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人大代表建言献策为民履职
编者按
来自基层的人大代表,代表着基层群众,最了解基层群众所思、所盼,他们所关注的问题,也是基层群众最关心的问题。1月18日是人大代表参会的报到日,本报记者采访了来自基层的6名市人大代表,他们积极建言献策,代表基层群众发声,聚焦经济发展、平安建设、民生事业、乡村振兴、文化建设等问题,充分展现了为民履职的风采。
市人大代表陈国威:
基层平安了
社会才能平安
“基层社区是社会构成的一份子,更是反映社情民意的前沿窗口,只有基层平安了,社会才能平安。”作为一名来自基层的市人大代表,江城区城东街道鹰山社区党支部书记陈国威对“安全”二字十分关注。他希望通过将社区书记与人大代表的身份更好地结合起来,“为社区居民发声,为人民群众代言。”
在深入社区居民开展调研的基础上,陈国威带来了两个建议,分别是《关于整治住宅小区电动车违规充电问题的建议》和《关于制定阳江市宠物管理办法的建议》。
“近年来,电动车充电引发火灾事故时有发生,住宅小区内电动车大多停放在大楼门口、楼道间等公共区域充电,有的甚至‘进楼入户’。”陈国威分析说,以鹰山社区为例,仅商品房住宅区就有16个,出租屋也有不少,人车同屋,存在极大的消防隐患,时刻危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对此,陈国威建议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开展电动车违规停放和充电专项整治活动,安装完善足够数量的充电桩及相关设施设备,加大对乱停放、私接电线等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
此外,陈国威还针对一些家庭对宠物管理不到位,在电梯等公共区域随地排泄,且发生宠物咬人、扰民事件等现象,建议根据《广东省犬类管理规定》,并结合阳江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的宠物管理办法,落实宠物饲养登记造册制度,严格实行宠物饲养卫生防疫定期检查;明确宠物饲养的管理机构,建立违规饲养宠物的处罚办法和标准;在居民中开展依法、文明养宠物的宣传教育工作等。
市人大代表李孔良:
关注特殊儿童
促进“融合教育”发展
市人大代表、江城区特殊学校副校长李孔良是第四次参加市人大会议,他从自己的工作岗位出发,为特殊学校的孩子们发声。“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陆续出台,正常儿童的关爱体系日益完善,而特殊儿童社会关注度,特别是特殊儿童教育方面始终不够。”李孔良呼吁更多人加入到关注特殊儿童教育的队伍中来。
李孔良首先点赞了阳江市近年来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他说,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阳江市特殊教育从无到有,成绩显著,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李孔良坦言,从总体上看,阳江市特殊教育仍存在办学经费紧张、师资短缺、教学康复设备不足等现实问题。
“希望政府及相关部门持续加大对特殊教育发展的扶持力度,进一步提高阳江市特殊教育普及水平,实现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合,让阳江市所有孩子共享教育阳光。”李孔良建议,一要建章立制,切实保障特殊教育健康发展;二要特教特办,强化特殊教育投入保障;三要落实政策,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四要积极探索,建立“医教结合”特殊教育模式;五要完善残疾学生资助政策,帮助残疾儿童少年成长成才。
李孔良还表达了对阳江市经济发展的高度关注。他表示,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在推动阳江高质量发展上作出了很多努力,全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善,民营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人才引进为发展提供了引擎和动力,城市扩容提质和向南向海发展也在稳步推进。“作为阳江的一份子,坚信阳江的未来可期,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将节节攀升。”李孔良说。
市人大代表罗玉琴:
加快文化设施建设
打造城市对外名片
“开会前我走访了20多名群众,包括部分外来企业的员工。他们普遍认为阳江的生活幸福指数越来越高,但是在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有待加强。”作为一名履职9年的“老代表”,市人大代表、阳江高新区平冈镇文化活动中心主任罗玉琴十分关注社情民意。她表示,阳江是一座文化名城,有很多科技文化名人,包括著名的音乐名人和书画家等等,应当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让当地人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本土文化,让外地人更好地认识阳江,打造城市对外名片。
在深入基层调研、广泛倾听民声后,今年罗玉琴带来的两会议案分别关注加快推进阳江市音乐厅和市文化名人馆的建设。她认为,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因素。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仅能让市民群众享受到高品质的文化活动,增强对家乡的自豪感和归属感,还能为阳江市打造一张新的文化名片,体现城市独具魅力的文化形象。对于传承本土文化、吸引外来文化,推动阳江文化旅游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随着阳江第一所本科院校的落户,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涌入,我们应该借此机遇,加快文化建设,让更多人来到阳江、爱上阳江、留在阳江。”罗玉琴表示,我们要结合当前文化优势,打造具有阳江特色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扩大阳江文化的影响力,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魅力和浓郁的文化气息,抓住机遇推动阳江文化更好地“走出去”,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城市竞争力。
