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家乡阳江做点有益的事”

阳江日报 2020-11-22 11:00

文、图/ 刘再扬

↑ “红木山人”谢鼎铭(左)与“红木山夫”卢家全(右)

谢鼎铭:海上丝绸之路上大型系列绘画第一人

谢鼎铭卢家全兄弟俩出生于阳西县程村镇红木山村。1950年春天,母亲带着他们六姐弟到广州生活,其时最小的弟弟才5岁,送给一无子女的卢氏人家抚养,取名卢家全。回想在广州奋斗的艰苦岁月,谢鼎铭说,他们六姐弟都很争气,让母亲有了安慰。

谢鼎铭从广雅中学考上大学,毕业后在广州当了老师,因为一直对美术感兴趣,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为了专业画家,目前任中国画院副院长、广州诗书画院院长。

“我是阳江人,一直想为家乡做点事。”1994年,谢鼎铭返回阳江,沿途考察家乡的母亲河漠阳江,历时5年,于1999年完成了38米长卷《漠江百里图》的创作。2002年,谢鼎铭再度返乡考察,用时4年,先后完成了68米长卷《漠海真赏图》、25米长卷《锦绣阳春图》等巨幅画作。这些气势恢宏的系列长幅画卷以真挚的感情、娴熟的笔法展现阳江的风情风貌,一经展出,便在美术界引起了轰动。

2007年春,谢鼎铭得知沉没海底800多年的宋代古船“南海Ⅰ号”将在阳江海域进行整体打捞。这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一个大胆的创作设想开始在脑海中酝酿。

谢鼎铭为此专门走访了中山大学教授黄伟宗,谈了自己的创作设想。黄教授在支持的同时,建议谢鼎铭迈开脚步,沿着海上丝绸之路,从山东蓬莱—江苏扬州—福建泉州—广东广州—广东阳江—广东徐闻—广西合浦等地,一路作历史文化、风土人情、航运特色等多方面的综合了解。

“我足足用了半年时间,跑遍了除阳江外的上述地方,一路考察丝路景点,与当地专家学者和文化界人士进行多方面的交流,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谢鼎铭说,2007年底,自己回到家乡阳江,成立了“漠阳居”画室,开始了“南海Ⅰ号”组画创作。

“创作这组作品,必须从文化的深度,结合当地的故事,讲述‘南海Ⅰ号’的前世今生。”谢鼎铭说,为了更真切地感受“南海Ⅰ号”和海上丝路的风采与历史积淀,他常常到阳江沿海各地观察、写生,有时是天色微亮的清晨,有时是太阳西沉的黄昏,有时甚至从日出到日落,一待就是一整天,那段时间,沉醉痴迷于“南海Ⅰ号”组画的谢鼎铭几近废寝忘食。

“在阳西溪头,我了解到以前有个叫‘大喊’的渔村,在清朝时曾是个繁忙的海运中转站,可惜一场海啸将其扫平。”谢鼎铭据此创作了一幅繁忙的阳江中转丝路图。

三年时间,谢鼎铭创作了数十幅“南海Ⅰ号”系列作品。2012年,谢鼎铭的“南海Ⅰ号”画作,被中国邮政选入“新时代杰出艺术家专题邮票工程”,“南海Ⅰ号”画作邮票在全国发行(下图)

紧接着,谢鼎铭又创作了“海上丝绸之路”组画。

“这两组画共68幅,一幅画就是一个地方的‘海丝’故事。从收集和整理景点故事到作品的布局构图,均作了精心的思考和研究。”谢鼎铭说,直到2018年,这组画作才全部完成。

2019年,谢鼎铭将这68幅作品先后在天津和中山展出,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文化界的高度评价。由于两组画比较完整地展现了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风情风貌,有关方面建议谢鼎铭将之统称为“海上丝绸之路”组画。

阳江古遗址、徐闻古港口……古船所到之处,穿过千重浪,仿佛行驶了千年,远航的古帆船终于在一个和煦的日子里重见天日。妙笔丹青,幅幅入情,谢鼎铭用画笔诉说着一段遥远的海上丝路情。

↑ 《南海Ⅰ号组画之阳江古灯塔》 谢鼎铭/作

↑ 《南海Ⅰ号组画之丝绸之路古遗址阳江》 谢鼎铭/作

卢家全:成功塑造《七十二家房客》中的“裁缝瑞”

从2008年开始,南方卫视二台在晚上播出的粤语长剧《七十二家房客》,以其诙谐和贴近生活的手法,演绎了民国年间广州社会底层市民的日常生活,演员们的深度表演将那个社会刻画得入木三分。剧中有个角色叫“裁缝瑞”(右图),“裁缝瑞”大约50岁,和妻子一道靠给人裁缝过活。他外形瘦弱,颈挂软量尺,性格懦弱,温顺怕事,常劝人少管闲事,却总被包租婆八姑欺负。这个角色深受广大观众喜爱,为街坊茶余饭后所津津乐道,演员的亲民演出深深地扎根在阳江人的心中。

“裁缝瑞”的饰演者就是我们阳江老乡卢家全。他说,自己塑造的这个人物有着深厚的生活基础。

现实生活中的卢家全年已七旬,但相貌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年轻得多。卢家全说,高中毕业那年,适逢“文化大革命”爆发,高校取消招生。卢家全和那时的广州青年一起,加入了上山下乡的洪流,自己去了斗门县的平沙农场。由于他从小学到高中都是学校的文娱积极分子,能言善道,有表演才能,很快便被抽调到平沙农场总场参加文艺宣传队。在斗门县的多次文艺汇演中,卢家全的表演潜能发挥出来,由他代表平沙农场文艺宣传队表演的多个节目全部获奖。不久,卢家全被调入斗门县文艺宣传队,多次在县内和邻县巡回演出,他表演的节目屡屡受到好评和获奖。在参加佛山地区的多次文娱演出中,年轻的卢家全引起了地区文工团导演和一些资深演员的注意。经过多方面的考察,1976年,卢家全正式从斗门县调入佛山地区文工团当演员。有了这个舞台,卢家全如鱼得水,不断向前辈和同事学习表演艺术和编剧等。

