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离病区里的“战疫日记”②

阳江日报 2020-03-17 08:45

医生帮患者检查身体。

口罩遮挡了他们的容颜,但无法挡住他们坚毅的目光;防护服成了他们宣誓的领地,每个名字后面都写着“加油”。他们见到了许多脆弱,也见到更多坚强;他们可能害怕过,却一直没有迟疑;他们力挽狂澜,战斗在抗疫最前线。他们不是从天而降的英雄,而是挺身而出的普通人,他们是阳江市人民医院综合病区的医务工作者。

●“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莫北溪 主任医师

2020年春节期间,本是合家团圆的日子。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市人民医院第四党支部书记,莫北溪义无反顾地向医院提交了请战书,加入到抗疫队伍中去。

进入病区,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手套和护目镜,汗水从他的脸颊流过,湿透了衣背,但此时的他,却恨不得用尽平生所学,使病人能够早日康复。病区病情最重的孙某某,活动气促明显、外周血氧饱和度差、精神差、胃纳差、BNP升高明显、血压升高,需要评估是否行有创呼吸机辅助,需要鉴别新冠肺炎是否合并心肌损伤,是否合并心力衰竭,怎样具体用药处理等等问题。

作为主管医生的莫北溪,充分发挥他多年的危重症和心血管救治经验优势,详细问病情、查阅最新的新冠肺炎诊治资料、分析病情、提出心血管专科的诊疗建议,与科室共同制定出不同时段最优的方案、做最精准的治疗。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病人病情逐渐好转,气促症状消失、CT显示病灶吸收明显、BNP正常,莫北溪也开始露出了久违的微笑。

前方的路无论有多曲折,他从不后悔,因为这是使命在召唤,这是一名共产党员内心的呼喊。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他不畏艰险、冲锋在前,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员的担当。从医十七载,他用敬业奉献、救死扶伤展示了白衣天使的定义。

●“病人康复是医生最大的幸福”

谭海涛 主任医师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庚子鼠年春节,疫病肆虐神州。“我申请加入抗击新冠肺炎的战斗中去,贡献我的一份微薄的力量。”市人民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谭海涛主动请缨,成为该院第一批参与抗疫的医护人员,挺身在前沿,在最危险的防疫阵地上昼夜拼搏。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随着病例数在增加,身处第一线的医护人员及时有力有效遏制疫情蔓延的同时,也要做好自我防护。在隔离病房,医护人员按照严格的防护流程,用专业的知识给病人治疗,同时也给患者心理护理,告诉患者这个病是可防可治的,乐观面对、保持积极心态对康复至关重要。

谭海涛表示,有一个较为病重患者,她对自己一点信心都没有,比较烦躁,气促,氧饱和度只有88%。然而,此时病房还没有配齐抢救所需的三级防护设备。谭海涛立即进入隔离病房观察患者病情,交代呼吸提高氧流量,准备好气管插管设备并安慰患者:鼓励她好好休息,乐观面对,配合治疗。一边说一边示范深呼吸动作。听了谭海涛的话,患者也开始配合动作,并逐渐安静下来了。过了一会儿,患者呼吸困难缓解,血氧饱和度上来了,患者生命体征终于得到维持。接下来的几天,患者情况逐渐平稳下来,不久就康复出院了。

看着病人康复出院,这是医生最幸福的时刻。

●“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李孔珊 护师

患者兰姨在1月23日确诊为新冠肺炎,一同入院还有她的丈夫、儿子和公公。兰姨一开始很担心病情,情绪也不好,非常焦虑和恐惧,导致精神疲倦,胃口差,心电监护上血氧饱和度低。予无创辅助通气后症状缓解。

在隔离病房里,医护人员除了每天给兰姨检查、用药、送饭,还给予她心理上的疏导,缓解紧张的气氛。在医护人员和家人的鼓励下,兰姨很快从崩溃的情绪里缓过来,并积极配合治疗。

李孔珊记得,兰姨因为不适应广东的饮食,胃口不好,于是,她每天询问兰姨想吃什么,不断为兰姨调整饮食及补充营养,中医科医生还专门为兰姨开中药来调理身体。兰姨经常出现腹泻,医生通过穴位贴给她做物理治疗;因长期腹泻,肛周皮肤出现失禁性皮炎,护士为兰姨护理皮肤后,涂上赛肤润,隔两小时还为她翻身一次。

担心兰姨不配合治疗,兰姨丈夫经常会到兰姨病房门口鼓励兰姨,兰姨丈夫说:“医生和护士都对我们太好了,我们自己要加油。”兰姨的儿子也经常发微信鼓励她。在医护人员的精心诊疗和无微不至的护理下,兰姨的病情很快就好转了,不久就康复出院了。

●“我们一起打败病毒”

张玮琳 护师

不知不觉,张玮琳来病区隔离病房工作已经一个多月了,渐渐地,她已经适应每天戴着N95,平日里的过敏性鼻炎也没犯了。防护服里的身体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就是每天的工作状态。

带上口罩、护目镜、面屏的时候,护目镜常常会升腾起雾气,本来就近视的她,只能在模糊的视线下坚持工作。张玮琳开玩笑说,有一句歌词特别应景:“是不是上帝在我眼前遮住了帘忘了掀开。”

