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海丝路对接的漠阳江航道

阳江日报 2020-10-18 07:53

△ 晚清时期,阳江城石觉头漠阳江河道(湛江海关提供)

△ 现在的市区三廉公园边上(石觉头附近)的漠阳江河道梁文栋/航拍

漠阳江是阳江市辖内最大的河流,全长199公里;最大的支流那龙河,全长68公里。漠阳江水系航道网呈叶脉状,河海相通。由阳东北津海口溯江而上,可直达“大铛湾”(今阳春河);由漠阳江干流与潭水河交汇的“古良口”,可溯至阳春双滘。漠阳江水道贯穿原阳江、阳春两县,北连新兴、云浮、罗定,西连信宜、高州,是岭南水上交通大动脉之一。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地方档案馆提供。

◎ 漠阳江航运历史悠久

自古以来,漠阳人充分利用漠阳江丰富的航运资源,进行水上航运、贸易。据暨南大学教授王元林《海陆古道——海陆丝绸之路对接通道》载:“徐闻居雷州半岛南端,为西汉合浦郡治所,东北行从陆、海皆可达番禺,而北上沿廉江、鉴江、漠阳江,可达交趾刺史治所苍梧(今广西梧州)”。

东汉至唐代,活跃在漠阳大地的俚僚人及汉人,充分利用漠阳江水道输出当地的物产。宋元时期,阳江石湾“广窑”、阳春岗美瓷窑的陶瓷生产呈繁荣局面,阳江、阳春人利用本土丰富的“白泥”烧制陶瓷,然后通过漠阳江出海销售。

明清时期,漠阳江航运更加繁荣。清·顾祖禹所撰《读史方與纪要》(卷一百一)载:“粤西高、雷、廉的粮食以及其他山货,必由阳春黄泥湾(今春湾)而北至新兴河头,此段陆路北连新兴江,南接漠阳江。从肇庆往南,‘凡商贾往高、雷、廉,必拖舟到河头,乃登陆’,而经黄泥湾入漠阳江,连接蚬冈水(今恩平境)与漠阳江支流那龙河、蟠龙径(今阳春境)为珠江三角洲通往粤西的另一通道,由崖门溯蚬冈而上溯恩平水,再由那龙陆行而达莲塘河(今阳东合山),或由蟠龙径达漠阳江畔的阳春”。

对此,2000年版《阳江县志》有记载:“民国15年(1926),木帆船可通阳春县境各运输点,后来又有电船往来春城、春湾,从电白运入的大宗货物有油糖,阳江运入的货物有工业品、农副产品和水产品;由江门转运的货物有洋货,如火水、铁钉、铁线、布匹等;由阳春运出的有粮食、木材、药材等。”

1996年版《阳春县志》也有记载:“本县交通主要靠漠阳江水运,载客货可达河、春湾、合水、陂面、马水、潭水、河口、龙门、三甲、双滘、乔连等圩场,从春城经岗美通往阳江县城直至北津港口。”

◎ 漠阳江航运的“绿色通道”

据《广东通史》载:“开平元年(907),刘岩称帝后,推行对外开放,鼓励海外贸易。南宋时期,福建要靠广东接济粮食,建炎四年(1130),浙东巡抚朱熹印发榜文,‘散于闽广’,令不得向米船征税,以招徕商运的广米。”

为保障运输河道的畅通,清嘉庆十四年(1809)9月,两广总督对漠阳江航运管理衙役擅权向船民征收谷税等违律行为,进行立碑警示,碑文曰 :“嘉庆十四年九月,两广总督百批,据阳江县民苏位卿等称,物有正税,载在《赋役全书》,彰彰可考,阳春则例应税者十三矣,无征及稻谷之条;前因联书玩法,违例私收,商民往来谷船,每遭蚕食。乾隆五十九年九月,前抚宪刘准示勒石,饬照全书,则例征税,其不入课税等物,概行革除……”(《民国阳春县志》卷四《古良税馆碑略》)

当时,粤西一带产的稻谷通过漠阳江运输到肇庆府,而稻谷是老百姓的主要粮食,涉及到国计民生,运输是免税的。官方为保护漠阳江航道畅通无阻,对违法之事严厉禁止,开通保障粮食航运的“绿色通道”。

地处阳春岗美潭簕的漠阳江干流与支流潭水河的汇合处,有个地方叫“古良”,是船只航运的交通要冲。明清两代此处均设有巡检司驻守,在此设卡征收货物过境税。为方便管理和畅行,官府每艘船配一个船印(下图),让该船对号衔接以凭印免税放行。漠阳江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延伸的黄金水道,航运条件愈发显得优越。

阳春市在古良税口“立勒石碑”处建纪念亭(竞俊/摄)

◎ 漠阳江航道的“水陆联运”

△ 民国期间,漠阳江运输船在码头装载货物(杜布森/摄)

△ 民国期间阳江城马洲一带的老船厂和木排(据本报出版的《阳江老照片》)

从阳江运往肇庆、广州的货物,除了通过几个沿海港口走海丝路运输线外,唐末又开拓了一条经内河——陆地——再经内河的“水陆联运”通道。这条通道靠陆运接驳,将西江支流新兴江与漠阳江连接起来,达到了快速畅便的航运效果。

