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造血”让村民“钱袋子”鼓起来
[摘要]阳春市河西街道三丰村交出脱贫攻坚优秀答卷
河西街道三丰村香蕉基地。 谭文强 摄
■本报记者/王静
见习记者/曾宇萍
9月11日,家住阳春市河西街道三丰村的严富有些忙碌。除了要清理家门前的池塘,给鱼喂食,他还得把猪圈修葺一下,准备接收新的猪仔。驻村第一书记冯树勇来到他家中,带来了他家附近30多亩的水塘即将改造成鱼塘和灌渠的好消息。“这些年村里的变化越来越大,环境变好了,我们的日子也越来越红火了!”严富高兴地表示。
三丰村原是阳江市88条省定贫困村之一,村民大多靠务农、养殖维持生活,经济发展较为落后。近年来,三丰村在珠海市机关事务管理局的帮扶下,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大力推进民生项目,打好扶贫组合拳,建设了120亩的香蕉基地,村道边架起了太阳能路灯,贫困户住上了宽敞舒适的新房,不仅村容村貌提升了,村民的日子也越过越有盼头。
发展香蕉产业
带动绿色扶贫
三丰村的香蕉基地郁郁葱葱,烈日下,一排排香蕉树整齐排列,成串的香蕉上套着蓝色的塑料袋,防止病虫危害。种植大户林以生看着长势喜人的香蕉树,内心无比踏实。中秋过后,这批香蕉就可以陆续收成上市了。
2016年,在珠海市机关事务管理局的推动下,三丰村成立了农产品种植合作社,联合香蕉种植大户投入160万元资金,建设120亩香蕉标准化种植扶贫示范基地。“我种植香蕉有30年了,当时看到基地里的土地既不平整,又比较贫瘠,对于发展香蕉产业还是有些顾虑的。”林以生回忆道。合作社了解了他的需求后,不仅积极开展土地平整和施肥等前期工作,还和省农科院签订了引进创新科研团队的协议,不断加强与农技科研单位的合作。
根据土地、气候等特点,基地选种了巴西蕉蕉苗,同时采取“推迟种植”的策略,让香蕉基本控制在元旦至春节等货源稀少的时期上市,提高利润。“合作社+基地+农户+标准化生产”的发展模式,让香蕉基地形成了优质、安全、效益良好的现代水果产业链。基地香蕉年产量可达30万公斤,年产值70多万元。
目前,基地已吸纳102户农户参与种植务工,每年为贫困户提供10万元分红,帮助他们脱贫增收。
改善村容村貌
推进民生工程
以往三丰村的村道上没有路灯,夜晚看不见路,影响治安环境,村民们一到晚上就很少出门。2019年,三丰村架设了110盏太阳能路灯,使26条自然村3000多村民受益。同时,利用村委会旧办公楼和闲置空地,创办了三丰村幼儿园,既可解决当地村民幼儿入园难的问题,又可面向其他村招生,增加村集体收入。如今,桃源垌自然村的范大爷接回孙子孙女后,经常在晚饭后和他们在路灯下散步、玩耍,享受天伦之乐。
三丰村义务教育保障到位,贫困户家庭所有适龄儿童能领到助学生活补贴。该村扶贫单位对19名贫困学生百分百结对助学帮扶,每人每学年可获得不少于1500元资助,贫困户适龄儿童“普九”毛入学率达100%。
在“三清理三整治”工作中,三丰村26个自然村增加垃圾收集点,实行定时收集清运,党群服务中心大楼旁设置了乡村班车候车亭,为村民出行乘车提供遮风挡雨的便捷场所。截至目前,三丰村全面完成了村村通道路建设,切实为村民解决行路难、行车难问题,造福群众。
实施精准扶贫
村民脱贫增收
贫困户林小兰的家收拾得干净整洁,驻村干部刚走入家中,她的脸上就露出了灿烂的笑容。2016年前,林小兰一家还借住在亲戚家中,如今已经搬入了宽敞明亮的新房。
林小兰一家有五口人,小女儿患有自闭症,她要时时陪在身边,家庭收入主要依靠丈夫打散工。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下,林小兰一家每年不仅获得光伏发电和香蕉基地的分红,孩子们上学期间,每人还可领取3000元教育补助。“我报名参加了劳动技能培训,现在在村里的托管所上班,每月有近2000元的收入,可以把女儿带在身边照看。周末去香蕉基地工作,每周还能挣100多元。”林小兰高兴地说。
贫困户严富家的4亩鱼塘位于家门口,每天早晚两次喂食。前两年,受到非洲猪瘟影响,他不得不清空猪圈。儿子、儿媳身有残疾,妻子无劳动能力,全家的生活负担都压在他一人身上。在扶贫资金的资助下,他投入一万多尾鱼苗,利用鱼塘混养了鲩鱼、鳊鱼、罗非鱼、鲮鱼等。2019年,严富一家人收入近6万元。“我现在信心十足,还想着把猪圈收拾好了继续养猪,让家人的生活更好一些。”严富说。
在三丰村,像林小兰、严富这样靠勤劳的双手脱贫致富的例子还有很多。2019年年底,三丰村48户133人贫困人口全部达到脱贫标准。
新闻推荐
阳春河西街道中心小学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