改革开放后,佛山地区文工团恢复了“文革”前的名字——佛山市话剧团。1986年,广东电视台和佛山市话剧团合作,推出了一部104集的粤语电视生活情景短剧《万花筒》,卢家全担任了该剧的编导工作,独立导演了《万花筒》剧作二十集。这部坚持粤味,坚持平民式快乐的电视生活情景短剧在广东城乡火红了好几年,剧中的“阿坤”“阿昌”“娇妈”“王医生”等人物让广东人度过了那段美好的快乐时光,令不少有了一定年纪的阳江人至今记忆犹新。

上世纪九十年代和本世纪初,卢家全在大型话剧《八一风暴》《三对恋人》等多个剧作中饰演重要角色,他还参加了广东电视台《冷暖两心知》《风云变》等多部电视连续剧的摄制工作,任副导演或制片主任之职。

2007年开始,佛山话剧团和珠影影视制作有限公司、南方卫视合作,出品大型电视长剧《七十二家房客》,佛山市话剧团新老演员齐齐上阵,卢家全饰演剧中一名在广州做裁缝的南海人梁金瑞,他倾尽全力饰演好这个“粤味十足又胆小怕事的裁缝佬”,获得了观众的广泛认可。如今,不管他走到广东哪个地方,都被认出是“裁缝瑞”,观众纷纷要求合影留念。

据卢家全透露,目前《七十二家房客》的拍摄播出已经超过2000集,因为有市场需求,该剧仍在继续拍摄中,卢家全仍在饰演“裁缝瑞”。“搞艺术是没有退休的。”卢家全这样说。

别以为卢家全只是编导和演员,其实他多才多艺,书法和绘画也相当出色,他还是广州诗书画院副院长兼秘书长。

近日,阳江籍艺术家谢鼎铭和卢家全兄弟俩从广州返回阳江,为新落成的“谢鼎铭丝路永恒艺术博览馆”举行开馆仪式。

十几年来,谢鼎铭创作的数十幅海上丝绸之路画作已引起了文化界的高度关注。卢家全在粤语长剧《七十二家房客》中饰演梁金瑞,成功地将民国年间广州社会底层市民“裁缝瑞”演绎得沐漓尽致,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作为年已八旬和七旬的人,兄弟俩仍然醉心艺术,被誉为艺术的“常青树”。

心愿:为家乡

做点有益的事

有了成就的谢鼎铭和卢家全不忘家乡,兄弟俩将自己的艺名分别取名为“红木山人”和“红木山夫”,爱乡之情由此可见。

作为创作“海上丝绸之路”系列组画第一人,谢鼎铭的68幅画作描绘了一段古老而深沉的丝路岁月。如今,这些充满艺术魅力的作品在一些地方被采用、宣传,已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019年,年已八旬的谢鼎铭返回阳江,成立“尚古海上丝绸之路艺术院”,举行“谢鼎铭作品国际巡展”启动仪式,并且已在天津和中山举行了“海上丝绸之路画展”。今年由于疫情的影响,原准备赴国外和国内一些城市展出的计划取消了。谢鼎铭利用这段时间,在阳江市区筹建了“丝路永恒艺术博览馆”。

近日,在开馆仪式上,人们观看了谢鼎铭的海上丝绸之路作品和阳江的风情风貌作品。在68幅丝路作品中,有多幅作品画的是阳江沿海古景点,受到了观众的高度评价。观展中,笔者发现,还有多幅作品画的是敦煌。谢鼎铭说,这是他女儿的作品。在他的影响下,其女儿目前正在创作敦煌系列画作,一旦完成,父女俩创作的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作品将成为美术界的一段佳话。

谢鼎铭表示,设立“丝路永恒艺术博览馆”的初衷,一是让博览馆成为自己的一个大型画室;二是有地方展示自己的作品,也可以展示国内外画家的优秀作品;三是自己从艺数十年,有一定的人脉关系,会适时邀请国内外画家前来开展艺术创作和交流活动;四是收集国内外特别是阳江市有关航海航运物件、古董和海丝历史文化资料,将博览馆办成创作、展示丝路文化和阳江文化,成为阳江与国内外文化交流的一个窗口;五是开展多种艺术及演艺、书法绘画讲座等。

“我从艺50多年了,对艺术是有情感的。”卢家全在博览馆开馆的首场讲座上,向家乡“粉丝”讲授了表演艺术的本质属性及必修技巧,以及演员如何准备角色和走向角色等精彩内容,不时赢得听众的阵阵掌声。

卢家全说,自己通过举办表演艺术讲座,是想将一些初级的表演艺术知识或表演艺术最精髓的东西,以及如何训练成一名合格的演员等,与“粉丝”进行交流。一些青年人听了卢家全的讲座后,很受鼓舞,大家都希望“瑞叔”安排多点时间返乡,将表演艺术带回家乡。卢家全表示,自己将在阳江物色和培养一批表演艺术人才,为阳江演艺事业的发展尽一份微薄力量。

新闻推荐

龙河怀旧(外一首)

龙河九月正金秋,鹭鸟芦花尽白头;两岸稻香依稀在,江中难觅旧帆舟。注:上世纪60年代中期之前,那龙河也是阳江县的黄金水道,小时候...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