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道街巷老 味是旧时醇

阳江日报 2019-09-15 03:58

[摘要]龙津路老手艺人李万荣制作糖鸡半个世纪,见证阳江吃糖鸡赏月传统变迁

本报记者/郑琛琛

李万荣把打好的糖胶浇灌进印模之后,用剩余的糖胶给一只红色大糖鸡补色。中秋节这几天,李万荣一家人和往年一样在龙津路摆卖糖鸡,路过的市民纷纷被吸引,停下来购买或是拍照。

糖鸡是阳江人关于中秋节的儿时回忆,龙津路则是阳江城里曾经卖糖鸡最热闹的地方,如今只剩李万荣一家仍在售卖。对于李家人来说,他们的中秋从农历八月十三就开始了。一连三天,李家十几口人全投入到糖鸡的制作中,大家忙着熬糖胶、打糖胶、浇灌糖胶,或是把成型的糖鸡从印模中取出,晾晒后放到摊位上售卖。

9月12日,记者来到龙津路看到,李万荣的女儿李健在摊位前帮客人挑选糖鸡。她提起糖鸡上的细绳,纯糖制成的工艺品在阳光下显得剔透漂亮。李健告诉记者,她小时候正是糖鸡销售最兴旺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买糖鸡回家赏月,制作糖鸡的手艺人也很多,祖父李孔波是有名的糖鸡师傅之一。

李家制作糖鸡有百年历史。记者在采访时,今年86岁的李孔波静静地坐在摊位前,他断断续续说着,李家从晚清起就以做糖鸡为生,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李健告诉记者,祖父年迈体衰,听力不太好,不能再制作糖鸡了。现在家里负责制作糖鸡的是父亲李万荣和叔父们,他们懂得怎么控制火候,把糖胶打得恰到好处。

“不知不觉我做糖鸡也做了五六十年了。”李万荣告诉记者,这几年过来买糖鸡多了不少年轻人,有的是听家里长辈说起感到好奇,有的是来追溯童年味道。“以前吃糖鸡是中秋赏月的传统,现在变成了70后、80后忘不了的味道。”李万荣说。

到了放学时间,不少路过的中小学生看到糖鸡,感到好奇,便买上几只小的。他们告诉记者,先前没听过糖鸡,家长在旁微笑说回家好好给孩子科普一番。市民陈女士和同事认真挑选许久,终于挑好了四只橙色和红色的糖鸡,她告诉记者,同事是云南人,听闻阳江有如此特别的中秋传统,特地过来购买,感受一下阳江的中秋气氛。到中秋节当日,李家糖鸡摊档迎来最火热的时候,龙津路上排起长队,市民们边买边拍照。

李家小辈小卓上完放假前的最后一节课,也连忙过来帮忙,12岁的他已经有了两年的帮工经验,挂线的步骤做得得心应手。把细线平整放入精致的雕花图案上,再将上下印模用竹篾条子捆绑固定,小卓不一会儿就完成了十多个印模的挂线工作。他告诉记者,中秋节有月饼又有糖鸡,特别开心。

“自懂事以后,我也跟着大人们一去摆摊,做一些简单的挂线、清洗模具的工作。”李健笑着说,现在的小辈也会因为好奇,尝试参与一些简单的步骤,但其他的工序还是由老师傅来操作。“现在的小辈们几乎没有谁会做糖鸡,大家都有各自的工作。”李健说。

中秋夜,人们都回到家中赏月,李家的糖鸡摊档收摊。李万荣和兄弟几个把剩下的糖鸡拿回家赏月,小糖鸡像灯笼一样被挂得高高的,大糖鸡则是任由小孩子们分着吃掉。忙碌了几天,李万荣一家终于能放松下来,围坐在一起欣赏中秋圆月。

图:市民在摊位前挑选糖鸡。郑琛琛 摄

新闻推荐

可通过“粤省事”微信小程序申办

车主办理ETC增加一新渠道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