每一针的静脉穿刺、动脉采血,张玮琳用尽全力,看了又看,心里为自己打气:“我可以的,我能行!”生怕出错。记得有一次给患者孙叔叔采动脉血,当她拿着一个五毫升注射器准备采血的时候,戴着三层手套失去触觉的手,寻找血管变得十分困难。好不容易找到了血管,消毒皮肤、进针,却没有回血。孙叔叔焦虑了起来,戴着无创呼吸机抬起头来问:“是不是没扎中啊?”张玮琳头上直冒汗,赶紧调整了一下针头的位置,终于有回血了!张玮琳提到嗓子眼的小心脏终于放下了。抽完血后,帮孙叔叔按压针口,孙叔叔说了一句话,但张玮琳没听清楚,毕竟穿着防护服,听力也会下降很多。

张玮琳凑近孙叔叔的耳朵问:“孙叔叔,您说什么?”孙叔叔笑笑说:“我为你点赞,虽然抽血很疼,你们穿着这层衣服工作不方便,但你只让我痛了一次,谢谢你!”张玮琳感动得差点掉下了眼泪,但护目镜里不允许她掉眼泪。她强忍着泪水,并用力握了握孙叔叔的手表示感谢,心里想:“孙叔叔您要加油,我们一起打败病毒!”

●“所有的辛苦都值得”

庄瑶瑶 医师

临近春节前的几天,作为一名医护人员的职业敏感,庄瑶瑶一直在关注武汉新冠肺炎疫情的相关报道。

年廿八,庄瑶瑶母亲再一次打电话来确认,今年是否在家吃年夜饭?按照当时的排班,庄瑶瑶非常肯定地答应了母亲,让母亲先高兴着,不用时刻惦记。

年廿九,庄瑶瑶像平常一样上班,交班、熟悉病人的情况、查房、开医嘱、办出院等事宜。随后,科主任接到医务科的电话,说医院收治了疑似新冠肺炎患者,已成立隔离病房,需要科室调2名医生过去支援。

庄瑶瑶天天在新闻上关注的疫情,没有想到竟如此快就降临到我们的身边。她开始感到紧张、恐惧、不安,内心也很矛盾,不知道是否应该主动请战一线,因为脑海里浮现着答应母亲回家吃年夜饭的事情,毕竟工作以来,都不记得了上一次和家人吃年夜饭是什么时候了。

虽然内心对家里人感到非常愧疚,但作为一名医生,同时也是一名党员,在疫情面前,不能退缩,应该义不容辞到抗疫前线去。就这样,庄瑶瑶成了医院最早一批投身抗疫一线的医务人员之一。

在隔离病房上班,为了做好个人防护,要穿严密的防护服、三层橡胶手套、N95口罩、护目镜等形成紧闭的一级防护,才能进行常规的诊疗操作,还要连续工作几个小时,不能喝水、上厕所。密闭的状态让人呼吸不顺,甚至护目镜会因此模糊,脱下衣服后,面部会留下很深的压痕等很多麻烦与不适,但能用自己的专业、责任和大爱,治愈好一个一个的患者,看着他们满心欢喜地出院,庄瑶瑶感到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家人的支持让我暖心安心”

鲁海峰 护师

早上7点,闹钟准时响起,简单梳洗一下;7点45分,准备穿防护服进入病房。作为护理组长,鲁海峰每日必须进入隔离病房进行查房工作,与同事们相互检查对方防护服的穿戴,确保皮肤无暴露。

走进医护通道,开始一上午的工作。3床的刘先生早已在锻炼了,鲁海峰问他:“昨晚睡得好不好?”他说:“很好。”但他担心老婆和老爸的病情。鲁海峰说:“等一会我看一下你老婆跟你老爸还需要什么,好吗?”刘先生听后豁然开朗。鲁海峰发现长时间住院的患者,心理辅导很重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她需要根据不同人群进行早期、主动、有效、及时的心理干预。

不透气的防护服,起雾的防目镜,汗水不时顺着额头流下来,戴着两层手套操作,打针抽血等,无疑比平日难度系数更高,挑战着护士们的临床工作素质和身体素质。有些年轻的护士在隔离病房里待了四、五个小时出来后,胸闷气短,头晕,需在外面吸点氧,充点电,继续回到办公室工作。

确诊的患者在病房经过几日治疗,要经常取些咽拭子/肛拭子或者血液送去复检,这些都是风险极高的操作,需要做足防护。但防护做到位了,也有它的副作用:器械压力性损伤。长时间使用医用防护口罩和护目镜,使得医护人员的鼻部、脸颊部、额部及耳廓后部出现损伤。有了损伤之后,在与患者接触过程中,被感染的风险就更高了。后来医院护理部想出了一个办法:采用无张力粘贴方法,根据面部轮廓裁剪超薄泡沫敷料,将超薄泡沫敷料贴于易发生压力性损伤的部位,这一举动确实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鲁海峰怕爸爸担心,没在第一时间告知爸爸自己在隔离病房上班,然而第二天爸爸还是知道了,原来是哥哥告诉了爸爸。爸爸给她发来短信:“女儿,你为病人做贡献,爸爸为你加油!”看到爸爸这条信息,鲁海峰瞬间泪目。哥哥每天也会给她发信息:“小妹,记得照顾别人的同时,也要照顾好自己。”鲁海峰说,每天有家人温暖的关心,就算很疲惫,晚上也能很安心地睡去。

本报记者/谭兴孚 通讯员/陈进杜 ■ 本版图片均由市人民医院提供

新闻推荐

累计捐赠善款49万元

市侨联联手侨界人士同心战疫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