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记者 我们在路上

阳江日报 2020-11-08 10:04

2020年1月29日,阳江日报记者陈海涛在市人民医院采访。

2019年5月27日,阳江日报记者谭兴孚在市区水浸点采访。

2020年10月18日,阳江日报记者刘再扬在大八深山攀绳上树采访摘榄工人。

2020年3月25日,阳江日报记者刘文婷、曾宇萍在海陵岛渔港码头建设工地采访。

2019年5月28日,阳江日报记者何朋键在海上风电场采访。

今天是第21个记者节。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们依然步履匆忙,用充实的工作过节,为读者带来有温度的报道。

记者是时代的瞭望者,也是历史的记录者。在一线,我们用责任和初心践行“四力”,用无畏和奉献贴近民心,讲好新时代阳江故事。

助力乡村振兴,我们下基层、走乡村、进农户,用心用情捧出一篇篇沾着乡土气息的作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奔赴医院、疾控中心、基层一线,报道权威信息,讲述感人故事,凝聚战疫力量;为探寻真相,我们冒着危险采访……

脚下沾满多少泥土,笔下就沉淀了多少真情。因为热爱这座城市,热爱这份职业,我们的脚步从未停歇。

“在现场”是我们最基本的责任

李向东

在现场,是所有摄影记者最基本的责任,哪里有现场,我们就拿起照相机奔向哪里。今年1月23日,阳江市首次确诊3例输入性新冠肺炎病例,我第一时间就进入随时候命的状态。

谁都知道,离病毒近一步,危险就增加一分。但作为记者,用镜头记录医护人员的故事,是我们的职责和使命。1月29日,当报社领导询问谁愿意奔赴“一线”时,我和两位年轻记者主动“请战”,冒着危险进入市人民医院,到和救治隔离区“一门之隔”的综合病区采访。那是我第一次戴上N95口罩,戴上后一时间不适应,竟然有窒息的感觉,但是一到采访现场,我们马上进入工作状态,所有“不适应”都抛诸脑后了。第二天,阳江日报推出了题为《直击阳江战疫最前线》的视觉版,报社微信公众号也推出了《阳江一线直击》,向读者展现了阳江市一线医护人员的最美身影、救治专家与新冠病毒战斗的感人画面,收获好评如潮。

在这次战疫报道中,作为一线党支部书记,我用实际行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我多次和同事深入医院、农村、社区、交通卡口等抗疫一线采访报道,在“海陵岛保卫战”、为驰援武汉医护人员送行、治愈患者出院等现场拍下大量一线照片,记录了很多感人场面,圆满完成了抗疫宣传报道任务。

10月21日,在省委、省政府召开的全省表彰大会上,我被授予“广东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荣誉称号。与那么多抗疫英雄一起接受表彰,我由衷觉得,无论曾经多苦多累,所有付出都是有意义的,都是值得的!

民生报道有力量

苏小琳

今年11月8日是第21个记者节,而我已在新闻战线上坚守了25个年头。25个春秋,我从一名普通记者做起,采访、写稿、做策划、修改稿件……渐渐地从新丁成为老兵,从白班转为夜班,从记者变成编辑。岁月流转,时光变迁,但使命依旧、责任依旧、信念依旧!

多年的新闻从业生涯,我牢牢记住一句话:民生报道有力量!《阳江日报》民生新闻版至今已开办了12年。这些年,我们承担党报职责,做深做好民生新闻,就政府关注、群众关心、社会反映强烈的问题进行舆论监督,用新闻的力量推进了诸多问题的有效解决。比如,我们精心策划了《如何破解菜农卖菜难瓶颈》系列报道,帮助阳春贫困农户成功销售了三万斤大白菜;推出《七旬老人“入坑”保健品 近十年花费三四十万元》《买卖鱼苗疑混淆计量单位引争议》等监督报道,推动了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近三年来,我们收到群众近10面锦旗,其中一名浙江客商千里寄来锦旗致谢。

我们还深度挖掘新闻资源,利用报纸、网站、手机客户端、微博、微信等平台,立体式推出《最美奔跑者》《刚把司机救出,油箱就爆炸了》《救起一个人 温暖一座城》《跨越千里的爱心接力》《昨夜,鸳鸯湖公园又见暖心救人一幕》等报道,大力宣传普通人的闪光事迹、凡人善举,传播和弘扬社会正能量。与此同时,我们还履行社会职责,深耕“圆梦有我”公益项目新闻报道,帮助困难群体解决一些实际困难,惠及12000多名学生、3000多名留守儿童。

