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PR取代基准利率旨在利率市场化

阳江日报 2019-12-24 13:42

[摘要]贷款利率改革报道之政策解读篇

编者按

银行存贷款利率历来深受社会各方面高度关注。然而,最近两三个月关于利率的新闻着实让不少人如坠云里雾里,从贷款基准利率到新旧LPR利率,再到MLF利率,再到OMO利率,普通居民究竟该看重哪一个利率,遵循哪一个利率?这些利率之间是何关系?利率改革动作如此频繁,目的何在?效果与影响又如何?本报金融理财专栏接到一些读者来电询问,为此我们走访人民银行阳江市中心支行货币信贷科专业人士,拟从政策解读、初步影响等方面加以报道。

■本报记者/张志清

本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操作14天期逆回购,利率较前次操作下降5个基点,有媒体报道《又降息了,与猪无关》。而上个月相关报道更多:5日,中国人民银行下调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5个基点,媒体纷纷报道《央行终于降息了》,18日,中国人民银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逆回购操作,期限为7填,中标利率下调5个基点,有媒体又以《央行坐实真“降息”》为题报道,20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1年期、5年以上期LPR均下调5个基点,媒体则以《央行降息符合预期》予以报道,更早在今年8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促进贷款利率“两轨合一轨”。

“人民银行上述几个动作,主要的改革措施是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逆回购、MLF、OMO和LPR利率下调只是普通的一次利率水平调整而已。”人民银行阳江市中心支行货币信贷科负责人说。

◎几种利率的概念与关系

对贷款利率改革进行解读,首先得弄清几种利率的基本概念。

基准利率,是人民银行制定并公布的,供商业银行执行的存款、贷款、贴现等业务利率,是金融市场上具有普遍参照作用的利率。近期改革涉及的是其中的贷款基准利率,并未涉及存款、贴现基准利率。

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简称LPR,是由具有代表性的报价行,根据本行对最优质客户的贷款利率,以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加点形成的方式报价,由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计算并公布的基础性的贷款参考利率。

中期借贷便利,简称MLF,是人民银行为符合宏观审慎管理要求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的货币政策工具,期限以1年期为主,主要引导市场中期资金价格。

公开市场操作,简称OMO,央行调节市场流动性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

贷款基准利率与LPR之间的关系,简言之就是,贷款基准利率被LPR取代了,贷款基准利率从此退出历史舞台了,今后,对于办理贷款的企业或个人的贷款成本影响最直接的就是LPR了。

表达LPR与MLF、OMO的关系,记者感觉是很费口舌。该负责人表示,可以用一个公式做形象地理解:LPR=MLF+浮动点。其中,浮动点由纳入报价行名单的各商业银行分头确定,然后用算术平均方法得出。

◎LPR并非新事物

LPR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在2013年10月25日开始运行,虽已经过近6年发展,但其本身是参考贷款基准利率形成的,所以是不能及时反映市场利率变动情况的。

央行今年8月17日公告,对LPR形成机制进行完善,便有了新旧两种LPR形成机制。这两者之间主要的四点变化:

一是报价方式改为按照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加点形成。原有的LPR多参考贷款基准利率进行报价,市场化程度不高,未能及时反映市场利率变动情况。改革后各报价行在公开市场操作利率的基础上加点报价,市场化、灵活性特征将更加明显。其中,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主要指中期借贷便利利率,中期借贷便利期限以1年期为主,反映了银行平均的边际资金成本,加点幅度则主要取决于各行自身资金成本、市场供求、风险溢价等因素。

二是在原有的1年期一个期限品种基础上,增加5年期以上的期限品种,为银行发放住房抵押贷款等长期贷款的利率定价提供参考,也便于未来存量长期浮动利率贷款合同定价基准向LPR转换的平稳过渡。

三是报价行范围代表性增强,在原有的10家全国性银行基础上增加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和民营银行各2家,扩大到18家。新增加的报价行都是在同类型银行中贷款市场影响力较大、贷款定价能力较强、服务小微企业效果较好的中小银行,能够有效增强LPR的代表性。

四是报价频率由原来的每日报价改为每月报价一次。这样可以提高报价行的重视程度,有利于提升LPR的报价质量。

◎LPR机制解决利率传导不灵

“利率改革多年来一直在渐进式推进,根本目的在于利率市场化。”华志勤告诉记者,利率改革的大背景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体制变革及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而且是这一体制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说,贷款利率改革先后经历过几个阶段,先是央行不定期调整并公布基准利率,各家银行只能严格执行,再是央行给出浮动的上、下限,由各家银行在浮动范围内自主决策,再过渡到放宽上、下限进而完全放开上、下限。

经过多年来利率市场化改革持续推进,尽管我国贷款利率的上、下限已经放开,但仍保留存贷款基准利率,存在贷款基准利率和市场利率并存的“利率双轨”问题。银行发放贷款时大多仍参照贷款基准利率定价,特别是个别银行通过协同行为以贷款基准利率的一定倍数(如0.9倍)设定隐性下限,对市场利率向实体经济传导形成了阻碍,是市场利率下行明显但实体经济感受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是当前利率市场化改革需要迫切解决的核心问题。

这次改革的主要措施是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提高LPR的市场化程度,发挥好LPR对贷款利率的引导作用,促进贷款利率“两轨合一轨”,提高利率传导效率,推动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未来贷款利率水平将如何变化,将主要取决于经济基本面、货币政策、市场利率等因素。若市场利率整体下行,可能带动LPR下降,进而使贷款利率水平降低。而从单个客户获得的贷款利率看,还要考虑客户本身的信用资质、银行的资金成本、风险成本和市场供求等因素。

新闻推荐

防诈骗需警钟长鸣

近日,市民黄女士给市反诈骗中心和银行工作人员送来一面锦旗,感谢干警和银行快速反应和破案,及时挽回巨额损失(12月23日《阳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