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摘要]VR技术体验让人好奇,造型别致的组合式“祈福风筝”、微型龙舟活灵活现……
■ 本报记者/王静
在首届阳江艺博会上,传统文化展馆成为一大亮点,一大批非遗传承人、手艺人、文化工作者用“科技+创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活力,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传下去”。
VR技术让文物“活起来”
戴上VR眼镜,就能亲历“南海I号”从出发、沉没到打捞的全过程,感受码头的熙熙攘攘,体验搏击风浪的惊险,重温古代航海传奇故事,VR技术体验让人倍感新奇。
在漠阳海丝文化主题馆,VR技术体验区排起了长队,不少家长带着孩子一同体验,在8分钟的海洋之旅中了解海丝文化。“通过VR技术,不仅实现了观众与文物之间的互动,也增进了体验者对‘南海I号’历史故事的了解,让文物\‘活起来’。”展馆相关负责人表示。
“云看展”是展馆另一大看点。手机识别二维码、葵花码,可线上了解文物详细信息,并获取“线上全景展览”功能。根据虚拟现实技术,通过手机实现“云看展”,感受3D全景视角,足不出户也能“身临其境”。
技术创新传递文化魅力
在非遗艺术展馆的风筝展区,一组名为《万众一心》的阳江风筝系列作品造型别致、色彩鲜明,吸引了许多人驻足观看。
这组抗疫主题风筝以“心形”为基本型,中间分别结合了加油手势和蜡烛造型。“我们在造型上分别采取了镂空型、浮雕型和组合型三种不同的手法。”阳江风筝省级非遗项目传承人梁治昂介绍,组合式“祈福风筝”由平板爱心、镂空爱心和立体蜡烛三个部件组成,可通过“单个放飞、两两组合放飞、三合一整体放飞”,实现6种放飞效果,是对传统风筝一次技术创新。
梁治昂表示,创新赋予传统文化活力,不仅是技术方面,还包括传承方式。通过在学校推广风筝文化课程,将风筝文化融入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等活动,可进一步擦亮阳江“全国风筝之乡”品牌。
挖掘传统技艺商业价值
江城区的“端午逆水赛龙舟”项目是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江城特色文化展馆内,一组山水盆景再现这项传统民俗活动,12艘微型龙舟红旗飘飘,在烟雾缭绕中逐水竞渡。
展台旁,70多岁的左文康正在认真地雕刻龙舟的龙头,纷纷扬扬的樟木屑洒落下来,龙头的轮廓也渐渐显露出来。传统龙舟的龙头、龙尾是用整块老樟木雕琢而成,这种木料重量轻、防虫蛀,且经久耐用。一个龙头可以使用几十年,对大多数人来说,这项传统手艺难以成为主要的经济来源。
“时代在变化,传统手工技艺不断受到现代工业的冲击,传承传统文化需要市场的接纳。”左文康表示,微型龙舟这类工艺品的市场反响不错,可以成为未来发展的新方向。目前,这项技艺正在申遗,希望引发社会各界的关注,更好地进行保护和传承,让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
左图:风筝制作和展品吸引了市民驻足观看。梁文栋 摄
相关报道见02版
新闻推荐
城西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