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阳江所能”主动对接“双区”建设
[摘要]省社科院研究员丁力:
■ 本报记者/费先霞 实习生/刘静婷
广东省社科院研究员丁力作为区域与产业经济的研究专家,曾多次到访阳江开展研究工作。近日,丁力接受本报记者专访,就阳江未来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他认为,阳江要找准定位,以“阳江所能”主动对接融入“双区所需”,不断增强自身发展内生动力,在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实现更好的发展。
让“战略支点”支撑作用更坚实
丁力表示,广东统筹规划建设沿海经济带,把海洋资源优势与产业转型升级和开放型经济发展需要紧密结合起来,以沿海经济的先行发展带动近海内陆和整体经济发展,意义重大。规划提出把粤东、粤西沿海地区打造成新增长极,其中,阳江被定位为珠三角辐射粤西的重要战略支点,对于阳江来说这是难得的发展机遇。
丁力分析,作为粤西连接珠三角的桥头堡,阳江地理位置适中,有深水良港和产业基础,发展空间充裕,具备成为珠三角产业拓展主选地和先进生产力延伸区、省级产业集中集聚区,以及珠三角辐射粤东西北两翼的战略支点的条件。
杠杆原理强调的是用四两的力量拨千斤,要想杠杆发挥作用,一定离不开支点,如果支点不坚实,杠杆也就失去了力的作用。丁力指出,阳江要发挥省里赋予的战略支点功能,首先要发展自身、壮大自身。阳江应当以这样的角色定位主动融入全省发展大局,积极抢抓“双区驱动”战略机遇,以自身的资源优势为先决条件和结合点,积极争取更多政策支持,推动新一轮发展。
其次,阳江发展要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是把自身的沿海资源、地域优势资源用足、用好,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大项目,带动产业做强做大,这方面阳江近几年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二是发展壮大阳江本土民营企业、民营经济。如传统的五金刀剪产业,要进一步拓展产业链上下游,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做长产业链、做大产业规模,推动转型升级。要开展壮龙头工程,培育更多龙头企业、优秀企业家,通过强特色、壮龙头、建品牌,推动民营经济发展。
以“阳江所能”主动对接“双区所需”
丁力认为,当前,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在深入推进,相比被动承接“双区”溢出,阳江更要主动出击,准确把握切入口,紧紧围绕“双区所需”和“阳江所能”,全面主动对接融入“双区”建设,在国家战略中抓住区域发展新机遇。
“要想方设法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中找到自身的定位,深入分析自身资源优势,主动对接融入。”丁力表示,阳江立足自身资源,提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电力能源、基础原材料、产业拓展、农副产品、旅游产品等的重要供应基地,这是正确的。思深以致远,谋定而后动。阳江还要进行更加深入、全面的研究,将思路切实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
丁力举例说,“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定位之一。从需求上看,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休闲消费最旺盛最前沿之地。阳江有着丰富的农产品、海产品和旅游资源,要进一步分析市场需求,打造全链条市场供应体系,在供给端发力,为大湾区建设优质生活圈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和供给。
阳江要搭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快车”,必须更加主动拥抱外面的世界,可以学习借鉴深汕特别合作区的经验,积极寻求“合作伙伴”,建立更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需要注意的是,阳江在新一轮区域发展中要理清思路,扭转“亦步亦趋,跟在潮流后面走”的观念,要主动构筑平台条件,吸纳大湾区溢出的技术、人才等要素。要把产业上游、下游等配套做好,才能赢得好项目的青睐。
激发市场活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对于如何推动阳江经济高质量发展,丁力认为,一要聚力做强主导产业,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石。二要推动五金刀剪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高智能化制造水平,激发发展内生动力。三要坚持市场导向靶向施策,做好“市场”这篇文章。
“很多企业往往具备生产的能力,而缺乏开拓市场的能力。我们推动产业发展,既要创新生产技术、做全做长产业链条,还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丁力举例五金刀剪产业说,传统产业要打通上下游产业链,核心还是市场问题。企业要通过改进工艺提高产品质量、打造品牌提高产品知名度,把市场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丁力表示,随着经济下行、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以及风电“竞价上网”政策的实施,阳江发展海上风电,要有一个长远的谋划,其中,提前谋划如何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尤为重要。风电产业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注重产品的研发和创新,通过新技术提高效率降低海上风电成本,从而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掌握市场经济的精髓,还要充分认识到,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中,把自身优势发挥得最好,机会才会靠拢过来。阳江要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积极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陈海涛通讯员/张志慧)12月19日,清凉的北风吹醒大地,预示着冷空气已抵达阳江市。前一天的短袖衣着,已扛不住当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