。”;二是布局一种新风格,所谓新风格指向“预见未来的前瞻”,需要开放的思想、广博的知识、俯瞰的能力和前进的锐气——不论这种风格呈现西方质感或中国气度,只要表达出汉语的气量和汉诗的精神,就是有创建性的;三是集大成的写作,讲究宽宏、包容的胸怀和度量,在意识上强调“中西并举”,在内容形式上述说史诗的广阔,往往对万物进行“百科全书式”的恢宏表现,是对人类宏大的关怀和爱……不论走哪条道路,每个优秀诗人都需要以诚立心,终生跋涉。如同朱光潜先生所言进入“化境”的人,比如庄子、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杜甫、曹雪芹,哪个不是在人生的困顿乃至厄运中坚守着热爱之心,聚合向善向美的力量?惟其热爱,惟其坚守,方见澄境。
每首诗都是我们的静默和光明。我们书写,就言说自身的看见和良知,赋予自我的热情和意义。如果要进行诗歌的突破与发展,不妨对照 “四境说”和“大诗人的五个标准”,反躬自己:
我现在的境界如何?
我符合大诗人的标准吗?
我愿意用一生去冒险吗?
阳江新诗的现状、突破与发展
■ 黄昌成
评论家 阳江诗歌学会副会长
如果单纯性从地区这一层面作对比,阳江诗歌的发展势头还是相当不错的,此前,阳江诗坛产生过多个民间诗歌社团,如紫溦诗社、大浪潮诗社、沿海诗社等,这起到传承作用;而创作的持续性也为这一说法和现象给予了客观佐证,从上世纪60年代至今,新诗迅猛发展的几十年间,都有阳江诗人在场。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阳江诗人包括在国家级省级文学刊物取得发表成绩的几乎都在本地生活,基本不存在“严重的流失性”问题。当然这个对于阳江以外诗歌话语权的切实攫取,其实不利,从侧面也看到地方诗歌向外扩展的艰难性。
诗歌的发展有其自身规律,随时间的进展必然会产生相应的变化,阳江诗人的问题随之而来,简言之,观念滞后了。阳江诗人的写作绝大多数依然停留在抒情诗与现代抒情诗阶段。如果说在现代抒情诗阶段,不少阳江诗人落后过一次,现阶段的诗人则又一次落后。在诗文本信息、诗写脉络如此透明化的时代,这个结果很难说让人满意,主要原因无非是由于个人审美惯性无法破除而导致群体审美惯性的盲目性滋长,再究其根源,则是与诗写者悟性和对诗学观念蜕变的敏感度有关。而在全国范围里,当下诗人对于诗写风格已作了相当大的改变,叙述性抒写渐渐作为相对的主体而浮上水面。这个问题最终导致阳江诗人尤其是青年一代在省级以上的文学刊物发表量偏低。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在诗歌倡导上出现了问题;换言之,是不少写诗者找不着诗写的北。故而,形成的新诗传统如果一味固守则可能成为一把双刃剑,如果早期的诗人意识不到自己的局限,所谓的传统亦有可能是对后来者的误导和个人创作的累赘。一个诗人如果不具备完善的全局观和洞察力则极容易掐灭其审美和写作的有效坐标方向。
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则意味着新诗格局能够进入变革、突破和发展的伦理。联系上面的言论对应与具体的做法转而呼之欲出:审美意识宏观化的提高、诗歌视野的拓宽、反刍式的自我审视和实验性的写作精神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后二者的言外之意还有,即便进行了叙述性的诗写,也要对执行的创作方式反复打磨和尝试;一句话,叙述是一个诗写的变量,通过这个变量可以产生各种各样的诗写方式和当代诗。还有,睿智的写作者自带超现实基因,能看到和创造超越现实的风格维度;其孪生兄弟或终端产物有一个叫陌生感、异质化。衍生的情况还有如马尔克斯所言,“一位知道自己的工作内容的作家总是设法不和任何人的作品相似。更确切地说,他会竭力避免模仿他所喜欢的作家。”对于阳江诗人而言,即便是进入叙述性的当代诗写,也必须或尽可能谋求别具一格的诗写方式。从一个地方的诗写状况去看,则具有全面性的意义。
