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老城中的池塘
[摘要]历史上的南恩古城开挖护城河、设置储水池塘,造福于民的建城规划和施工理念,在阳江建筑史上留下令人叹服的一笔 ——
↑ 阳江老城区的池塘曾星罗棋布(竞俊/制图)
↑ 2017年7月4日一场暴雨,让市区一些商品房升级为“海景房”。(竞俊/摄)
↑ 阳江老城区远去的池塘(竞俊/摄)
↑ 1923年江城北山花厅村的民居和池塘(据阳江日报社编辑的《阳江老照片》)
↑ 过去城中居民可在池塘边洗涤和乘凉(罗达任/提供)
◎ 堪忧的
“水浸街”现象
如今,随着阳江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建设的发展,昔日遍布城中的池塘,都进行了填埋以获取更多的土地资源。一幢幢高楼大厦填土而建,水塘带来的开阔视野、优美环境、诗情画意渐渐远去了!
城中池塘具有净化空气和除尘的作用,也具有局部区域气温调节的作用,同时也能表现出一个城市生活灵性气息。历史上的南恩州古城开挖护城河、设置储水塘,造福于民的城市规划和施工理念,在阳江建筑史上留下令人叹服的一笔。
而今,现代城市的面貌不断改观,城市品位不断提升,但有些地方却存在不足,破坏了原生态的住建环境。其中最典型例子就是市区的金鸡住宅区,这是建市前江城较早开发的示范小区,地理位置不错,市场、校园、医院、商铺等配套完善。可惜的是,小区建后十多年间,原先周边的金鸡阁水塘、观光菱角塘、下张屋塘、曲鸭大塘、长塘等,全部由开发商填平建了楼盘。此后大凡是下一场暴雨,因没有了储水塘,积水难泄,浸渍了小区住户,居民叫苦连天。
阳江城已填平了池塘,一些大马路的下水道跟不上城市发展步伐,每当下大雨,一些路段便积水成灾,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困扰,也造成了交通的影响和财产的损失。
◎ 筑城、开河、挖塘
在冷兵器时代,由于战争和防范的需要,许多地方都筑有城墙,并开挖护城河。阳江鼍城也概莫能外。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南恩州知州丁琏于州治筑“阳江土城”,环城周970丈,挖深一丈阔三丈的护城河。明洪武二年(公元1379年),阳江守御千户张均德将“土城”改筑为“砖石城”,城墙高2丈,厚1.5丈,周892丈,护城河浚阔为3.5丈(2000年版《阳江县志》)。
通过一墙一河双重屏障,提高了城防能力。护城河引漠阳江之水进入内城,泗水环绕,园仔渡桥、龙褔桥、北门巩桥、东门桥、华濠涌、岸坝等一批河桥、涵闸、堤坝、汲水码头相继筑建起来。据2000年版《阳江县志·大事记》记载:“宋代建城墙时,因取土而挖池塘68口(濠内17口,濠外51口)。城内池塘通城濠,对县城起到排污、排涝和蓄水消防作用……沿街横巷明渠暗沟污水,或排入城濠,或排入马路下水道。”
当时,城内池塘星罗棋布,由此产生了一些地名,如三角塘、长塘、水阁塘、塘基头、塘边张、鱼苗塘、姜屋塘、沙屋塘等。这些池塘连在一起蓄水、纳涝,既提高了城市排涝减灾能力,也为民众提供生活用水和宜居环境。
◎ 居民的“亲水”情结
人的生存与健康,跟水息息相关。俗说“水聚明堂,人丁兴旺”,古时人们惯在宅邸堂前开挖一个小水塘,在天井安放水缸、鱼池,为的是依水而居、以水“聚财”。阳江城居民对居住环境也有“人水相佑”的信念,因此建城、开河、挖塘是顺民意得民心之举。城内的68口池塘,大的水面达10亩以上,小的也有三五亩。位于“学地社”一带以前有一口“学塘”(又称“大塘”),宽阔而狭长,水面面积近两万平方米,近乎一个“人工湖”。塘边还建起一个大闸口,大雨天塘水涨满了可通过闸口排放到漠阳江。江城的池塘一般都配上水闸、暗沟、排渠,不论储水或排涝,都能起到城市的环保作用。
城中居民也有“亲水”情结,对池塘十分珍惜和爱护。有的池塘以竹木、石块垒筑塘基,塘基周边种植芭蕉、芒果、龙眼、荔枝或柳树、桑树、榕树等。如阳江城的“榕树巷”,是因为建城时这里挖了一口“三角塘”,塘边种了几棵大榕树而得名。因池塘而得地名的还有“塘基头”“水阁塘”“塘边张”“九眼塘”等。
