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花长灿漠江春

阳江日报 2020-12-21 09:14

扫码看更多

青少年在学习书法。

阳江市老干部大学书法榜经常展出作品。

每个周六下午,市区望瞭岭山脚下的一栋老房子内,总是欢声笑语。20多名书法爱好者,有70多岁的长者,也有十来岁的小学生,不同职业,不同年龄,因为共同的爱好,走进这间名为绿水源的工作室。他们中的许多人,之前从来没有拿过毛笔,对书法知识,更是了解甚少。大家拿起毛笔,开始了全新的业余生活。辅导老师利庆伟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退休前自己在家练习书法,退休后带着一群学生共同研讨书法之美。“一群人在一起做一件事,比一个人走得更远。”利老师说。

绿水源工作室深受欢迎,是阳江书法热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阳江处处翰墨飘香,各种机构或者个人书法培训班涌现,不少还是义务教学,成为一种值得探讨的文化现象。

文字/ 李宗君摄影/ 李宗君 陈建华

1薪火相传 蔚然成风

阳江素有诗书画之乡的美誉,阳江人喜欢写书法,把写书法唤作“写大字”。楹联书法在阳江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长盛不衰。无论逢年过节,还是家中遇上红白喜事,阳江人都要贴对联,而且贴的门联一定要是手写大字。对联中常会用到篆、隶、楷、行、草,各种书法字体都有人喜欢。可以说,阳江有门的地方就有对联,有对联的地方就有书法。

阳江书法还有一大特色就是“阳江书法榜”。阳江的“书法榜”源于何时已不可考,但在清代民国期间兴盛一时,成为老一辈人难忘的记忆。

今年80岁的书法家蒲纪华回忆,自己爱上书法的路上,最初的启蒙就是源于当时的民间书法榜。“八九岁的时候,每天上学要经过太傅路的横巷。这几条小巷子是当时阳江人去河堤埠头挑水的必经之道,所以又称水巷。那时候的水巷是阳江最兴旺的民间书法榜粘贴处。有几档,每个巷子分为一档。每个月都有张贴作品,当时城里群众都会定点定时去看,街头巷尾常常听到大家热烈讨论这期书法榜谁写的好,宗师点评得怎么样。”

蒲纪华还提到一件关于书法榜的趣事。解放前,书法榜都是地方书法爱好者组织的,专门请了私塾老教师做宗师点评。进入前十名的人有奖励,奖品是一张当时阳江最高级饭店江城酒店或醉月酒楼的餐票。“那时候,这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所以民间对于书法榜相当重视,坊间写字好手都积极参与。”蒲纪华说。

解放后,书法榜更加正式了。阳江县文化馆组织了多处书法榜,环城路娘妈庙、中山公园、北山公园门口旧文化馆、阳江一中旧址(现阳江市实验学校)围墙都曾经设有书法榜,很多镇村也设有书法榜。城乡文化氛围浓厚,阳江书法榜成了当时阳江群众展示传统文化艺术的平台。后由于各种原因,阳江民间的“书法榜”一度消失,今年9月,在市文联、市书法家协会推动下,得以重新恢复。

由于群众基础深厚,阳江涌现出了不少书法好手,有些人不但在本地,而且在省里或全国都享有颇高的知名度。在清代便有知名书法家姜清源、姜自驹、姜自驺以及邓文石、林季石,世称“三姜二石”,远近闻名。时至现当代,谭新篁、阮退之、黄云、关振东、吕如雄等一批书家涌现。他们以精彩的书作丰富了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进入新时期,阳江书法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不但老一辈书法家带头推动成立书法组织,经常开展书法活动,举办各类书法大赛,还培养了一批中青年书法家,他们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书艺水平的同时,为书法教坛的传薪出谋划策,为群众性的书法活动和对外交流推波助澜,阳江书法事业呈现“笔花长灿漠江春”的喜人局面。

书法从一个小众爱好活动,逐渐辐射全市各地变成大众欢迎的文化现象,引领更多人感受传统文化之美。如今,乘着阳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春风,书法文化更是蓬勃发展,书法长廊、主题公园、翰墨石刻……遍地书韵流淌;学校、机关、社区、企业都开展各种书法兴趣班,到处翰墨飘香。

2爱上书法,生活更加充实美好

谢昌兴在德信华城小区门口经营着一家快餐店,他制作的烧鹅是远近闻名的好吃,熟悉的街坊看见他都喜欢叫他烧鹅佬。但是他喜欢练习书法,作品还几次在全国全省获得大奖,还加入了阳江市书法家协会,并当上了江城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这却是鲜为人知的。

