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I号”水下考古铸就典范惊艳世界

阳江日报 2019-09-29 12:50

[摘要]“南海I号”博物馆正式开馆10周年,迄今迎接海内外游客400多万人

海上丝路展厅——船模展示。

二龙戏珠金镯。

常满罐。

“南海I号”保护发掘现场。

江西·景德镇窑青白釉印花葵口碟。

港澳学生团。

金犀角形牌饰项链。

金腰带。

2019年是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以下简称“广东海丝馆”)正式开馆10周年。流光急转,岁月无声,从水下到地上,堪称世界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之作——“南海I号”宋代古沉船在馆内不知不觉已度过了10年的系统性发掘、保护和展示“生涯”。今年8月6日,国家文物局召开第三期“考古中国”重大研究项目新进展工作会,发布“南海I号”保护发掘项目的重要考古工作成果。自1987年被发现、2007年以沉箱整体打捞、2013年启动系统性保护发掘工作,至2019年,“南海I号”船货清理取得了阶段性的丰硕成果——沉船共出土18万多件文物。

犹如一颗来自远古的“时间胶囊”,“南海I号”宋代沉船向国民和世界展现了我国宋代繁盛的海外贸易体系,对研究我国乃至整个东亚、东南亚的古代造船史、陶瓷史、航运史、贸易史都有着重要意义,也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千年传承、我国与沿线国家商业与文化交流提供了坚实论据。自2009年开馆以来,广东海丝馆共接待国内外观众逾400万人次,在业界被誉为世界三大著名沉船博物馆之一。十年磨一剑,广东海丝馆谨以此文向社会公众汇报“南海I号”水下考古事业10年取得的工作成效,以及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 世界首创整体打捞——书写水下考古领域全新篇章

过去的30多年来,中国的水下考古工作从零起步,如今迈入世界一流行列。从发现古船,到整体打捞、全面发掘保护,“南海Ⅰ号”为中国水下考古树立了一个典范,对中国水下考古事业有着开创性的意义。沉睡海底近千年的“南海Ⅰ号”还原了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社会形态,生动展示了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和人民生活的历史画卷,为古文献提供了很好的实物佐证,它是当今世界上海上丝路文物数量最多、最完整、最集中的文化载体,它也树立了中国水下考古事业的里程碑。

1987年,“南海I号”在广东省阳江海域附近被偶然发现。1989年至2004年,国家文物局先后8次组织水下考古队对“南海Ⅰ号”进行考古调查、勘探。2007年12月28日,按照“整体打捞、原址保护、就地展示”保护方案,这艘沉寂在海面以下24米、残长22.15米、宽9.35米、船内舱室最深2.7米、船身被1-1.5米厚的淤泥覆盖的南宋木质沉船成功实现了整体打捞,出水后被移入为其量身定制的广东海丝馆“水晶宫”内。作为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较早、体量巨大、保存相对完整的宋代远洋贸易商船,通过用沉箱整体打捞“南海Ⅰ号”的方案是史无前例的,这使得这艘800年古船能在博物馆内进行室内精细化、数字化档案记录发掘。如今,“南海Ⅰ号”已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经典案例向全球推广,成为中国水下考古界的骄傲。

◎ 设计研发文创产品——让游客把“文物”带回家去

广东海丝馆内基本陈列《丝路船说——“南海I号”的前世今生》面积达10000多平方米,展线长1500多米,展出文物超过2000件。展览紧紧围绕“南海I号”主题,展现其发现、水下发掘探摸、整体打捞、保护发掘等历程,分扬帆、沉没、探秘、出水、价值、遗珍、成果七个展区。基本陈列主要展出“南海I号”数十种珍贵文物,包括充满异域风情的黄金饰品、朴素典雅的中国陶瓷、极其罕见的宋代漆器等。展区內的水晶宫向公众开放“南海I号”发掘现场,观众可近距离地观看考古工作者发掘“南海I号”全过程;通过展厅内声光电多媒体场景,体验“南海I号”扬帆远洋,搏击风浪和货通万国的浪漫故事,感受古代海上丝路恢宏灿烂的历史。“南海I号”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较早,体量巨大,保存相对完整的沉船。“南海I号”蕴含极为丰富的历史信息,展现了我国宋代繁盛的海外贸易体系,对研究我国乃至整个东亚、东南亚的古代造船史、陶瓷史、航运史、贸易史等有着重要意义,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千年传承、我国与沿线国家商业与文化交流提供了坚实论据。近年来,广东海丝馆在挖掘无数珍贵文物的同时,也在竭力实现新的飞跃,打造一个能够让游客把“文物”带回家去的博物馆。

为了让古老的文化遗产重新“活”起来,广东海丝馆用心提取“南海I号”珍品文物元素,结合我国传统文化理念开发出了一系列造型优美、独特而又富有时代精神的文创产品,为参观博物馆的广大游客提供了可带回家的文化。如今,广东海丝馆已成功设计研发了一系列“网红”产品,如:常满罐、福禄双全瓶、佳偶天成茶具、阳江漆瓶、“南海I号”纪念币、“南海I号”砚台、“南海I号”船模、“南海I号”系列文具及日用品等。来访的海内外游客不仅在展馆内一饱眼福,还能将极具创意、造型精美、带有历史厚重感的“南海I号”文创产品带回家,作为旅途印记和文化桥梁,这一件件文创作品,既增加了游客对历史文化的认识,也进一步提高了阳江海丝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和吸引力。

