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军大西南的“阳江美工队”

阳江日报 2020-04-19 07:16

1949年10月,阳江解放。一群阳江儿女投笔从军,报名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第14军,同年11月16日,他们穿上军装,告别了家乡,投入到解放祖国大西南的战斗中去。

这群阳江儿女当时被正式编入部队的美工、戏剧、音乐、军乐、电影队等。参加美工队的有林湘、林德宏、关国钦、谭百年、张文达、蔡培、黄绍仠、梁基德、莫介生等人,阳江美术老师许章衡,担任“美工队”艺术指导,画家冯明、杨青为辅导老师。由于14军的“美工队”全是阳江兵,战士们喜欢称之为“阳江美工队”。

将近一个月的长途跋涉,部队行军一千多公里到达昆明。“美工队”接到任务:绘制毛泽东和朱德总司令的画像,准备挂到昆明的迎日楼,为举行解放昆明入城仪式做好前期工作。随后,在较短的时间内,“阳江美工队”出色完成了部队入城仪式的绘画宣传工作任务,部队首长陈赓司令员十分高兴地表扬了这班 “小老广”画匠。

此后,“美工队”分成几个小组,走上街头画漫画、写标语,制作幻灯片、绘英雄连环图,全面宣传全国的解放形势,宣传解放军纪律。这些来自阳江的学生兵,工作热情十分高涨。

1950年3月中旬,部队在昆明召开全军英模会。“美工队”的任务是负责会场的布置工作。许章衡老师带着阳江来的学生兵,除了制作会标和宣传标语,舞台背景上还要画上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的巨幅画像。“美工队”集中兵力奋战,对艺术质量严格要求。会场布置任务完成后,部队首长宋任穷政委来检查工作落实情况,高度赞扬了“阳江美工队”很有专业艺术水平。

驻昆明不久,十四军“美工队”随军进军梅里雪山,在大雪山战斗了三个月。队员们熟悉了雪山环境,见惯干部战士在雪山上的穿戴、驮马行军的形态,就地取材,用红土、黄土、白土及黑墨在阵地作画,并将作品送到军区的报纸发表。

进藏部队驻在滇西北,这里属高山气候,寒冷缺氧,阳江兵很不适应。战士们耳朵一直长着冻疮,但他们仍然以坚韧不拔的精神,战斗三个月,作画三个月,一连创作了十多套反映部队生活的连环画。

1953年,云南剑川发生地震,丽江地委要求部队一边全力救灾,一边科学地宣传防震知识,“美工队”又及时将地震资料制作成幻灯片,每天夜里到群众集中点放映,收到很好的防震宣传效果。

进军大西南的“阳江美工队”,个个既是战斗员,又是宣传员。他们从老师到学生,都是出色的美术工作者,所创作的战地美术作品,大多被收进部队出版的报刊。许章衡老师当年在十四军美工队院内的树荫下,首次创作了一米多高的毛主席石雕胸像。他后来由部队调入云南艺术学院任教,创作了一批有影响的雕塑作品,如《军民联防》《战士与牧童》等等,先后发表于《民族画报》《解放军画报》等刊物,创作的著名雕塑作品《红军与彝族兄弟》,则一直珍藏于中国军事博物馆。

“美工队员”中的阳江画家林德宏,擅长中国画,独特的军旅生活和云南少数民族风情成为他的创作源泉,《江水流不尽》《草原初醒》《老来俏》等作品,多次参加全军全国和国外展览,1984年,曾获得国家“鲁迅版画奖”的最高奖项。

(本文根据林湘《战斗在高原》等有关记述整理,版画图片由林湘先生提供。)

战斗在高原(版画)

林 湘/作

↑ 红军和彝族兄弟(雕塑) 许章衡/作

↑ (左)十四军军部广场纪念碑 许章衡/设计

↑ (右)边防战士(雕塑) 许章衡为十四军军部广场而作

↑↓ 军民鱼水情 (版画) 林德宏/作

↑ 部队进入大雪山 (版画) 美工队/创作

→ 风雪运输线 (版画) 美工队/创作

↓ 南下大军解放阳江 (宣传画) 林德宏/作

新闻推荐

武汉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数确诊病例死亡数订正情况答记者问

2020年4月17日,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就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数、确诊病例死亡数订正情况进行了通报。当日,武汉市新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