让诗意引领我们的生活
■ 颜仰建
广东省作协会员 阳江诗歌学会副会长
生活充满诗意,没有诗意的生活是枯燥无味的。用心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生活中就会有许多妙趣横生的东西,刻骨铭心的东西,提炼出来,就是情感,就是思想,就是观照客观世界的精神记录,就是诗。
在我们阳江,有这么一群人,执着于共同的理念,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利用工余时间,读诗,写诗,偶尔聚一聚聊聊诗,不断提升自己,也提升了地域文化影响力,他们称之为诗意的栖居。他们坚韧不拔的努力,刷亮了阳江新诗三个品牌:一是一年两度的诗歌盛会,二是一年两期(原来四期)的《蓝鲨诗刊》,三是频频推出中外名家名作和本土有影响力诗作的微信公众号“诗国星空”。这三个品牌,高度的站位和严谨的精神,一定程度上引领着阳江市新诗发展的方向,推动阳江市新老诗人不断否定自己,不断推陈出新,不断走向成熟。
且读几首诗。陈晓君的《在稻香里隐姓埋名》在圈子中有一定知名度:“……爱人扛锄归来哼着歌/额上汗珠点点/他说,你真美/就如这田野的风光//我一低头/夕阳就柔柔地铺满我的脸/我赶紧往灶里再添了一把柴火/真喜欢这样/在一片稻香里隐姓埋名”。这诗采用白描手法,写得朴实,真挚,娓娓道来,表达了对宁静温馨生活的向往,典型的“诗意的栖居”。岑锦苗的《晨起仪式》:
“舀一勺/过时月光/咽下多余的素材/镜子,接收忏悔/下水道接收宿念/人间尚有争议/我在虚无里/清洁,或在虚构里自由”。读岑锦苗的诗,心里会有小小的震撼,这不仅来自她的语言、技巧,更来自她的思想,读她的诗,需要一定的智慧,如读歇后语、谜语一样的智慧,这不是“如坠五里雾中”的恍惚,而是“原来如此”的顿悟,这就是言外之意,意外之旨。这是传统诗学还是现代诗学?我分不清,因为很多东西、很多观念已水乳交融,浑然一体。陈世迪的《小雪的黄昏》:
“小雪的黄昏,我一个人独酌/白酒的气味弥漫,像镜中/传来卧床的母亲的声音”“青墙上的落地镜,早已斑驳”“我仿佛看见壮年的母亲/挑着一筐木糠与刨花”“镜面的黑斑,是我不断增长的孤独”“趁着酒意,触摸着镜面/仿佛抚摸着镜中/自己绯红的脸”“越发模糊的镜面,存在/一个难以辨认的我”“噢,如果走进镜中/能成为一个长巨翅的我/我就飞进母亲的余音”。这诗写得克制,隐忍,而又让人揪心,动情。小雪这个季节预示着寒冷,黄昏这个时间预示着幽暗,小雪的黄昏独酌,多么凄清伤感,但诗人偏偏写得波澜不惊,而又暗波汹涌。他把对母亲的思念外化为一连串的细节描述:卧床的母亲,壮年的母亲,母亲去世后自己的孤独。结构上,从酒气弥漫如镜起笔,以落地镜贯穿始终,以母亲的声音首尾呼应,圆融细腻。这就是现代诗,一点也不深奥,不艰涩。这些诗,放在浩如繁星的诗国星空中,也是亮晶晶的,一点也不逊色。
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复杂多变的,看不穿也看不透。诗应该也是多姿多彩的,富有个性的,常写常新。多做生活的思考者,生活就会给我们以诗意。让诗意引领我们的生活吧!
