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应借势推广“旅游后备箱工程”
据9月16日《阳江日报》报道,今年中秋假期,市区多家本地土特产专卖店迎来销售小高峰,与平时相比,豆豉、炒米饼、海味和刀具等土特产销量大幅上涨,购买者主要是本地外出返工人员和外地自驾游旅客。
在假日经济火热的背景下,土特产销量“增温”,显示着政府推广的“旅游后备箱工程”正有力地转化为经济效益。“旅游后备箱工程”是指游客自驾车到某旅游目的地,在观光旅游之后,利用汽车的后备箱装满当地特色产品。实施旅游后备箱工程,打造辨识度高、满意度好、独具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品牌,使“购”成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点。
不同于网购土特产模式,在实体店购物更多是体验着乡愁味道和对商品满意的氛围,旅游后备箱装载的是对阳江特色产品的信任。笔者认为可在市区商业街区和县区的旅游景点等地区,创建一批旅游后备箱工程示范基地,打造一批规模大、服务好、信誉高的旅游商品销售店,推出一批具有地理标识性的“一村一品”特色产品,支持各地推动农林牧渔等产品向旅游商品转化,让商品变产品,让产品变品牌,提升特产附加值,不断满足游客的购物需求,充实游客的汽车后备箱。当前阳江市正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推广旅游后备箱工程,培育推介阳江市特色美食、优质土特产和优质旅游商品,有助于多渠道优化产业链,扩大“旅游+”的经济带动效应,做大做强旅游“大蛋糕”,将旅游业培育成为幸福产业,擦亮阳江市作为国内知名滨海旅游城市的金字招牌。
值得一提的是,相关产业可尝试在特色产品的外包装上做文章,增添文化创意元素,对外传播阳江文化,讲好阳江故事。比如传统豆豉的包装盒可印制古风的豆豉来源图或者简单的豆豉制作工艺图,又如在常见的海味塑料袋上印制具有滨海风情的本地旅游胜地图,丰富旅游产品内涵,提高品牌质量,以期吸引更多的年轻受众,增强特色产品购买力,同时又帮助游客进一步了解阳江文化。
新闻推荐
我市发放价格临时补贴保障困难人群基本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