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鸽”基地成贫困村产业“孵化器”
[摘要]江城那蓬村养鸽带动周边群众脱贫致富
■ 本报记者/林显军 通讯员/谢绍意
在江城区埠场镇那蓬村的进村道路旁,排列着一排排钢架鸽舍,“咕咕咕”的声音萦绕在耳边。记者日前来到那蓬村采访,看到村民在忙碌着,将一笼笼雪白的肉鸽搬上货车,随后由收购商运到各地销售。
建起养鸽场村民有分红
曾经的那蓬村,因为不近城也不靠海,土地资源稀缺,村民发展产业积极性不高,村集体经济几乎为零。
“在脱贫攻坚工作开展前,村里基础设施很差,致贫更重要的原因,是缺少支柱产业。”珠海市委办派驻村里的扶贫干部冯春江说,在2016年的时候,村里零星地种植着水稻、花生等作物。
为确立较好的产业项目,扶贫工作组和村两委干部一起考察了十余个产业帮扶项目,涉及种植、养殖乃至光伏产业等多个行业,最终确定养殖肉鸽。“肉鸽养殖周期短,效益高,市场销路广。”冯春江介绍,发展养鸽业可充分发挥当地禽类养殖的成熟经验,带动周边群众脱贫致富。
项目敲定后,扶贫工作组一边筹划基地的建设,一边研究解决养殖技术和销路的问题。2018年,那蓬村与深圳一家肉鸽养殖企业达成了合作,企业以技术管理入股,合作建设经营。当年8月,肉鸽场就开始投产了。
“这种合作模式,既降低了项目的风险,也把技术引进到村里。”冯春江说,肉鸽场按照“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运营,村里成立了蓬祥农业养殖专业合作社,贫困户以产业资金入股,成为合作社的股东,参与项目收益分红。
投产当年,肉鸽养殖基地就盈利21万元。扶贫工作组和村两委决定,70%的收益用于分红,余下的投入基地运作。村里119户贫困户263人获得了每人500元的分红。2019年,分红就更加丰厚了,有劳动能力贫困群众每人拿到了1000元,无劳动能力的每人500元。
依托基地扩大养殖规模
那蓬村肉鸽养殖基地目前存栏种鸽7000对,每月出栏肉鸽数量稳定在10000只以上,按照市场平均行情,今年利润预计超过50万元。但在冯春江看来,养殖基地对于那蓬村,更大的意义在于它的“产业孵化”作用:既为贫困户和村民提供了技术观摩学习的平台,也是种鸽供应基地,还将采购商引来了村里。
贫困户陈建升,过去一家三口只能靠低保、残保生活,依托着这个基地,现在变成了村里的养鸽大户。2018年,扶贫工作组为他提供了8000元产业资金,在旧房子里搭建了场地,从养殖基地购来了16对种鸽。
“孵化出来的幼鸽大部分都留养,村里的分红和赚来的钱,我现在全投入养鸽。”陈建升目前有两个肉鸽养殖场,旧房舍里存栏600只。他的脱贫事迹打动了同村的贫困户谢业务,今年两人还申请了小额贷款,在村里租赁了2亩土地,建了两个钢架棚的养鸽场,种鸽一部分来自陈建升,一部分从扶贫基地购进。
冯春光说,引进一个产业,建设一个基地,在那蓬村形成的“孵化”效应,将会降低村民和贫困户发展产业的门槛,让贫困村的长效发展有了依托。“现在越来越多村民向我们反映,希望能参与到肉鸽养殖,我们工作组的愿望就是在离开之后,肉鸽产业能在村里长远发展,走上规模化、产业化之路。”冯春光说。
左图:那蓬村民在喂养鸽子。
谭文强 摄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陈海涛)近日,市民陈先生致电12345投诉举报平台反映,江城区埠场镇那蓬村那梨自然村一个用于农田灌溉的水库,近期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