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先锋队” 一线“守门人”
曾文(右一)在了解发热门诊工作情况。
关常青(左一)在了解发热门诊工作情况。
巫丽萍在工作中。
雷淑娟在采集咽拭子标本。
梁庆元在了解发热门诊防控工作。
与救护车为伴的徐贤贤。
午夜时分的城市一片寂静,而这里永远灯火通明。作为新冠肺炎战“疫”先锋部队的阳江市人民医院急诊科,这里昼夜不停歇。为阻止疫情蔓延,急诊人不惧危险、冲锋在前,用自己的勇气和汗水建立起防控疫情的第一道防线。不管是疫期还是常态,他们都无怨无悔地奋战在最前线。
急诊科:防控疫情的第一道防线
“您好!请测量一下体温。您有哪里不舒服吗?”
“您最近有没有去过武汉或接触过来自湖北武汉的人吗?”
“您有接触过确诊新冠肺炎的患者吗?”
在市人民医院,所有前来急诊科就诊的患者及家属都要经过急诊科的预检分诊、体温测量、询问症状与流行病学史,将发热或疑似患者及时转诊到急诊科发热门诊。
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斗争中,急诊科医护人员置身于随时与新型冠状病毒正面交锋、密切接触的工作环境中。预检分诊、采集咽拭子、送检标本、给疑似新冠肺炎患者诊疗和护理、转运确诊新冠肺炎患者等等,都是急诊人的日常工作。
在急诊科抢救室,面对发热的疑似新冠肺炎患者,他们不惧危险,与患者近距离接触,监测生命体征,为患者打针、测量体温……在防护物资紧缺时期,为了避免浪费隔离衣和防护服,医护人员上班前不敢喝一口水,为的是尽量不上厕所,一工作就是七八个小时……他们排除种种困难,不畏艰辛地坚守在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上,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初心和使命。
厚重笨拙的防护服、严密不透气的口罩、视线模糊的防护目镜,成为保护他们安全、隔离病毒的防护屏障。工作时,人们看不见他们的脸。下班后,他们脸上留下那一道道深深的勒痕,一双双被消毒水刺激得满是红疹和水疱的双手……都是他们战斗时留下的印记。他们是疫情来袭时最美的逆行者,他们充当了每一次传染病防控过程中的主力军,战斗在抗击疫情的最前线。
这场疫情给急诊科日常接诊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前来就诊患者数量大大增加,自1月22日至3月30日,急诊科共接诊20670人次,其中发热门诊接诊8491多人次,采集咽拭子标本8029余例。
曾 文
急诊科的“领头雁”
作为急诊科主任,曾文要兼顾急诊科和发热门诊工作,“5+2”“白加黑”成了他的工作日常。特别是春节前后那段时间,就算是晚上下班回到家也电话不断,有时社区排查到有疑似症状的发热人员,三更半夜也要赶回医院处理,加班到凌晨两三点是常态。
1月22日晚10点左右,3名武汉来海陵岛旅游人员来到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发热门诊就诊。曾文接到值班医生电话后,急忙赶回医院。3名患者均有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结合患者的流行病学史,高度怀疑是新冠肺炎病例,于是马上采集患者的咽拭子标本送检。凌晨1点多,3名患者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阳性。这是阳江地区发现的首批确诊病例。
曾文表示,其实在阳江尚未发现疫情时,医院就已经开始完善防疫应急预案,提前划分工作小组防疫职责,并进行了应急演练。全院转发学习上级主管部门下发的新冠肺炎诊疗方案、防控方案、技术指南、应急预案等文件,多次组织ICU、呼吸内科、传染科、门诊部、急诊科等重点科室主任参加省级视频培训。
疫情之下,急诊科的工作比平时要复杂得多。曾文表示,急诊科每天接诊人数大约400人,遇到需要马上抢救的患者,在平时,医护人员只要尽力救人就行。但是,在疫情期间,一些患者伴有发热等疑似症状,风险极大,既要及时抢救病人,又要做好防护,避免职业暴露,压力比平时大得多。
关常青
护理团队的“定海神针”
