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好书浓缩时光 小小屏幕连接世界

阳江日报 2020-04-23 14:25

[摘要]阅读方式多元化拓宽获取知识的渠道

本报记者/陈子玲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这个节日的设立,唤醒人们对书籍、对阅读、对知识的关注,呼吁人们回归阅读的本质。

近日,亚马逊中国发布“2020全民阅读报告”,在18000份有效问卷中,近四成读者会安排固定时间阅读。从阅读量看,近五成读者的年度阅读总量达10本以上,年阅读量超过3本的读者占比94%。从阅读时长看,逾三成读者的日均阅读时长超过1小时,46%的读者每天都会利用30分钟至1小时进行阅读。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对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一系列影响,然而对于热爱阅读的人而言,这样安静的阅读时间非常难得。世界读书日前夕,阳江书友与记者畅谈他们的阅读故事。

利用互联网不断学习成长

对于60后书友范敬峰而言,小时候书籍十分匮乏,书店、报刊亭是他经常去的地方。拿到一本偏薄的书,他就站在书店看完才回家;对于厚一些或者非常喜欢的书,他会省吃俭用把它买回家。受他的影响,儿子女儿也十分喜欢阅读。

最近,正读初一的女儿看完一部名著后,便找来电视剧版本对比。当发现剧中人物的形象、故事情节和原著有较大出入时,她生气地说“再也不看这部剧了”。范敬峰在一边咯咯笑,庆幸长时间的阅读积累让女儿具备了思辨能力。“信息过载是当前这个时代的特点,要培养孩子们独立思考、辨别优劣的能力,让他们在终身学习的路上少走弯路。”范敬峰说。

80后书友岑锦苗也在疫情期间整理了许多读书笔记。互联网是时代的产物,移动阅读强烈冲击纸质阅读,她可以沉浸在纸质阅读的世界中,也可以利用互联网的便利找到阅读的乐趣。“手机、电脑只是一个工具,我考虑的是怎样用好这些工具,达到自己的学习目的。”岑锦苗说道,她在闲暇时间利用听书APP、阅读APP,听多了、看多了系统会根据浏览历史推荐其他作品,大数据让她更有效率地找到高质量、适合自己的作品,短平快的方式,也可以获得高质量的阅读体验。

栖息书房探寻广阔空间

书房是岑锦苗最喜欢的地方,每天推开家门,位于客厅的大书房率先映入眼帘,消散了她一天的疲惫。书房是她舍弃电视、电视柜等传统家庭必备的“大家伙”设计的,两个大书柜里,书本整齐地排列,装饰品、收藏品错落有致点缀其间,平添一丝精致和艺术感。油画、灯光、绿植等物件带来光影、颜色的变化,让这方阅读空间静谧、优雅。

然而并不是在书房看书才有阅读的仪式,岑锦苗也喜欢端坐在卧室的小桌子前看书,在笔记本上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不要把阅读当成刻意要完成的任务,坐姿端正,拿起书认真阅读的时候就有了仪式感。”在岑锦苗看来,一本书是性价比最高的商品,花费一顿饭的钱买一本书,获得的是作者多年不断研究的成果,物超所值,手捧一本书就像和古今中外的作者对话。

简单的书架整齐排放多年的藏书,60后书友范敬峰的书房见证了他多年来买书、藏书的历史。出差外地,他到陌生城市的第一件事就是逛书店,买下喜欢的书,将比行李还重的书从千里之外的城市背回来,用一本本书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充盈自己的书库。拿起书架上的书,他依然能够想起最初买下、翻看那本书的欣喜。书房、书籍让他产生一种安心的感觉。

多元阅读丰富知识储备

岑锦苗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初,纸质书是他们这一代人的精神食粮。特别在广州读大学那几年,出版业非常繁荣,市面上有各种各样的书籍、报纸、期刊可以选择,阅读成为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阅读的习惯从小养成,保持至今,但是岑锦苗从来不会以读多少本书要求自己,只会确定想要看的方向。在她看来,阅读的过程中看到一些内容需要佐证,就要找出其他书籍翻阅,在佐证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真正看完一本书可能花很多时间。比如在读有关苏东坡的故事,岑锦苗会找出国内外学者写苏东坡的书,还会找出苏东坡的文章、书法等,从不同的角度加深了解,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对历史、文学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范敬峰也是通过读书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范敬峰在海边长大,第一次读雨果的《海上劳工》时,他惊喜地发现,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可以在书中找到他们的影子,书中的一些故事情节、细节也能在生活中体现。带着好奇,他继续找来雨果的其他作品品读,即使过了几十年,那些故事情节依旧历历在目。

左上图:4月22日,不少书友到书店寻求精神食粮。谭文强 摄

新闻推荐

漆文化复兴 始于观念更新

大漆之美(一)文/苏星作者介绍:著名漆画家,中国美协漆画艺术委员会委员、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