市人大代表姜军:
期盼解决基层妇幼
保健人才短缺问题
市人大代表姜军是阳春市妇幼保健院副院长、副主任医师,今年已经是第八年参加市人大会议,她今年将重点关注基层妇幼保健人才短缺的问题。
卫生体制改革以来,国家将妇幼保健工作纳入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阳江市妇幼健康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近年显著提高。姜军告诉记者,出生缺陷综合防控、地贫防控、“三病”母婴阻断,“两癌”检查、0-6岁儿童管理、孕产妇管理等妇幼卫生工作,在阳江市各级妇幼保健机构扎实推进落地,让全市妇女儿童享受到了更全面的医疗服务。
“仅‘两癌’一项,去年就有2万多人次在我们医院接受检查。”姜军告诉记者,作为一名基层妇幼医生,她能明显感受到妇幼健康卫生服务水平的改变,以及群众健康意识的提升。但是另一方面,人力资源尤其是专业的妇幼保健人才短缺问题也日益凸显。姜军说,阳春市妇幼保健院仅有5名护士专门负责公共卫生工作,许多医生更是身兼数职。
姜军认为,人才的缺乏导致基层妇幼保健机构临床技术力量薄弱,也影响到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效果的进一步提升。姜军建议,要加强妇幼健康服务机构的标准化建设,有专门的人才专门的科室落实公共卫生妇幼项目,要加强妇幼机构与学校的衔接,从人才的培养和输送方面解决这一问题。
“人大代表就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纽带。”履职8年,姜军每一年的议案和建议都是关于基层医疗。她告诉记者,人大代表这一身份,让她更关注倾听基层医务人员和妇幼群体的声音,再形成议案或建议带到两会上来。
市人大代表伍绍灿:
发展职业教育
助推乡村振兴
“振兴乡村,需要培养大批乡村所需的实用型人才,在这方面职业教育体系的效能还没充分发挥。”今年的市“两会”,市人大代表、阳春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校长伍绍灿将重点关注乡村人才培养。他认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必须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培养适应乡村发展需求的各类人才。
伍绍灿认为,目前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实习实践的安排等,与乡村的发展结合较少。乡村振兴带动了乡村经济发展,也必然催生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围绕阳江市乡村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等,优化职业教育专业体系,培养乡村振兴所需的人才,也让学生有更广的就业方向。
伍绍灿说,要让职业学校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工作,还需要创新人才培训方式,增强其实践性和实用性。学生要有更多实践的机会,到田间地头去锻炼,到社会去锻炼。阳春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近年开展了一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项目,在学生技能的培养提升和促进就业等方面都有不错效果。
“在农民再教育方面,职业教育学校的作用也有待发挥。”伍绍灿认为,振兴乡村,除了输送人才,更需要解决农民接受教育渠道缺乏的问题,而职业教育学校就是离农民最近的学校。他建议充分利用职业教育学校这一载体,加大资源的投入,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常态化的农民技能培训体系。
伍绍灿说,职业教育体系能多大程度支持乡村振兴,关键还在于本地职业教育自身的发展水平。他建议,通过多种渠道加大资金投入,积极引进高等院校和地方职业技术学校合作,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提高教学水平。
市人大代表刘戈锐: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阳江毗邻珠三角,处于粤港澳大湾区辐射范围,如何主动对接融入‘双区’建设,是今后需要认真考虑的重点工作。”作为经济界的代表,市人大代表、阳江市中阳联合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刘戈锐特别关注阳江今后的经济发展方向。他表示,过去一年,阳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绩,增速稳居全省前列,这与市委市政府正确的决策部署和发展思路分不开。
在更好地对接融入“双区”建设方面,刘戈锐建议,阳江市要继续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主动对接好珠三角与核心城市产业的转移,紧盯总部经济500强的企业,积极引进适合推动阳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产业项目,开展精准招商,推动阳江工业扩容提质、转型升级。
“广州和中山等城市都纷纷提出要让实业回归,在这样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如何体现阳江优势?”刘戈锐表示,提升营商环境是关键。我们要练好“内功”,固本培基,在“亲商、安商、扶商”方面加大力度,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深化“放管服”改革,有效压缩工业项目审批时间,在“软联通”方面向“双区”看齐,为项目落地、动工上马、投产增效等环节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树立阳江优质服务形象。要切实提高阳江产业承载力和吸引力,让更多大企业落户阳江、扎根阳江,推动阳江高质量发展。
■ 统筹/任绍华 ■ 本报记者/陈思捷 组刘空 林显军 ■ 摄影/谭文强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李柳枝实习生/刘静婷)近日,各地发生多起不法分子通过QQ冒充子女,称要上培训班向家长骗取培训费的诈骗案件。市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