世界之心与诗人的责任
■ 杨 勇
『诗国星空』微信公众号主持 阳江诗歌学会副秘书长
探讨阳江新诗的突破与发展,首先要对阳江新诗的风格特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阳江新诗情感充沛,想象力丰富,美学意味浓厚,习惯从生活日常及自然山水中去发现诗意,关注内心的体验和审视,主要表现为四种类型:心灵的歌者,生活的体验者,自然的观察者,现实的思考者。
其次要将之放在世界诗歌的语境下展开研讨,认识世界诗歌和汉语现当代诗歌的发展历程与特点。上世纪末以来世界诗歌的发展是现代主义逐步取代浪漫主义的过程。现当代诗歌不同于浪漫主义及此前所有诗歌之处,是用思考代替着抒情的主体地位。诗从表达人的情感发展为表达人的意识、人的全部精神活动,诗的内涵得以扩展、深化。现当代诗的基本特征就是要有现代性,现代性意味着诗人要关注时代的种种现象和矛盾,然后把它们表现在诗歌中。关注所处时代,几乎是每个时代所有优秀诗人的共同点。诗人的心脏要成为世界之心,诗人的眼睛要成为时代之镜。
探讨阳江新诗的突破与发展,最终的着力点在于如何写出更多更好的诗。对此,我有两点建议。
一是内力觉醒。写诗归根到底还是要靠自己。大胆探索、实验性是现当代诗歌的重要特色,要想取得长足进步,阳江诗人必须要不断刷新自己的观念,不断开阔视野,锤炼技艺。第一,清醒认识自己,客观定位自己,对自己的创作有一个基本准确的判断。锤炼语言与诗歌创作技艺,突破地域局限性,既有温润情怀,又有苍雄旷达的气势。第二、养成系统阅读的良好习惯。比如,阅读米沃什,不仅仅是阅读他的三几首诗,而是要尽可能地阅读他全部的诗集全部的诗歌,他所有的作品,包括日记,包括其他人对他诗歌和生平的评论文章。如此,米沃什给你的印象才是立体的,才是完整的,你从他这里学到的东西才是可靠的。第三,反复的观察和思考。不断关注现当代诗歌的走向,观察当下的时代,开展纵向与横向的思考。注意从国外现当代诗歌及汉语古诗词中汲取养分,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库,不断提高自己的鉴赏力与自信心,不断刷新自己的诗歌。
二是外力牵引。第一,诗人间的良性交流,批判式交流。比如不定期举办改稿会,大家拿出自己的诗作,讲真话,动真格,真诚地提建议,深入交流,共同进步。第二,邀请名家名刊编辑开办讲座。这样方便了解刊物用稿需求、用稿标准,有效提高创作水平,拓宽投稿渠道,让更多阳江诗人在报刊亮相,展示风采。第三,举办诗赛、诗会等活动。通过活动发掘新人,活跃新诗创作氛围。第四、加强与其他地区新诗创作团体的互动。大家分享经验,交流心得,取长补短,促进成长。第五、抱团发展。可组织新诗作者集体投稿,比如以蓝鲨诗群的名义,筛选一批质量齐整的优秀诗歌作品,向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报刊杂志投稿,应该会有很好的效果。
勇于在一个大时代里做大诗人
■ 黄仁兴
阳江日报社社长 广东省作协杂文创作委员会委员
我曾就阳江诗歌创作的状况,与著名的阳江籍诗人、学者林贤治先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颇得收获。确实,阳江诗人不少,也写过许多有质量有影响的诗。透过作品来解构创作的实质,我觉得阳江的诗歌创作,还是可圈可点的。
