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宅家,你花钱多了还是少了?
宅家抗疫一个多月,一日三餐在家做,买菜靠手机,购物靠淘宝……一场疫情打乱了所有人的生活节奏,许多人被迫宅在家中,然而消费情况却大相径庭,有人门没咋出,钱没少花,也有人称自己积攒下了有史以来最多的一次零用钱。为此,本报记者发起一次居民消费调查,用大数据透视疫情期间市民的“云生活”:宅家期间,你花的钱更多还是更少了?
近三成受访者比平时花了更多钱
连日来,记者通过网络发放了关于疫情期间居民消费的调查问卷,共回收有效回答210份,其中89人为男性,121人为女性,调查样本以青年人和中年人居多,21-40岁这个年龄区间的比例达80%。
“疫情之初没怎么花钱,后来在家宅久了,于是顿顿点外卖,加上运费,一餐花费六七十元是常有的事,有时近百元。”在市民黄女士的支付账单中,2月10日当天的消费最高,花了近2000元,“当天一日三餐都是叫外卖,打开淘宝发现居然是折扣日,于是买了2件内衣、2瓶护肤品精华、一些面膜、1件上衣、3条裙子、1双鞋。”她坦诚地说,这些东西有些属于“冲动消费”。
黄女士的消费情况并非个例。在调查问卷中,选择“比之前花费更大”的受访者比例近三成,花多了的钱在1000元以下的占大多数,为46.21%,5000元以上的为7.47%。
居家抗疫一个多月之后,不少受访者表示生活开销并不小。本次调查问卷数据显示,防疫宅家期间,15.45%受访者花费小于1000元;33.64%受访者花销在1000-3000元之间,比较克制;而消费超过1万元的受访者,占比10%。从消费层次来看,70后和80后是消费主力。
一日三餐食材和日用品开销最大
防疫期间,全国多地采取限制居民出行频率的措施来防控病毒,在此基础上,人们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近八成的受访者表示,生鲜蔬果的消费明显增加,恩格尔系数较高,其次为生活日用品和外卖饮食,线上观影、线上教育、线上游戏这类消费占比均超过一成。
“我一个五谷不分的人,疫情期间不仅学会了做水煮牛肉,就连蛋糕、披萨也做得有模有样。”市民蔡女士用手机向记者展示春节过后至2月底这段时间的支出项目,除一日三餐所需的肉类和菜类,还包括酵母粉、红豆、淡奶油、芒果、草莓、香肠、芝士、面粉等烘焙食材。“有两个星期我一天做一个蛋糕,全家人因此都吃胖了。”她表示,本来这些食材的支出在她之前的生活花销中占比非常小。
记者采访中得知,生活日用品类的支出增加,大部分是花费在医疗卫生方面,如酒精、84消毒液、一次性手套、口罩、维生素C、防护镜……与此同时,休闲旅游、服装衣物、化妆品这三大类的消费明显下降,受疫情影响最大,其中近七成的受访者认为休闲旅客消费欲受抑制最多。
“直到最近我才敢出门,春节期间一直宅家,娱乐活动大大减少。”市民林女士表示,每年春节她都会约三五好友一起自驾游,今年本来也制定了路线的,后来计划“泡汤”了。
超四成受访者会增加短期消费支出
疫情结束后,市民受到压抑的消费欲是否会迎来大爆发?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四成受访者会增加短期消费支出,其中10.91%的人表示,疫情过后迫不及待出去消费,32.73%的人觉得“可能会,某一领域的消费欲特别旺盛”。
其中,超过七成的受访者表示短期会增加餐饮、电影等线下娱乐消费,超四成受访者表示会增加鞋帽等服饰消费;紧随其后的有美妆消费、运动消费、旅游消费,均有超过三成受访者表示疫情过后会增加上述消费。“早上喝早茶,中午猪肠碌,晚上吃火锅,看看电影唱唱歌,逛逛街买买买,奶茶糖水少不了。”说起疫情过后最想干的事,市民张女士一口气列举了一大堆,几乎全是对美食和购物的消费计划。而市民蔡先生的计划则非常简单:休年假,出门,近的省内一日游,远的省外游,把春节耽搁的旅行计划补回来。
选择疫情结束后短期不会增加消费支出的受访者中,大部分人表示主要原因是消费欲望减退,还有人表示要增加储蓄防范风险和意外。经历疫情隔离的生活后,在阳江生活的外地人许先生发现,生活其实不需要买那么多东西。他说:“每天在家里宅着,自己做饭、工作、娱乐,感觉也很好。这次经历让我看清,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尽管疫情期间许多实体经济逐渐从线下转移到线上,且线上交易拥有更便捷、安全的优势,但仍有67.27%的市民表示线上经营模式无法代替线下消费,大家更愿意走出门,前往线下商场进行购物体验。因此,加强商场等公共娱乐场所的卫生清洁工作,包括在公共区域提供洗手液和消毒水等做法,会在未来一定时间内成为影响市民前来消费的重要因素。
新闻推荐
市交通运输局多措并举助力复工复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