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一个个重大工程贯彻新发展理念,成为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支撑

云浮日报 2019-10-06 08:10

一次跨越长江、两次跨越黄河、穿越毛乌素沙漠……

9月28日,连接7省区、全长1813.5公里的浩吉铁路(原蒙西至华中地区铁路)开通运营,成为世界上一次性建成并开通运营里程最长的重载铁路。

“浩吉铁路的开通,改变了过去我国煤炭资源由西至东、再经海运江运才能抵达华中的状况,是贯通南北建起的一条绿色的能源大动脉。”中国铁建铁四院浩吉铁路设计负责人艾厚文说。

一座座大桥盘活区域发展,一条条道路践行绿色理念,一个个港口扬起开放之帆……新时代的发展理念,融汇在一个个大国工程的建设运营故事中。

——创新驱动先行,支撑发展新跨越。

2019年5月,设计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浮试验样车在青岛下线,“中国速度”再次圈粉世界。

2017年9月21日,“复兴号”以350公里时速在京沪线上正式开跑,树立了世界高铁建设运营新标杆。

根据市场需求,中国研制了时速350公里、250公里、160公里等不同速度等级,长编、短编等不同编组方式,适应不同环境需求的复兴号动车组系列产品,推动中国动车组技术处于世界领跑地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着力攻破关键核心技术,抢占事关长远和全局的战略制高点,一个个重大工程成为创新发展的生动实践。

“神威·太湖之光”浮点运算速度达到每秒9.3亿亿次,使用的是拥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片;阳江核电站,打破长期以来少数国家垄断,用上了我国自主研发的“神经中枢”;白鹤滩水电站,将装上我国在建装机容量最大的水轮机……

C919大型客机带动22个省市、200多家企业、近20万人参与项目研制和生产,形成潜力巨大的民用航空产业链;中国高铁的研发至少拉动30万家零部件企业的发展……此外,还有“中国天眼”FAST、探月工程的研制,更铸就了大国重器和大国形象。

中国奇迹,源自奋斗拼搏,源于开拓创新。每一个重大工程的创新突破,折射出创新理念在中国日益昂扬,创新活力不断迸发。

——追求绿色梦想,打造中国经济新动能。

一江清水送来绿色希望。到今年12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将满五年。

迄今,该工程已累计向北方供水268亿立方米,保证了“从丹江口到家门口,从中线源头到水龙头”的水质安全,提高了受水地区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通过实施南水北调工程,沉睡的河流恢复了往日生机,黄淮海平原地下水快速下降得到遏制。工程坚持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三先三后”原则,妥善处理跨流域调水与节水、治污及环保的关系。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以来,沿线水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在保障水安全、修复水生态、改善水环境、优化配置水资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湖北省水利厅党组成员刘文平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个个重大工程建设,始终贯穿绿色发展理念,向着绿色梦想不懈奋斗。

白鹤滩水电站从前期筹建到建设中,都在积极探索提供绿色能源和保护绿色生态的“双绿”之路;

西秦岭隧道采用钻爆法和硬岩掘进机相结合施工,既保证施工质量、进度、安全,还能最大限度减少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影响。

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大工程建设持续推进,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着力建设生态文明。

——以人民为中心,织就保障亿万群众生活的幸福网。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

受益于南水北调工程,中线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四省市5300多万人喝上长江水,500多万人告别了高氟水、苦咸水;

受益于西电东送工程,西部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为东部经济腾飞提供急需的能源,点亮万家灯火。

崇山峻岭竖起巍巍铁塔,悬崖深涧架起悬索大桥,茫茫戈壁建成光伏电站……一个个重大工程,传递着民生温度,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新闻推荐

体育路部分路段建设排水管网

本报讯(记者/谭兴孚)近日,市区体育路阳江国贸中心路口有一段非机动车道被开挖施工。9月29日上午,记者走访现场了解到,该路段正...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