我们辛苦,我们快乐

张文兵

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从事新闻工作的最大感受,我想,很多同事和我一样——辛苦,并快乐着。辛苦,不单单是东奔西跑的体力上的“辛苦”,还包含着“思考的辛苦”。记得刚来阳江的时候,2002年,参加抗击强台风的报道,因为不了解台风的特点,一个人在东平渔港码头采访,差点被台风吹到海里去;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我们报社的年轻记者主动申请到人民医院隔离区采访,虽然做足了防范措施,但仍要面对不可预知的风险。我们的夜班编辑,反复琢磨标题、修改稿件,有时候争得面红耳赤,凌晨一两点钟下班是常态,遇到台风暴雨,或是重大事件,有时工作到凌晨三四点。这一切,源自热爱,也因为职责。

但同时,我们又是快乐的。这份职业,让我们每天都接触到新的知识。我们始终和这个时代、这个国家以及阳江这座城市一起同行。每天,记者通过采访一篇篇新闻报道、编辑通过编排一个个新闻版面,感受时代的脉搏,体会城市的发展变化。这几年,阳江每年都有新变化:道路宽了、城市漂亮了、老百姓富起来了,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这使我们感到幸福和快乐。这份职业,还让我们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是每个记者渴望达到的境界。能够为老百姓排忧解难,为党和政府分忧,也使我们感到满足和快乐。

18年岁月匆匆,在报社,我已经算一名老兵,但是我依然非常热爱这份工作,发自心底的热爱。

因为热爱,所以执着

任绍华

我大学毕业后就来到美丽的阳江工作,至今已有12个年头。这12年里,我走遍阳江大街小巷、乡镇农村,跟渔民出海捕过鱼,跟环卫工人扫过街,跟建筑工人修过路,还多次深入“虎穴”暗访……我记录着这座城市的点滴变化,感受着这座城市的活力生机。阳江这片热土上,有我的青春和汗水,也有我的幸福和快乐。

记录时代风云、推动社会进步,这是记者的责任,更是新闻人的荣光。特别是今年初,经过44天连续奋战,阳江打赢了“海陵岛保卫战”,实现了治愈出院率100%和无死亡病例、无院感事件、无扩散病例“三无”目标,在全省率先取得了疫情防控阶段性成效,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身体健康和阳江经济社会发展。

哪里有疫情防控,哪里就有我们的身影。在阳江抗疫过程中,阳江日报人始终坚守初心、冲锋在前,不计个人安危、主动请缨,深入医院、社区、农村、企业抗疫一线,用饱含深情的镜头和笔触,去记录干部群众同心战疫的生动场景、感人画面和温暖故事。

《漠阳大地驱疫瘴涌春潮》这篇报道,正是融合了这些鲜活的素材,经过数日挑灯夜战,几易其稿,字斟句酌,潜心打磨,才得以见报,得到了领导肯定和社会认可。阳江日报人就是这样,始终秉持新闻工匠精神,总是像工厂匠人一样精心雕琢新闻作品,像对待孩子一样对待新闻作品,像爱惜自己羽毛一样珍视新闻作品里的名字。

因为热爱,所以执着。我热爱记者这份光荣而神圣的职业,热爱阳江这座魅力无限的滨海城市。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与这座城市同呼吸、共成长,用手中的笔去书写这座城市的辉煌。

我走在媒体融合路上

张健青

今年9月,我参加广东省新闻战线“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比赛决赛。获评省优秀演讲员后,评委老师和我说了一段话:你打动我的,是地方媒体推动媒体融合发展阳光的身影,用心用情讲好阳江故事。

我原在记者部,后调到新媒体发展部,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一直走在媒体融合发展的路上。刚接手新媒体平台运维时,以为会比一线记者轻松,一段时间后,却发现跑得更多了,我得在线上“跑”。因为要掌握网络传播规律,更要亲身实践,才能加强无形的“脚力”,否则不能做优原创、做强平台。

目前,“广东阳江发布”“文明阳江”以及学习强国阳江编辑部托管在阳江日报社,与报社自有新媒体平台相互支撑、相互补充,形成对外宣传阳江的强大合力。一直以来,秉承“权威发布,服务民生”的宗旨,我们重点整合报网短音视频队伍,短视频、H5、直播、动漫等新技术重点使用常态化,创新时政新闻报道方式,使新闻在网络上“活”起来,让市委、市政府的权威声音传得更开更远。因为在今天,媒体融合时代要提高“笔力”,要学习新的表达思维和技巧,要把传统党报优势延伸到网络媒体和新的传播介质上。

我爱我的职业,发自内心,也喜欢“火柴”这个概念。媒体人最大的价值是,在报道每个具体的事实时,用自己这根“火柴”点燃“火堆”。媒体融合时代,如何更好点燃“火堆”?我想,是用创新、用坚持做好原创内容,将内容和服务当成产品去经营、迭代,才能拥有持续的生命力,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