阳江古城在水一方,“水”字在阳江方言中十分常用。用得最多的是将“水”作为钱财的代用词,见证“以水为财”的方言组词有:猪笼入水(钱财来源多)、打水撇(轻易地把资金投入毫无把握的项目)、磅水(付钱)、食水深(赚钱太狠)、水鱼(钱多而易受骗者)、水头(金钱)、水尾(别人捞剩的油水)、缩水(钱财减少)、托水龙(吞没代收的钱财)……
◎ 池塘可供养鱼积肥
人们常说“有水的地方就会有鱼”,有的池塘里没有放过鱼苗,但有很多塘虱、鲫鱼、鲶鱼还有青蛙等。这些鱼蛙类的繁殖能力强,从春到秋都能产卵,天上飞的小鸟,或者其他生物,如果不经意将鱼卵、蛙卵沾到爪子、羽毛上,容易把卵籽带到水沟、池塘,等到环境温度合适,就能孵化出小鱼、蝌蚪。正如宋代的一首诗所吟咏的:“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江城的池塘多了,环城南路便设有“鱼苗场”,为城中池塘的养殖提供了条件。池塘养的鱼以“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为主,每年五月下旬至六月中旬这段时间,是放养鱼苗的最佳时期。
据了解,阳江城池塘一般将“四大家鱼”混养,让鱼类在觅食时翻动浮泥,互相争食,挤占生存空间,可加速有机物质的分解,防止了水的富营养化,改善池塘养殖条件。池塘在冬季干塘后可挖取塘泥,塘泥氮、磷、钾含量高,是优质有机肥料,可用来做种植水稻、蔬菜、花木等的基肥。
◎ 池塘提供消防水源
城中大小池塘可以容纳雨水,又可供浇菜、洗涤之用;大雨满溢,则通过明沟、暗沟导出水闸排入护城河,再排放到漠阳江。
阳江城内池塘的另一个功能,是储水供消防备用,一旦发生火灾,可就近取水扑救。在鼍城的“九街十二巷”中,居民人口密集,过去的民房低矮,一般是砖木结构,加上民众煮饭以烧柴草为主,年节还有放烟花、鞭炮和点香烛的习俗,这样就难以避免引起火患。
2000年版《阳江县志·大事记》记载了江城三起重大火灾:“民国卅六年(公元1941年)11月19日,县城三铺街杉栏失火,焚烧附近商店百余间和木竹店44间,损失法币152.3亿元;1963年1月29日夜,江城镇河堤路52号失火,烧毁楼房四座,死5人,伤8人;1977年3月4日,江城渔业维修厂发生严重火灾,烧毁木帆船3艘和工棚宿舍1946平方米,以及渔具、工具、木料等物资一大批,损失30多万元”。上述的失火地点有幸靠近漠阳江,能以河水灭火。而离河道较远的老街旧巷,一旦发生火灾却难以疏散和扑救。小街巷道过于狭窄,即使有消防人员和水罐车赶到,也无法抵达火场。
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阳江县商会成立。商会组织为保护商界和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防御常常发生的火灾,组织了40人的巡查队,并购置消防设施,加强对“十二街”(即当时的太傅街、旦场街、珠里街、渔洲街、麒麟街、大埠头等街区)的安全防范。
好在有的街区筑有池塘,救火的人们可就地利用池塘中的水灭火,使蔓延的火势得以控制。可以说,由于有了护城河和储水塘,才大大提升了老城区公共消防安全保障能力。
◎ 池塘留存美好印记
对于老城原住居民来说,池塘就是孩提时代的泳池。初学游泳的孩子光着屁股,两手扒着池塘边,让腿脚在水中浮起来练习“狗爬”,不知不觉就学会了游泳。小伙伴们可以把身体漂浮在水面,也可以踩“水梯”前进,从小在水中练就了一身“好本事”,仰泳、蛙泳、自由泳,都难不倒他们。在蓝天下、碧水中,孩子们仿佛拥有了欢乐世界!
每当春雨时节,青蛙聚在池塘里交配,城中处处可闻“嘤——咹——嘤——咹……”之声。夏天,小蝌蚪在荷叶下、水草里捉迷藏,成群的小鱼聚在一起,一听到水响声,倏然又全部散去。有一种名叫“青翠”的小鸟扑楞着青色翅膀,有时贴着水面轻轻掠过,咀钩飞快地叼上了一条小鱼,然后展翅飞走。
白天,小朋友在池塘里抓蝌蚪、钓青蛙,妇女们则在池塘石阶下,洗涤家庭杂物。夏天的晚上,大人小孩都会来到池塘边的大树下乘凉,会讲古的人还会在此向街坊讲一些有趣的故事,不时传出欢快笑声。池塘,曾经伴着多少人度过了难忘的时光。
新闻推荐
画册《走进阳江 走进森林》亮相金山植物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