关常青是急诊科、发热门诊及留观病区护士长,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前,她第一时间协助医院开设新的发热门诊,让成人与小儿发热患者能够分开就诊,减少交叉感染的几率。
80多名护理人员的排班、防疫培训和演练,设备和物资的调配,各类操作流程的细化,工作流程的完善等等……面对纷繁复杂的工作,关常青并没有退缩,而是认真统筹,事必躬亲,加班加点全身心投入其中。
关常青按风险分级防护,严防院内传播,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采取飞沫隔离、空气隔离和接触隔离,保持医患接触距离,在科室通风、消毒和医护人员防护方面作了明确的指引。她不断改进发热分诊流程与制定相关防控制度,规范处置流程,落实首诊责任,制定防控手册,落实发热病人的登记、报告制度。
她手把手给护士们传授标准预防隔离病人防治的经验,带领护理团队攻克难关,用责任和担当筑起生命的守护屏障。加强院内控感管理,对发热患者进行规范处置,及时分流,隔离治疗。按要求做到“不漏报一个病人,不错报一个病人,不感染一个医务人员”。
除此以外,关常青反复学习卫健部门下发的诊疗方案,掌握最新的诊疗进展,及时对护理人员进行技能培训与指导。关常青对待工作要求严厉,绝不含糊;对待科室同事耐心温暖,见到同事就会叮嘱一句:“注意防护!注意休息!”她不仅是年轻护士暖心的老师,更是护理团队的“定海神针”。
巫丽萍
直面前所未有的考验
“我们急诊科医生,每天都处于战斗状态,手机不能关机,24小时随时待命,因为急诊科有着一扇永远不能关闭的大门。尤其是疫情期间,急诊科更是枕戈待旦。”急诊科副主任医师巫丽萍告诉记者,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急诊科医生经受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
巫丽萍说,发热门诊里如果发现疑似病例,就要隔离观察。一些留观的病人,如果不配合工作,或有心理负担的,医生除了做好治疗和排查外,经常要给他们做思想工作或心理疏导,让他们尽量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
每天早出晚归,有时还要加班到凌晨两三点,这成了巫丽萍的工作常态。而家里的龙凤胎儿子和女儿刚刚上小学一年级,受疫情影响需要在家里上网课,她和老公都是医生,疫情之下,分身乏术。“孩子们都是自己打开电脑上网课,老师布置的作业,我也没有时间辅导他们,都是他们自己完成……”说起孩子,巫丽萍心里十分愧疚。
有一天晚上,巫丽萍下班回到家里,抱着老公莫名哭了起来。或许是这段时间工作压力太大,或许是对孩子的愧疚……眼泪忍不住地往外流。巫丽萍表示,疫情发生时,作为急诊科医生,压力特别大,尤其是刚刚开始那段时间,大家都没有经验,对病毒的了解也是处于一个刚刚认知的过程,防控压力很大,很担心同事出现职业暴露的情况。
“哭过之后,整个人都轻松了,第二天便继续上班了。”巫丽萍说。
梁庆元
医院幕后的“感控人”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一群在医院幕后的“感控人”进入了大家的视野。他们为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安全筑起了一道隐性防线,用使命和担当为疫情防控做出了积极贡献。急诊科副护士长梁庆元,就是其中的“感控人”之一。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梁庆元作为急诊科的感控组长,一直战斗在疫情一线,经常加班到深夜。每天关注疫情动向,反复思考科室防控方面的缺陷,奔走于两个发热门诊、疑似新冠肺炎留观室、急诊抢救室、预检分诊点等。根据现有条件将布局和流程进行最大优化,并组织科室80多名护士进行线上及现场院感防控知识和技能培训。梁庆元对科室的分区、布局和流程进行了规范,完善各类标识和制度,晚上回家还不断梳理防控细节,深怕漏掉一个环节。
为了做好发热门诊的疫情防控工作,梁庆元每天前往发热门诊及留观室进行院感防控工作指导,指导护理人员穿脱防护服并质控。除此以外,梁庆元还每天查看病区院感控工作的落实情况,并保证各项防护用品配备齐全,反复叮嘱临床工作人员:“重大疫情面前,认真做好感控工作重中之重,容不得半点马虎,一定要保护好自己,保护好患者!”
