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作业成“新农活” “飞手”成田间新职业
[摘要]我市有11支农用无人机作业队,飞防植保为种粮大户广泛接受
→8月11日早上6时许,埠场镇埠场村,陈流淼开着无人机往田里喷洒农药。
8月11日早上5时许,埠场镇埠场村,陈流淼检查无人机的载药箱,准备起飞。
8月11日凌晨4点多,天还没亮。阳东区红丰镇中心一小区,陈流淼和包宗远清点车上的无人机、电池、发电机,检查配件,全部就位后,就出发到田里开展飞防作业。
两天前,他接到了种粮大户黄创礼的订单,给刚插下的120亩水稻喷洒除草剂。正是农忙时节,秧苗刚插播下去,需要在田地表面喷洒一层“药膜”,抑制杂草种子萌芽。
请人不易——往年到了这个时节,就成了如黄创礼这样的种植大户普遍“头疼”的难题,也是他们扩大经营规模的主要阻滞之一。现在,陈流淼这样的职业化“飞手”越来越多,农用无人机作业队活跃在全市各处田间地头。120亩的喷药作业,只不过是两个人、一台无人机、小半天的事情。
“飞防”作业
一小时完成40亩水稻的喷药
早上5点30分左右,陈流淼和包宗远抵达埠场镇埠场村的农田时,天开始蒙蒙亮。
载药箱提前灌好药剂,无人机在田边放置好后,陈流淼熟练地操作手柄,手指在手机屏幕上轻点,无人机旋翼迅速旋转,腾空而起后稳稳地飞向稻田,喷出的“药雾”均匀撒在禾苗中。
陈流淼在操作无人机的时候,包宗远在一旁将农户购买的药剂和清水进行配兑,调成适合的浓度。飞机返航后,他负责加灌药剂,更换电池,给电池充电。在飞防行业里,这种两人搭配组合,已成为惯例,陈流淼的角色叫“飞手”,包宗远则是“地勤”,有时角色也可互换。
陈流淼认为,无人机的设计越来越智能化,操作并不复杂,如水稻作业,行业已有公认的标准。但要保证应对不同环境、不同作物,都能有好的作业效果,“飞手”还是要不断总结经验和交流学习。一个合格的“飞手”,不单要懂得无人机的操作,对作物管理和药剂使用也要有所了解。
“农用无人机正常飞行的时候,一分钟能喷洒一亩地。”陈流淼说,在实际作业时,效率会受到一些限制,一块电池一箱药只能喷洒12亩。从他们目前的情况来看,每小时一般能作业40亩左右,遇到不规则不连片的田地,时间会长一些。
“飞手”生活
每逢农忙时节朝五晚九是常态
两人完成作业,已经是上午10点多。他们就在大户的农房里稍作休息,中午吃过饭后,还要赶往阳西县儒洞镇,为另一个大户播撒谷种。
“气温超过35℃时,飞防药剂容易挥发,继续作业对人对植物都不好,所以必须赶在中午前完成。”陈流淼告诉记者,到了夏季,飞防作业只能起早贪黑,中午休息或者赶路。此外,无人机作业电量消耗大,一车带着10组电池,一上午就消耗了,必须趁着中午抓紧充电。
夏种以来,除了遇上下雨,陈流淼的团队没歇过一天,几乎每天都有农户给他们打来电话。团队一共5个人,他们出发前往埠场镇的同时,另外3个伙伴则去了双捷镇,为另一个大户的200亩田地喷洒农药。
“下午的作业,估计到晚上7点多结束,赶回家就是9点多了。”陈流淼说,无论是除草还是病虫害防治,都要及时作业,最好一天都不耽误。当天,他们接到的订单已经排满了一周,所以他们天黑赶路白天作业,这种“朝五晚九”的状态会维持一段时间。
陈流淼说,水稻目前是农用无人机应用最广的作物,春耕和夏种,是“飞手”一年中最忙的时候。此外就是病虫害集中爆发的时候,去年全市多地发现草地贪夜蛾,他们也参与了作业,为了尽量在幼龄阶段控制住虫情,“飞手”们连夜作战。
年轻团队
成员都来自农村,看好行业前景
陈流淼出生于1992年,在团队里年龄最大。他原来从事快递行业,2017年,偶然在网上看到有人用无人机喷洒农药,此后萌生了成为“飞手”的想法。为了学习无人机的操作,他到外省一家植保企业当了半年的学徒。
去年回到阳江后,陈流淼购置了无人机和车辆,开始尝试给农民作业。之后,其他成员陆续加入,有些参加过市里的农用无人机培训,有些则是边干边学。“进入这个行业的基本是80后90后,大家都看好这个行业,干起活也很卖力。”陈流淼说。
“入行不到一年,不断接到订单,让我们有些惊喜。”陈流淼说,农业无人机的使用,尤其是在飞防植保方面,已经有了很好的市场基础,种植大户接受度很高。有时候在地里干活,就有农户加他们的微信。有些农户觉得效果好,会把他们介绍给其他人。
在夏种前,有两位新成员加入,他们又添置了一台无人机和车辆,分为两组人作业。“目前的收入不高,但我们希望能越做越大。”陈流淼说,在进入行业前,他做过大致的了解,现在不少土地逐渐流转到了种植大户或合作社,随着规模化程度提高,农用无人机的作业效益会越来越明显。