◎ 聚焦文物文博研究——坚持微信每日一更的博物馆

为加快推进文物保护研究工作,进一步挖掘海丝文化,阳江市政府与中山大学合作共建海上丝绸之路(“南海Ⅰ号”)研究中心,为阳江市打造海丝文化新名片注入新的动力。该研究中心紧紧依托广东海丝馆馆藏“南海Ⅰ号”及其出水文物资源,重点围绕古代沉船保护、海洋考古、出水文物的保护与利用、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博物馆的陈列与展示、文化旅游开发等研究领域开展科学研究及产学研合作。开展文物考古保护工作的同时,广东海丝馆还聚集世界文博和阳江本土文化研究,围绕“海丝钩沉”“文博荟萃”“漠阳怀古”“他山之石”四大系列主题的研究成果和知识分享,坚持在微信公众号平台上做到每日一更。

“每天都更新公众号,这一做法在全国博物馆领域内为数不多。”广东海丝馆馆长曾超群说,基于海丝馆发展概括、如何做好博物馆教育、全阳江古遗迹、遗址和文化民俗等三个方面的研究成果,他们已经自主完成了三本书的写作,共计40多万字,目前正在进行书目编修工作,不久将对外出版。曾超群补充说,这三本书目将会有中、英文对照内容,致力于面向海内外读者,另外还会推出一些乡土教材提高“南海I号”的影响力,将海丝文化传播得更广、更远。

◎ 打造趣味研学基地——学生探秘历史的旅行目的地

乘研学东风,“南海I号”面向“祖国的未来”发出更耀眼的光芒,广东海丝馆正在着力打造国内中小学研学网红基地。自2009年开馆以来,广东海丝馆一直秉承社会教育的办馆宗旨,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生动的陈列展览,通过海丝文化知识讲堂、泥塑创意活动、船模拼图、“南海I号”出水陶瓷器修复展示等形式,积极打造中小学生的第二课堂,成功创建了广东省十佳科普教育基地。为了更好地宣传“南海I号”历史及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丰富学生们的海丝文化知识,进一步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广东海丝馆推出学生研学活动,让青少年走进博物馆,通过参观展览、“触摸历史”小课堂、VR科技探秘和船模拼装等方式,为中小学生讲述“南海I号”的前世今生,让学生感受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和光彩夺目的海丝文化。

广东海丝馆拥有一流的教育工作团队,现有16名专职研学老师,水下考古部、保管部、陈列宣教部、产业拓展部等专业考古发掘、文物保护等研究部门,为开展研学课程提供了坚实的历史、科学基础和活动保障。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实践中,广东海丝馆极力创建海丝文化游学基地,打造学生探秘历史的理想旅行目的地,在科研、社会教育及公众服务方面,充分发挥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中的“中枢”作用,以文育人、寓教于乐,推动海上丝路及“南海I号”文化遗产创新性发展,为坚定“一带一路”倡议及“四个自信”理念的理解与认同创造良好条件。2018年以来,广东海丝馆共接待了内地,以及台港澳地区和国外学生群体达17万人次。

◎ 未来计划走向世界——打造世界级海丝文化产业带

近年来,广东海丝馆成功创建了国家二级博物馆、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自2014年起参与海丝申遗以来,该馆还积极开展“南海I号”申遗各项工作,目前已经完成了申遗环境改造工程和陈列展示工程。目前馆内正积极筹划建设申遗附属工程,在拱底打造海上丝绸之路公益活动服务区,进一步提升阳江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能力。按照海陵岛海丝文化产业带初步规划,海丝馆周边还将建设广东省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相关配套设施。

曾超群表示,广东海丝馆将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规划的蓝图,围绕市第七次党代会提出的把阳江建设成为海丝文化名城的战略决策,充分发挥“南海Ⅰ号”作为世界级海丝文化名片的功能作用,加快推进海丝文化产业带规划建设,以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努力打造世界级海丝文化产业带。具体而言,是进一步对“南海Ⅰ号”文物进行系统性发掘、保护和研究,不断丰富和充实现有展览,创造更多公众喜闻乐见的文创产品,让公众全方位了解800年前的宋文化,为“一带一路”事业做出应有贡献。

“今年,到访广东海丝馆的游客数量预计将突破60万人。目前,我们计划在馆内一楼公共服务区域免费开放图文展,争取到2020年游客量突破100万人。”曾超群补充说,广东海丝馆的外地游客比例不断提高,未来还将进一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据悉,该馆计划携手世界各地的著名博物馆,牵头成立一个世界级古沉船文化研究机构,并将于2021年初把“南海I号”相关文物送至英国国家海事博物馆进行展览,随后在欧洲多国进行巡回展出,让世界领略“南海I号”的惊艳。

文字/许倩 ■ 图片/广东海丝馆提供

新闻推荐

阳江市两家中心卫生院开业

优质医疗服务“搬”到乡镇群众家门口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