在新冠肺炎疫情战斗中,没有什么豪言壮语,梁庆元只是用自己坚定的信念和匆忙的脚步在默默地付出,始终坚守岗位,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守护着患者和一线医护同行的安全,为这场战“疫”最终的胜利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徐贤贤
半天跑完7家医院
95后护士徐贤贤,年纪轻轻就已经是急诊科的院前出车组组长。徐贤贤平时除了要顾及出诊的情况,还要兼顾出诊回来后救护车上的物品和设备等,疫情期间重点监督救护车消毒情况和出诊前的防护工作。
接到任务就要出发,无论转运的是普通患者还是疑似新冠肺炎患者,甚至是确诊患者。记者从急诊科的出车记录看到,疫情期间,与疫情相关的出车记录共有47次,每次出车都是冒着极大的风险,而且回来后还要进行至少2个小时严格的消毒,这都是徐贤贤每天要面对的工作。
徐贤贤记得,春节前夕她接到任务,要随救护车到市区某小区接一名从武汉回来的发热人员到医院做新冠肺炎排查。那是她第一次穿防护服出车,心情十分紧张。1月27日,她又接到任务,到阳东去接一名确诊新冠肺炎患者到医院治疗,经过前段时间的培训和对转运流程的熟悉,她已经不再紧张。“只要做好防护,没什么可怕的。”徐贤贤说。
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卫健部门要求所有医院对住院患者进行咽拭子取检,但一些民营医院对取检流程不熟悉。徐贤贤接到任务,要到阳江市7家民营医院进行住院患者咽拭子采样。从当天中午12点50分一直忙碌到晚上9点半,徐贤贤晚饭都没吃,跑完了7家医院,采集咽拭子标本166例。微信步数显示,当天她走了4万多步。
雷淑娟
咽拭子采集员
咽拭子采集,是新冠病毒核酸筛查的第一步,也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主要工作之一。简单地说,咽拭子采样是直接面对患者的气道,将棉签近距离伸进患者喉咙,擦拭咽喉壁或扁桃体甚至更深部位。一个张嘴的动作,意味着可能产生大量携带病毒的飞沫,甚至有些人会引发咳嗽、呕吐等情况。在这种飞沫的笼罩之下,哪怕有一丁点防护不到位,采样人员就有可能面临感染。
采集咽拭子的医护人员,个个都是勇士,而急诊科发热门诊的护士雷淑娟便是其中之一。“别紧张,把头抬一下嘴巴张一下,很快就行。”采样时,雷淑娟总是像哄小孩一样温柔地安慰患者。隔着眼罩和防护面具,她要非常仔细才能看清患者双咽侧扁桃体及咽喉壁。采集时,她离患者的脸不到20厘米,手持棉签在患者双咽侧扁桃体及咽喉壁轻轻地擦拭几下,完成咽拭子采集。
每一次采样,都可能是与病毒的短兵相接,雷淑娟每天都要进行这种高风险操作至少20次。每次采集完,雷淑娟都会条件反射,用酒精喷一下手套和面罩。“每天都在和病毒过招,我们在明,它在暗,不得不小心。”雷淑娟说,全副武装工作对采集人员也是巨大考验,她经常会感觉到胸闷、缺氧,护目镜很快就被雾气遮挡视线。为节约防护设备,上班前她都尽量不喝水。
面对高传染性的新型冠状病毒,雷淑娟比较淡定,她说:“只要规范操作,就不怕与病毒交手。”自1月22日以来,急诊科发热门诊已采集咽拭子标本8029例。
■本报记者/谭兴孚 ■通讯员/陈进杜 ■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新闻推荐
省第二批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出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