让他喜欢上这个行业的,还有感受到的那份尊重。“大多数农民都很淳朴实在,在他们眼里,我们这些年轻人干的是技术活。”陈流淼说,团队成员都来自农村,但用无人机为农业服务,让他们觉得做的事情跟老一辈不一样,更现代化,更有“科技感”。
机器代人
无人机解决种植大户请人难题
种粮大户黄创礼3年前就开始请农用无人机帮助喷洒农药,是阳江市最先接受无人机飞防植保的一批种粮户。
他算过一笔账,合作社共有约600亩水稻田,如果请工人,需要10个人作业4天,一个工人每天要支付170元的工钱和饭钱,费用跟请“飞手”差不多。而直接促使他尝试飞防作业的一个原因是,现在越来越难请到干农活的工人了。
记者了解到,目前阳江市飞防作业收费,一般为12元-15元/亩, 谷种播撒作业的价格为25-30元/亩,根据土地的平整度和规模调整。
陈流淼说,由于难以请到大批工人作业,百亩以上的水稻种植大户,是目前无人机作业的主要客户群体。此外,花生、番薯、玉米等作物的种植大户接受度也挺高,但这个群体数量不多。“作业一次之后,农户下一次往往还会找我们,他们已经接受这种新的方式。”
“飞防替代人工的好处很明显,药效好不好,是农户主要关注的点。”市农机推广站站长陈论说,早些年,为了推广农用无人机,农业部门只能和种粮大户合作,免费提供药剂和喷洒服务,小范围试用,让农户亲眼看到效果。
在节水增效方面,农用无人机作业也优于人工。陈论说,同样一亩水稻,人工喷洒需要用到10余公斤的水,而无人机作业只需要0.5公斤。由于雾化水平高,从理论上讲,药剂的效果能更充分发挥出来,防治效果也更好。
陈论介绍,阳江市目前正在开展无人机播种的示范推广,今年夏收时候,无人机直播示范点的实测亩产达到了488公斤,取得较好的效果。“飞播”无需育种、插秧这些繁琐的环节,可以减少水稻种植环节的劳动力投入,目前已有大户开始“试水”。
●新农活
11个专业作业队
活跃在田间地头
“就像城里打车一样,农户现在只需要打一个电话,作业队就来了。 ”市农机推广站相关负责人表示,近三年来,阳江市的农用无人机作业队越来越多,为农户提供各种专业服务,大大降低了无人机使用的门槛和成本。
该负责人说,组建这些作业队,部分是像陈流淼这样的年轻人,从其他行业投身到农业,专注于无人机作业。部分是原有的农机合作社,机械设备齐全,为农户提供一条龙的服务。
根据农机推广站的数据,目前全市专业的飞防组织有11个,农用无人机保有量50台。2019年,全市主要作物飞防作业面积7.8万亩,无人机已经成为田间地头的“新农活”。
该负责人认为,农用无人机服务市场的形成,跟整个产业链条的成熟有很大关系。在阳江市或者粤西区域,农用无人机的知名厂家都组建了经销商队伍,既负责机器销售,也为购买者提供配件更新、软件升级、维修、保险等售后服务。这种与传统农机相似的经销服务体系,让作业队没了后顾之忧。
农机补贴政策的加持也功不可没。2017年,阳江市被列入广东省无人机补贴试点县,购机者最高可以获得21200元的补贴,作业量达到800亩之后,就可以到县级农机主管部门或乡镇政府申请。
●新职业
全市共有
持证“飞手”67人
2019年4月,人社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了13个新职业信息,其中就有无人机驾驶员,也即是“飞手”。公开资料显示,农业植保是“飞手”最为集中的行业。
“飞手”逐渐成为了阳江市农业领域的新职业。根据市农机推广站提供的数据,全市持有农用无人机操作证的“飞手”共67人。正是这些“飞手”,组建了大大小小的团队,活跃在各处田间地头,为农户提供作业服务。
农用无人机的“飞手”必须持证上岗。阳江市某无人机品牌经销商介绍,最新出台的《民用无人机驾驶员管理规定》,将植保无人机作为一个单独的分类进行管理,规定操作者必须持证上岗。此外,购机者要申请补贴和投保第三者责任险,也必须通过培训,获得有资质的证书。
根据新规,“飞手”可以参加符合资质要求的植保无人机生产厂商提供的培训,获得相应的资质证明。该经销商告诉记者,业内的农用无人机培训大致相同,主要教授无人机操作的安全知识、产品使用和保养维护知识和主要农作物的作业方案等,培训人员笔试和实操通过后,就能拿到证书。
为了培养更多的职业化“飞手”,提升阳江市农业机械化水平,市农机推广站还统筹了培训补贴资金。陈论介绍,“飞手”购置了农用无人机,且注册了开展农业作业服务合作社或公司,就可以参加公费的培训。
■ 策划/梁小可
■ 撰文/林显军
■ 摄影/宋福亮
新闻推荐
阳春合水高流河治理后以乡村旅游带动特色产业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