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出圈,美的背后是一种自信!

阳江日报 2020-10-06 06:05

汉服同袍在金山植物公园举办活动。

穿着汉服在公园拍照成为一种时尚。

汉服日里,同袍们在一起踢毽子。

汉服成为爱好者的日常穿着。

举办汉服讲座。

衣袂飘动,环佩铿锵……中秋节前,在阳春东湖公园旁边的广场上,众多汉服爱好者穿着复古衣裳,通过看花灯、猜灯谜、投壶、射箭等传统活动,来展示汉服的美和习俗,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随着传统文化的回归,加上抖音、B站、淘宝、微信的推波助澜,汉服文化在年轻人中已成为一种新时尚,除了学生,就连上班族也被圈粉。公园、商场、餐厅都随处可见穿着汉服的靓丽身影,遇上端午、中秋、重阳这样的传统节日,汉服社团更是扎堆活动。从“小众”到“出圈”, 汉服实现了一个华丽转身,这股滚滚而来的热潮背后,传递的是年轻一代的自我表达和文化自信。

汉服复兴

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汉服爱好者喜欢用“同袍”来互称。各行各业的同袍,因为同样的爱好走到了一起组成社团,有着较强的身份认同和归属感。

淡黄色的长衫,刺绣大红色宋抹,石榴红的百迭裙,却扎着高马尾,带着近视眼镜。古今混搭在九九身上激烈碰撞,自成一股独特的风格。用九九自己的话说,汉服和牛仔裤、西服一样,只是一件衣服,怎么舒服怎么来。

今年25岁的九九是阳江汉文化协会的负责人。2019年10月协会成立,从一开始的核心成员只有5人,发展到现在的团队核心成员17人。他们管理的汉服交流群,则聚集了阳江地区467位汉服爱好者。据统计,大约四分之三的汉服爱好者年龄在16至24岁之间。这些年轻人经常把汉服看作是重新发现和接触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

而对汉服这两年在阳江是如何一步一步发展起来,又一点一点为大众所接受,九九拥有亲身感触。“我从读初中开始就觉得汉服很漂亮,但那时想穿又不敢穿,怕别人说我是唱大戏的。”回想起早几年穿汉服出门,被问得最多的是你们是不是唱粤曲的,九九就忍俊不禁。“到了这两年,我无论穿多么隆重的汉服出街,都没有多少人用异样眼光看我了,感觉大家都已经习以为常,老百姓也都能接受这件事了。”

因为习武的原因,天楼从小就喜欢传统文化。五年时间,他已基本收集了不同年代的汉服男款。但是有趣的是,这些汉服,大部分并不是自己掏钱买的,而是商家寄过来的样衣。 “我身上穿的衣服属于定制版,在淘宝卖得还是挺贵的。最便宜的一件半臂也要一千多。”天楼轻描淡写地说。“衣服太贵,工资买不起,我就自己学着设计汉服,从历史资料里面找寻样式,加上自己的构思,设计好了就寄给淘宝汉服定制厂家,如果他们采用我的图样,我也不要稿费,条件就是给我一套汉服样衣。” 现在的天楼,一不小心就成了一个业余的汉服设计师,但是大家应该都猜不到,他大学读的专业竟然是国际经济与贸易。用天楼的话说,那是因为做自己喜欢的东西,特别来劲。

千岱经营着一家自己的香道馆。因为工作原因,汉服就是她每天的行头。早四五年上网买汉服,想找一好看点的日常款式都很少,淘宝上卖的汉服大多数是供拍照的影楼款。这两年淘宝上多了很多专业的汉服卖家,而且选择更多,各个朝代各种功能的都有。尽管在夏天穿上层层叠叠的传统汉服,会觉得比较热,但千岱仍然坚持,这是一种仪式感。“我们无法得知古人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只有通过服饰、器皿来尽量还原古代的生活细节,帮助前来了解香道文化的客户获得更好的体验感。”做了几年的传统文化产业,千岱发现喜欢传统文化的人越来越来多,汉服的流行也就应运而生。归根到底,还是我们国家经济繁荣稳定了,文化复兴了,汉服才会复兴。

汉服爱好者往往看重民族情怀、华夏元素,带有很强的传统文化表达属性。相关社团也不会只就“衣”谈“衣”,通常以传统文化为载体应运而生。以阳江汉文化协会为例,社团经常组织活动,一月一小聚、一节一大聚。今年端午节,这群汉服爱好者就和新达城商场联合举办了一次古风活动。这场筹备了一个多月的活动,按照历史习俗进行复原,点雄黄、绑五彩绳、射五毒、画团扇、插队花等环节,加上汉服体验、端午知识问答等,前前后后吸引了200多人参加和围观。

11岁的关宇洋和缪汶珊,就是因为参加这次活动而了解到汉服文化的。宇洋喜欢看四大名著和孙子兵法,汶珊喜欢练书法、画国画。他们说越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就越希望拥有一套自己的汉服,这是一种最直接的想法。