用文字传递温暖和力量

费先霞

2010年,我正式成为阳江日报社的一名记者。当年,阳春春南发生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彼时还是一名新记者的我,与同事们展开了持续一个多月的抗灾、复产全方位报道。我们常常是早上六点钟左右出发,驱车两三个小时到达三甲、八甲或双滘采访,下午四点左右又马不停蹄赶回市区写稿……受灾群众从惊慌害怕到重舒笑颜的一张张面庞,让初出茅庐的我非常触动。让我深知,新闻在哪里,记者的脚步就要迈向哪里;群众在哪里,我们的笔端和镜头就指向哪里。

时间回到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阳江市上下众志成城、协同作战,打响了一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对媒体人而言,这也是一场大考。非常时期,我们到救治一线,到防控一线,到生产一线,记录医护人员、基层党群的温情故事,真实呈现阳江经济的韧劲和活力。面对海量的新闻素材,“5+2”“白+黑”,成了我们的工作模式。

2010年和2020年,在我的记者职业生涯中都是值得被铭记的年份。从2010年到2020年,新闻舆论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阳江日报社顺应发展大势,推出了一大批有思想、有温度的融媒体精品。于我个人而言,这十年间,从关注基层群众诉求,到策划重大时政新闻报道;从田间地头,到全国两会、全球风电大会等重要活动现场,我都能感受阳江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脉搏。无论是风雨交加,还是星月陪伴,我一直在路上——

“温暖而有力。”是我对记者这份职业的理解。

去现场,记录那些勇敢的故事

何朋键

一场疫情,无数人奋不顾身往前冲。作为一名记者,当时只有一个想法,我要去现场。当时对于“隔离病区”这个词,每个人都带有畏惧。基于安全考虑,领导并没有立刻批准这次采访。在我们的坚持下,最终领导同意,并叮嘱一定要做好个人防护。

确定去现场后,从办公室,到电梯,到单位大门口,遇见的每一个同事,都一脸认真并凝重地对我们说一句:注意安全!幸好,我们的采访队伍很强大。在此之前,我不少同事已经在前线奋战了好几天。他们传授了我们各种防护要点,给我们加油打气。

在隔离病区的休息室,我们见到刚轮换下来的医护人员。他们脸上都有着或深或浅的压痕,手背、手指上都有或大或小的血口子,但他们目光坚定。这种坚定,把我心底最后一丝害怕打消了。

我们还去了市疾控中心,拍下了病毒检测的现场,记录那些灯火通明忙碌的夜晚;

我们去了援鄂医生的家里,记录英雄,更是记录英雄背后那一张张不舍但又强忍着的脸,他们是英雄的父母、伴侣和儿女;

我们去了医疗队出征湖北的送别现场,见证了市领导目送载着医护人员的大巴离开,凝望的目光很深情。

每一个让人动容的瞬间我们记录了,这些带着温度的报道发出后,微信后台网友的留言远远超出平台规定精选留言数。

有人说,中国总是被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而我们记录这些勇敢的故事,拍摄这些饱含热泪的眼眶,触摸这些无声颤栗的肩膀,是作为一名记者的幸运和动力。

在融媒体时代讲好阳江故事

陈思捷

我是一名新媒体小编,在今年6月以前,我还是一名时政新闻记者。转型,正是当下我正在经历、并努力学习的事。融媒体发展,融合是手段,目的是为了以更多样的形态展示更好的作品。

作为主流媒体,精品内容是必须坚守的生命线。我们要担负起引导社会舆论主力军的责任,发挥采编优势,坚持原创、深度的内容风格,创新创优内容生产,做强做精新闻宣传,输出更多更好的正能量、主旋律内容。

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是我们融媒体发挥作用的重要考验。为发挥枢纽功能、放大主流声音,阳江日报采编部门组建了一支一线7人组,我也是其中一员。我们多次深入医院、疾控中心、企业,将镜头对准一线防控现场、防疫救治的“逆行者”、千里驰援湖北的白衣战士,挖掘困境中的正能量,为复工复产加温鼓劲。

特殊时期,采编部门拧成一股绳,多方联动,上下融通,形成了快速制作、精准推送的完整流程,及时推送疫情权威消息和防疫知识科普。同时,聚力融合、聚焦创新,在内容生产上,除了图文、视频、动图,还手绘漫画、制作MV、H5等,将创意融入作品,引发市民关注共鸣。

这次的疫情宣传中,我看到了阳江日报在融合发展上的不断探索,在人力、内容、技术和模式等多方面的整合资源。站在新时代的风口,我们要在坚守中突破,在传承中创新,积极传播主流价值内容,在融媒体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统筹/费先霞

图片/李向东 梁文栋谭文强宋福亮

新闻推荐

积极组织商户注册广交会

工行阳江分行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