首先是同质化时代的个性化写作不少。同质化已成为当今社会的普遍现象,连同文学作品,都如同流水线上的产品。幸运的是,阳江市的作者比较早地注意到了这个问题,譬如陈计会、张牛、项劲、黄昌成、王洁玲、杨勇、萧柱业、容浩、何春燕、陈晓君等人的诗,其个性化的创作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陈计会的诗很有个人特质,他喜欢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进行大叙事。《海陵岛》从“一个沉落水底的朝代”到一座城市的崛起,《与众友穿越云浮》从六祖的梵音到抗战的马蹄、内战的硝烟、土改的断砖,《珠江史》从坛经、利玛窦、太平天国、黄花岗直至今日,繁复铺陈,力求写出一种辽阔苍莽之美,从对历史的慨叹中,内蕴了许多对当下的质询与希冀。
其次是体现浓厚的地方特色和区域风格。受地域的影响,诗歌往往具有比较浓厚的地方特色。一般来说,北方的诗人相对奔放、豪迈一些,南方的诗人则比较温润、艳丽。阳江作为亚热带一方水乡,自然界的温顺,动植物的柔软性,加上民俗风情多姿多彩,文化多元,造就一方诗风的浪漫与婉约。如项劲的诗就表现得较为明显:“宝贝,我听见半空中/羽毛轻响,你已推门而入/惊醒二楼的灯火/就好像风从湖面上拂起/好像一些半夜里起来的花/眨眨眼睛,就绽放了”;“女儿红,女儿红/春风沉醉的夜晚/梦的桨摇进小桥流水/我起身穿过酒香/遥听浣溪沙陌上桑声声慢拍/一笑之间鬓角轻染霜花”…… (《天鹅·小满·女儿红》)。
再次是对原生态写作的“返璞归真”。当下诗歌的碎片化写作以及快餐式消费,已进入一个疯狂时代。由于其脱离了情感的真实,远离了生命的痛点,疏离了人性的光辉,很难让人记得住“情愁”。所以,回归自然之情,已经成为时代的千呼万唤。阳江一些诗人在这方面煞费苦心,虔诚地进行了 “回归”式探索。如张牛的诗歌,就有很多关于自然界的断片感受,诗意中常夹带对平常事的思絮,总能让人受到某种启发:“红树林的墨绿蹚开了冬日千里的荒凉/许多事物裸露出肩胛骨,酸痛杂陈于野/头颅忘却了修饰,枯草渗入土里/鹭鸟长着风的羽翼,嗓子犹在天籁/堤坝阻断海与河汊的沟通/湿地隆起/渴望啄食了受损的船体,吻別海的生动/日落倒灌晕眩的水,扯亮了清澈/而息的一把黑色幽默了真相,沉默无边”(《冬在红木山》)
阳江诗歌创作在探索中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与缺陷,包括新时代重大题材创作表现不尽如人意,特别是主旋律和重大题材创作不多,这是一个值得深刻反思的问题。任何时期,诗歌都要“接地气”。记录时代、反映时代、讴歌时代,这是对新时代诗歌创作者的要求和期待。同时,在阳江诗坛,诗歌创作同质化、消遣化,具有社会功能的作品不多,缺乏对现实生活和时代的深度回应,个别诗人认为诗歌创作就是自娱自乐,忽视了其社会价值。还有创新不够的问题。有些诗人满足于吟咏小桥流水、风花雪月;有的诗人片面追求个性化,语言生冷,层次低下,缺少思想深度等等。
诗歌发展遇到了瓶颈,我们如何破局?站在地方主流媒体的立场来看,要把诗歌创作质量的提升,当作“海丝文化名城建设”的重要内容来研究,投入必要的人财物力,为大家提供更多更大的平台;要加强探索与交流,让整个创作有一个质的提升。
从创作诗歌者个人角度看,要有大格局和大情怀,勇于在一个大时代里做大诗人,以现代的眼光和写作意识去深入现实生活,选取震撼内心的题材,展现大气象。要以审美意识宏观化的提高、诗歌视野的拓宽、主旋律的强化、反刍式的自我审视和实验性的写作精神来破解难题,创作出更多有思想气质、道德修养,以及展示生活内容的,无愧于这个时代的优秀作品。
新闻推荐
阳江日报讯(记者/费先霞通讯员/黎津言)近日,阳江13家企业15个品牌通过中国贸促会相关部门评审,获得“出口商品品牌证明书”,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