西江与漠阳江是两个不同系统的水系,两个水系在新兴河头与阳春春湾之间,有 18公里陆路相隔而没有直接相连。《广东通史》载:“阳江一带所产,多溯漠阳江到黄泥湾,再陆运至新兴、河头,转水路运达广佛”,反之,货物可从广州出发,经肇庆附近的西江支流新兴江越过天堂与黄泥湾之间的山隘连接漠阳江,接陆路抵达恩州、高州、雷州;抑或大西南的物产,顺西江而下,在肇庆转新兴江河头下船,接驳一段陆路,便可在阳春黄泥湾上船,通过漠阳江进入南海航运系统。也就是说,漠阳江与新兴江凭借一段陆路连接,将西江水系与漠阳江水系相连,构成了一条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独特的“水陆联运”路线。这一路线,广州商贾在 16 世纪就称之为“西路”。它为货物从西江经漠阳江而出海,进入海丝路航线提供了舟楫之利和交通之便。

据《肇庆府志》记载:“清代,阳江食盐经漠阳江航道运往阳春、云浮、罗定、肇庆、韶关、梧州、南宁、桂林、柳州、湘西、贵州、云南等地”。抗日战争时期,广东沿海基本被日寇封锁,阳江、阳春是进出口物资的重要通道。每天有几百艘运输船取道阳春古良、潭簕、新圩、春城、合水、黄泥湾(春湾)等地,运去生猪、黄鬃鹅、食盐、咸鱼、土纸、土糖、山货等货物,除供应肇庆府辖地,还供应广西、湖南、贵州等地。

据《春州寻韵》(春湾篇)载:当年,漠阳江千帆竞发,春湾日进食盐几十万斤,全圩有近百间商店经营盐业。当时阳江双恩盐场公署在春湾成立“黄泥湾盐务秤放处”,以统一管理盐业。由电白、阳江等盐区产的盐,用载重几十担的帆船经漠阳江运抵春湾,再以人力肩挑或鸡公车(独轮车)运抵新兴河头,进入西江水运系统。盐船排列于春湾河上,往往长达一二公里,并需一两天才能泊近石龙码头。

其时,新兴河头一带也活跃着一支庞大的挑夫队伍,专门为商贾搬运货物,被众人唤作“担湾担”的人。流传至今的俗语“担湾路,济公袍”,形象地形容了该路段像“济公袈裟”一样破烂不堪。

除了“担湾担”,在抗日战争时期,阳江、恩平还有一支“担龙担”的水陆联运队伍。侵华日军损毁了中国南方的交通路网,贵州、广西、四川、广东 4 省的部分货物在阳江集散,当时那龙河往来的船只每天有上百艘,不管白天黑夜,帆影重重,一片繁忙。

由此,民间自发形成一条商品物资供应链,阳江城的货物运往那龙后,就由挑夫、牛车、独轮车等把货物转运到恩平。到那龙圩作“挑担”苦力的挑夫有上千人,货运牛车二三百辆,源源不绝地把货物运走。舟行陆走,充满活力的“水陆联运”,物流、人流络绎不绝。

◎ 漠阳江航运带旺其他产业

在漠阳江沿岸,现今尚可找到许多圩场商埠旧址和古渡口、古码头遗址,主要分布在漠阳江干流,包括春湾、石龙、合水、马水、岗美、三甲、河口、那旦圩等;江城双捷、麻汕、南埠、石觉头、河堤、西濑一带的码头、渡口,也是商船过往停泊地段。据清同治十年(1871)《阳江厅广州会馆碑记》载:“经过而栖泊的商船,以五湖四海从事流通的偏多;大小船只挤满渡口,两广地区的商贩更是不少。”

据民国《阳江志》记载:“清代,阳江县曾有渡口134个。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方便农村、集镇与县城之间的人货运输,全县共设有横水渡口37个,渡船54艘,这种渡船俗称“街渡”。

1958年阳江、阳春两县合并,成立两阳县水上运输人民公社。其中属原阳江县的有内河第一、二、三运输大队;属原阳春县的有水上运输联社、水陆运输站等。1961年两阳分县,各内河运输大队、运输联社、水陆运输站积极发展运输生产,建设厂房和维修车间,进行船舶更新、改造,逐步建造水泥船,改装和新造机动拖轮船与货轮船,向拖带化和机动化运输发展,增加运输量。

漠阳江航运兴盛时期,分布在阳江、阳春沿江各地有大小不一的造船厂、船坞、作坊。据2000年版《阳江县志》记载:“阳江的造船业是一个古老的和规模较大的行业。唐代,恩州已能建造较大的运输船和渔船。明代,阳江是广东有名的造船中心之一。清代,阳江的造船业有较大的发展,县城的船坞由洲头扩展到下濑、洲尾,阳春由漠阳江放下来的竹木排,排满了西濑和马洲一带。上世纪30年代,阳江县有造船厂43户,从事造船的产业工人1000多人。造船带动了附带行业绳缆、艃篷、排栅、铁钉、船灰和竹丝、鱼网、桐油等的生产和制作。阳江的老街古巷,有许多由造船、水运而带旺的专业性生产和交易场所,如 “卖油巷”、“织篷巷”、“打铁巷”等。

古老的南海航线,是海上贸易的主要通道,而漠阳江内河运输航线,延伸和沟通了海陆丝绸之路交接的运输通道,促进了粤西以至岭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漠阳江航运,无疑为海丝路的物流畅通提供有力支撑,彰显了阳江海丝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江海融通的特色。

◎ 两阳码头旧址

△ 1934年的春湾石龙码头

△ 合水“咸鱼埗”码头

△ 江城南埠圩码头

新闻推荐

阳江市进入诺如病毒感染高发期

山西财大多名学生出现诺如病毒感染,市疾控中心提醒——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