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间赛跑,详细追寻病例活动轨迹

阳江日报 2020-02-10 16:11

[摘要]市疾控中心流行病学调查组冲在抗疫前线,近距离接触各类病例——

本报记者/郑琛琛

“病例,男,25岁,阳西县人。1月22日前,一直在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工作,返程途经武汉市,在武汉停留约2小时。22日晚上回到阳西县织篢镇蒲牌村家中,23日、24日两天在织篢镇与亲友有密切接触,25日开始居家隔离……”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人们常常看到类似这样的确诊病例信息,详细的活动轨迹有利于尽早发现接触者,便于疾控人员及早介入,切断传播,控制疫情发展。而这些信息,都来自于各疾控中心的流行病学调查员,他们深入一线,与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近距离接触,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以下简称“流调”)。2月8日,记者来到市疾控中心,了解这群低调的战“疫”者如何与时间赛跑,筑起疫情防控的关键防线。

争分夺秒开展流调工作

曾广富是市疾控中心流行病学调查组的一员。1月22日晚上11时,他与同事接到了一份来自市人民医院的报告病例后,到现场对该病例开展流调工作。“到医院穿好防护服后接近凌晨,调查结束已经两点了。”曾广富回忆,他们研判后发现该病例传播风险较高(发病症状轻,有武汉居住史等),便一刻不敢松懈,马上着手整理调查报告。与此同时,检验室传来了这份病例的核酸检测结果——呈“阳性”,这是阳江首例确诊患者。尽管当时已是凌晨4点多,曾广富和他的同事们却不敢有睡意,仍在为即将开始的一系列工作做准备。

病例确诊后,伴随着其他轻症疑似病例、密切接触者和潜在密切接触者,流调人员需要面对的往往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群体,需要做大量的流调工作。“从那晚的首例确诊后,我们就已经做好打一场硬仗的准备了。”曾广富说。23日上午8时,他们出发至海陵试验区,对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进行流调、采样,指导工作人员进行疫点消杀、设立隔离区等。之后接连几日,他们频频往返市区与海陵岛,休息时间都用在工作上。

细致调查和承担风险

并不是每一次流调都是顺利的。曾广富告诉记者,患者有时候会对自己的活动轨迹有所保留,或出现遗漏、错乱等情况。“这就要求流调人员在询问过程中必须细致耐心,引导患者说出更多的细节。”曾广富表示,曾有患者一开始否认自己在自我隔离期间的聚餐经历,但后来又慢慢将真实情况告知。“现在出了故意隐瞒经历将追刑责的相关规定,对我们工作开展有很大的帮助。”曾广富说。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流调,流调人员和大家熟知的医疗工作者一样,都在抗疫最前线,承担着高风险。”市疾控中心副主任李文杰告诉记者,流调人员最常出入的就是感染区,在对病例进行采样时,由于对方没有防护,近距离接触的流调人员需要承担巨大的心理压力。“有一次采样过程中,因为采取咽拭子时病人敏感度较高,出现恶心症状,控制不住就把呕吐物喷到了流调人员的身上。”李文杰说,即便穿戴全套防护,也存在感染的风险。这段时间里,很多流调人员都没能回家和家人一起,工作时间之外,他们就在宾馆里休息,避免将风险带给其他人。

筑起疫情防控关键防线

“流调工作实际上是控制疫情发展的关键。”李文杰介绍,与SARS患者不同,新冠肺炎患者存在发病早期症状轻的情况,有时甚至比普通感冒症状还轻微,容易被忽视,如果轻症患者隐匿在人群中,传染的风险是非常大的。通过流调,摸清疑似病例的活动轨迹、发病规律,发现密切接触者和潜在密切接触者,对及时介入防控手段、控制疫情发展有重要意义。

找出潜在密切接触者是流调过程中容易疏忽的一个环节。李文杰介绍,与患者有着明确的接触史的被称作密切接触者,比如家属、工作同事、同乘人员等,而潜在密切接触者指的是患者在容易疏漏的琐碎活动中,比如在电梯间、洗手间、短暂停留过的店铺等接触到的人员。潜在密切接触者作为潜在的高风险传染源,确定、追踪他们,并对其进行医学观察、采样检测,也正是流调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对此,2月7日下午,市疾控中心召开了新冠肺炎流行病学调查工作会议,对各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要负责人、分管领导、传染病防治科及相关科室人员展开相关培训,增强流调能力。

目前,市疾控中心流行病学调查组共有8名人员,从疫情发生至今,已开展流调2000多人次。李文杰说:“他们一直在路上,即使没有鲜花和掌声。”流调人员始终冲在疫情防控最前线,承担着高风险,将群众挡在病毒之外。

图:市疾控中心流调人员前往医院开展工作。市疾控中心供图

新闻推荐

当好“急先锋”和“勤务兵”

程村镇中西村第一书记王志华坚守战“疫”一线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