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行2万步挨家挨户上门“点名”
[摘要]本报记者体验人口普查员的一天工作
曾兑(右一)和搭档正在进行人口普查登记工作。李凯 摄
■本报记者/陈思捷
晨曦初露、正午时分、夜幕降临……当大部分人在休息或吃饭的时候,他们身着红马甲,拿着电子设备和宣传册,走街串巷、爬楼入户。他们轻轻敲开街坊的家门,不厌其烦地讲解有关信息。他们就是人口普查员。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近日,记者跟随江城区白沙街道白沙村委会的人口普查员曾兑,体验了普查员一天的酸甜苦辣。
曾兑的一天从早上5点半开启。天还蒙蒙亮,她便早早地起了床,煮好早餐、料理完简单的家务后,她拎上资料袋,骑着电动车出发了。从市区家里到工作的白沙村党群服务中心,整整8公里、30多分钟的路程,曾兑一天至少要往返两趟。“我习惯了,就当锻炼,挺好。”她说。
到达办公室,意味着忙碌的工作开始了。早上7点半,曾兑理了理社区户籍信息和台账资料,换上红马甲、背上普查员用品包,与搭档邓艳英一块出发,开展入户工作。杨叶锦是当天曾兑人口普查的第一户,在登门之前,曾兑已通过电话提前约了时间,她轻轻敲了几下,铁门应声而开。“我来做人口普查,资料准备齐了吗?”曾兑笑着亮了亮胸前佩戴的人口普查证件。因提前电话沟通过,一切进行得很顺利。约15分钟,一家人的情况已悉数上交,核对无误住户签字后,曾兑和搭档继续前往下一户。
村民白天要上班、下地,敲门入户成功率不高。为确保数据详实准确,提高工作效率,曾兑与同事们往往“错峰上门”工作,利用每天清早、午间和晚间的时间入户登记。上午约9点半,曾兑与邓艳英回到了村委会,对照小区地图和底册快速整理收录的资料。在做好人普工作的同时,她还要兼顾自己的条线工作和志愿者工作。
“这工作看起来不难,干起来也不容易。有的村民户籍在,人却不在这住;有的屋主信息变更,联系不上。我们就要联系派出所、供电等部门,查看水电情况,还要上门问邻居,确定是否有人住,有时候走访好几次才能得到有效数据。”曾兑告诉记者。
下午1点半,匆匆吃完饭,稍作休整,曾兑又继续入户工作中。“今年的普查工作与往年区别很大,全面采用电子化方式开展,数据实时上报,普查指标也增加了,信息更准确。”曾兑表示,为了熟练操作系统,市人普办多次开展培训和测验,通过考试的普查员才能正式上岗。
“我负责的片区大部分居民都比较配合,遇到一些不配合的,我就多讲几遍。多上门几次,他们总会理解的。”下午4点,已登记了16户的曾兑嗓音中有些疲惫。在刚刚的入户工作中,一位老人的老伴户口遗失多年,成了黑户,听到需要登记户口,老人十分激动。在了解原委后,曾兑提出帮其联络相关部门,解决其老伴的户口问题。她说,工作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只要秉承着为大家服务的态度,总能把事情办好。
夜幕降临,万家灯火。夜晚7点,是农村一天中人最多的时刻。趁着时机,在家吃完晚饭赶回来的曾兑拿着宣传喇叭走出了村委会。“这是挎着包又去走户啊!”不时有村民跟她打招呼。一户一户走下来,已是晚上八九点,一天的工作时间要结束了,算算时间和路程,她一天走了2万多步,工作超12小时……
曾兑的日常,是全市约2万名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工作的缩影。自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开展以来,普查员们不辞辛苦、东奔西走,加班加点成了家常便饭。他们奔跑在全市各个角落,细致地登记,确保普查工作真实准确、不重不漏。
新闻推荐
温湛滨到江城区调研工业园区规划建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