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怀善意 春暖花开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生活需要微小的善意,它虽不能马上改变世界,却能在严寒的冬日驱除阴霾,迎来春暖花开。12月17日《阳江日报》报道了一个多年坚持为求助对象捐款却从不留名的神秘好心人,她用善意筑起了温暖的城墙,为数百个身处困境、急需帮助的人们带来了黑暗里的曙光。
这位不改初心、永葆本色,持续12年时间资助困难人士的李阿姨,两个多月前安详地走了,神秘面纱由此揭开,这是一位有着31年党龄的共产党员,用自己不变的初心一直在无私奉献。据报社相关数据统计,她在2006年至2017年这12年时间里,为困难人士累计捐款多达22万元,资助了230多名困难人士。
或许有人会说,这捐款数额对于慈善会上动辄几百上千万的数字来说算什么? 但是,这位李阿姨是靠着仅有的几千元退休金,节衣缩食,一日三餐清淡、不喝早茶、不旅游,为的是省吃俭用留给那些急需的人。不仅如此,面对报社地址多次搬迁,四处寻找新地址;面对腿脚走路不方便,用雨伞当拐杖,甚至是联系固定司机接送。在世俗的眼光看来,为了资助他人而“节俭”自己,这不是傻吗?于我之见,这正是“善意”最好的诠释,“善意”二字在她身上有了更加鲜活的定义。
在某些人看来,善意应是富人的施舍?得意之时的援助?还是亲戚朋友的关心?显然不是,无论富与贫、得意与失意、亲密与陌生,善意都应是常伴左右、如影随形。善意不是特殊人群的特权,不是难以拥有的奢侈品,更不是失意落魄时的禁区,而应是如“吃饭”“睡觉”一样普通得再普通不过的事。李阿姨正是把资助困难人士当做一件普通的事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着,为这人世间带来持久的温暖。
善意不一定要轰轰烈烈,也可以微小,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拥抱,虽细水潺潺,但力量强大,足够温暖人心、直抵心房。面对舞台表演时不吝啬掌声,给予一个肯定的眼神;面对清洁阿姨随手帮忙推下垃圾车;面对失落的陌生人,倾听他们的烦恼,给予一个真挚的拥抱……表面上看,给予善意是对他们给予帮助,惠及他人,但不仅仅如此,施善的同时,也是惠及自己。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他人获得帮助的同时,自己也会获得内心的喜悦与激动。
小小的善意是构建和谐社会应有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若皆心怀善意,从日常出发,从点滴做起,相信人世间便可四季如春。
新闻推荐
阳江高新区举办创新创业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