每天下午三四点店里顾客最少的时候,是谢昌兴忙里偷闲的时光。他总是利用这一个多小时,躲在收银台后研究书法字帖。到了五点以后,迎来晚饭高峰期,谢昌兴只能把书法字帖藏好,继续招呼客人忙碌生意,直到晚上9点多才能打烊回家。尽管每天奔波劳累,但是回到家里,无论多晚,练习一个小时的书法成了雷打不动的习惯。谢昌兴说,好多的烦恼苦闷,在提笔写下撇捺之间烟消云散。

张宜锋曾经是个私人定制的音响设计师,好多音响发烧友都找过他帮忙调试。曾经为了赶着做好其中一个大单子,张宜锋七天七夜没睡觉。最后音响做好了,自己的身体也搞垮了。正好是这个时候,他遇到了书法。放下电路板的点焊机,拿起笔墨纸砚。书法艺术的魅力让张宜锋一发不可收拾,不但自己着了迷,还带动妻子一起学习书法。

张宜锋的妻子冰姐是一名缝纫工,曾经对丈夫迷上书法很不理解,没想到自己尝试着去练习,也喜欢上了这门艺术。现在,张宜锋和冰姐还开了一个少儿书法启蒙班,周末的时间教亲戚朋友的孩子练习书法。

章和今年65岁了,是阳东区北惯镇上塘村地地道道的农民。每天干完地里的活,章和第一时间就是走上屋里的小阁楼练习书法。“以前没有条件学习书法,学习传统文化。现在有这个机会,我一定要好好学。我一点也不觉得自己年纪大,喜欢一样东西,什么时候开始学习都不迟。”幽默的章和还打趣说,“邻村看牛的活叔比我年纪还要大,在我的影响下,现在他也开始学书法了。”现在每个周末,两个年龄加起来快140岁的老朋友,结伴骑摩托车到市区学书法。

章和、活叔、张宜锋、谢昌兴,是同一个书法班的同学。在绿水源工作室的这个书法班里,有老有少,有男有女,不分学历,不分年龄,不分职业,大家互相鼓励,共同提高。有的妈妈带着小孩来学习,有的丈夫带着妻子来学习,还有的朋友相约一起来,不少学员表示,因为笔墨的相遇,让生活变得更加充实、更加美好。

3国学热的背后,是传统文化的回归

独木难成荫,树多方成林。书法兴趣班的定位,决定了其要想发挥作用,势必要建设更多的“树”,方可形成“林”。如何形成树荫,除了个人培训班,学校兴趣班,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也是破题之举。

在阳江市老干部大学,醒目的“书法榜”使得整个校园文化气息浓厚。不少退休的老同志在这里学习书法,讨论文化,真正做到了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学书法的是老年人,教书法的也是老年人。今年的教学受到疫情的影响,不能面授课程。看到很多学校都在上网课,70多岁的书法老师廖绍其,特意学习如何网络直播教学,坚持每周进行线上讲课,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给没法来现场学习的书法爱好者。“我们一共录制了6节网络课,一开始请外面媒体公司录制,后来觉得太麻烦,几个老同志就向年轻人请教,学会了用手机直播。”负责录制视频的常务副院长陈加强说,这是一种新尝试,没想到效果不错,上课视频还可以反复回放,很受学员欢迎。

从1992年成立开始,阳江书画函授学院连续举办了14期成人书画艺术培训班,两期少年书画艺术培训班,为社会上想学书法的群众提供了接触书法、欣赏书法的机会。蔡志明是一名外卖送餐员,尽管每天工作忙碌,但自己却有一个书法梦,一直在网络上自学书法。得知书画函授学院有面授书法班,工资不高的蔡志明毅然报了两年的学习课程。现在,学有所成的志明,每天早上都要练习一个小时书法再去工作,他说书法已经成为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江城区文化馆从2015年4月开始举办成人业余书法公益培训班,主要面向在职职工进行招生,免费授课。书法培训班至今已经举办11期,累计学员报名人数550人次。每个周末书法培训班的课堂上,都是座无虚席。每节书法课后,辅导老师都会对优秀作业进行点评,学员们热情十足,积极交稿,踊跃发言……现在,用学习书法、练习书法的方式来度过周末,成了阳江不少干部职工不约而同的选择。

业内人士认为,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尽管在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中,人们使用毛笔的机会越来越少了。但毛笔与汉字的缘分无法泯灭。书法的流行,是当前国学热的体现。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书法走进书法,在铁划银钩、墨色晕染中探寻汉字的奥秘、感受中国文化的美感,是对传统文化回归的认可。

新闻推荐

网上养虚拟宠物可“赚钱”?

本报讯(记者/朱俏施)近日,网上出现一种新的“赚钱”方式,用户通过在网上养各种不同的虚拟宠物,可以获得5%、10%不等的利息,众多...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