作为汉服团队召集人,林中文有自己的看法。“很多人觉得一穿汉服就背负着很多东西,其实我们的初衷只是想让大家衣柜里多一件衣服。因为汉服很美,仪式感很足,穿上就会不自觉地有一股复古的情怀。但是我们希望告诉大家,汉服也只是一件衣服,我们可以穿着一起去公园游玩,也可以穿着一起去饭店吃饭,这和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并不是割裂开来的。我想先从凝聚汉服爱好者开始,有能力再去想怎么好好利用传统文化,在汉服里融入思想,寻找答案。”

华衣背后

须了解深刻文化内涵

时隔千年,隐没岁月的汉服再次出现并成为时尚,汉服之华,似乎已经不仅仅是服饰的华丽,更是承载着先人情怀的生活美学。可以说汉服展示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性格和审美情趣。

汉服和京剧、中医、书法、武术,同时被誉为中国五大国粹,都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智慧结晶 。自炎黄时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已具基本形式,历经周朝的规范制式,到了汉朝已全面完善并普及,汉人汉服由此得名。汉服上衣一般都是由四块布料拼接而成,意为四季轮转;下裳大多采用布帛十二幅,蕴含十二月的交替。看似平易,却暗含深意。在许多专家看来,近年来的汉服复兴在看似偶然流行的背后,有着其文化必然,与文化自信息息相关。

“汉服虽是古代服饰,但设计美观、风格飘逸,非常符合现代年轻人的审美需要。” 阳江市周易研究协会会长利庆伟说。“汉服清淡自然,穿上汉服就让人感觉到美,展示了我们汉民族天人合一的精神,令人向往。”

汉服的样式非常多,主流的宽袍、大袖,彰显着穿着者的宽大与随和,是古典而又含蓄的美,是包容四海的气度。传统汉服有很多讲究,“交领右衽”“褒衣宽袖”“系带隐扣”,这些都是汉服的标志性特征。利庆伟认为:“汉服浓缩了历朝历代的文化精神,不仅形式美,内涵也美,它承载了我们的民族灵魂和民族精神。汉服文化是华夏民族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它的文化影响涉及多个国家。包括日本、韩国、越南、蒙古,他们的民族服饰都受到我们汉文化的影响。汉服不只是一件衣服,也是文化、经济、科学的综合反映,可以提高我们的民族自信心,树立我们的民族自豪感。”

破茧成蝶

尚需表里相得益彰

汉服复兴是在当代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汉民族的文化溯源之旅,也是国学复兴、民间信仰复兴、传统礼仪复兴等大潮中的一条重要脉络,是国人在寻根历程中的一种觉醒与回归,最终目标是复兴中国传统文化。

在汉服复兴的同时,也出现不同的声音。有人表示,汉服是传统服饰、文化瑰宝,应该把它放在博物馆里而不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人表示,汉服是文化也是衣服,人们既可以只喜欢这件衣服的外在美,也可以深入了解它内在的礼仪文化,这些都无可厚非。但更多的声音是呼吁适当引导,让人们由表及里、追根溯源。

“这几年我都在用传统文化做早期教育。中国注重道,家道、人道。小孩五六岁就有自己的文化判断,也有自己的审美判断。汉服细节很美,小孩子们都喜欢。通过这种美我们可以告诉孩子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长期做传统文化公益讲座的叶镇坤说:“汉服本身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汉服的核心价值就是文化价值。特别疫情之后,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得到了更大的提升,这是一个好的时机,我们推广华美汉服的同时,借力做好文化推广,拓展相关的阅读、讲座等文化传播类活动,引导年轻人从喜欢汉服到喜欢传统文化。”

阳江汉服协会发起人燃灰宝说,犹记得十七年前一名郑州人第一个穿着自制汉服走上街头,众人哗然一片,除了赢得少数人的惊艳与赞叹外,面对的是更多人的不解和嘲讽。但现在汉服逐渐回归生活,越来越多人觉得这本就是一件平常事。然而这也并不意味着是某一种群体行为获得最终的认可。弘扬汉服文化不能一味地传承,更需要契合时代特征去发展和创新,不少同袍也看到了这一点。穿汉服、懂汉服,只有真正深入了解服装背后的文化内涵,做到外表与内涵相得益彰,才能让汉服发出璀璨的光芒。

汉服要不要、能不能进入日常生活,各人可以有各人的选择。毕竟,始于颜值,终于内涵,兼收并蓄最好,如果只是回归到它作为衣服的本质——与时令相合,穿在身上,“感受岁月静好,畅想万古风流”,也是一桩美事。

策划/ 梁小可

文字/ 李宗君

图片 /李宗君 李素敏 千岱(部分由阳江汉文化协会提供)

新闻推荐

阳江粤德再获扶持资金4000万元

工学结合三地互动双元育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