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根溯源品味昆曲艺术之美

阳江日报 2019-09-11 10:14

[摘要]民盟阳江市委举办艺术讲座

陈春苗现场与听众开展教学互动。

陈春苗现场引导观众用昆曲腔调演绎乐曲。

昆曲的历史传承是600年还是400年?昆曲与宋词、元曲有什么联系?9月7日下午,民盟阳江市委举办“幽兰雅韵”——陈春苗博士昆曲艺术讲座,邀请专家讲述昆曲艺术的博大精深,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让广大昆曲爱好者近距离感受昆曲独特的艺术魅力。

追溯起源

清音雅韵中的历史传承

“2001年,昆曲以全票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的第一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是众望所归。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昆曲独特的艺术魅力,始终让许多人对它青睐有加。”香港中文大学博士、香港和韵曲社副社长陈春苗表示。以苏州留园的美景为引,陈春苗系统介绍了昆曲形成的历史背景。对于昆曲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始于元朝末年,“昆曲鼻祖”顾坚改进和完善了南曲声腔,有“昆山腔”之称,被誉为宋元南戏四大声腔之一。另一种说法,昆曲始于明朝,“曲圣”魏良辅对流传于昆山一带的戏曲唱腔进行加工整理,将南北曲融合为一体,改变了以往平直无意韵的呆板唱腔,形成了格调新颖、唱法细腻、舒徐委婉的“水磨腔”。因此,昆曲的历史传承又有600年和400年的争论。

明代梁辰鱼的《浣纱记》是中国昆曲历史发展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它第一次成功地把水磨调用于舞台,开拓了昆山腔传奇的创作领域。而让昆曲开始走入千家万户,就不得不提到明清时期的苏州虎丘中秋曲会。每年中秋到来,各地的文人雅士、曲词名家、市井百姓都会自发地在虎丘聚集,吟咏较艺、竞技演唱。曲会以演唱昆曲为主,先是万众齐唱,再不断地评选出优胜者,最后由一位水平最高的演唱者登场。其高超技艺正如张岱在《虎丘中秋夜》中记载:“声出如丝,裂石穿云,串度抑扬,一字一刻,听者寻入针芥,心血为枯,不敢击节,惟有点头。”

自明朝中叶以来,昆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因其极富音乐美感,具有独特的文学品味和艺术价值,在知识分子阶层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从明代万历年间至清代乾嘉之间,昆曲在中国独领风骚两百余年,是昆曲最为辉煌的时期。”陈春苗说。

梳理脉络

领略昆曲中的艺术魅力

昆曲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被誉为“百戏之祖”。陈春苗表示:“昆曲之所以能够突破吴语区域的限制,成为流行了两百多年的国剧,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它的语音基础并非吴地方言,唱念的语言称为中州韵,是带有苏州口音的官话,可以通过韵书查询。”

陈春苗详细讲述了昆曲在字、腔、谱方面的特色。昆曲语音取自中州韵,分为阴阳四声,共计八个音调。昆曲兴起以后,北曲和南曲都流行用昆山腔演唱,根据南北曲不同的曲牌内容,南曲字音与北曲字音略有不同。昆曲在演唱方面通常是一字多音、一字多拍。唱字使用切法即唱法,字分头、腹、尾,即使只唱一字,也有音调婉转的听觉享受,依字行腔,音乐的走向与唱字发音相符合。昆曲主要采用工尺谱,用“工、尺”等汉文字及特定标识作为符号,记录乐曲的音高、节奏等,分为低音、中音、高音三个音组,可与简谱相对应,但内容更为完整。因此,昆曲界始终保留着工尺谱这种数百年沿袭下来的传统。

昆曲的曲文秉承了宋词、元曲的文学传统,曲牌则有许多与宋词、元曲相同,与古琴艺术的相融性则通过“琴歌”来体现,在艺术发展上相互成就,这也是昆曲传承发展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

讲座尾声,陈春苗对现场对观众展开教学,在悠悠笛声中,引导观众用昆曲腔调演绎李煜的《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使宋词文化与昆曲文化相互交融,引发观众的阵阵掌声。

文/王静

图/李向东

新闻推荐

消除安全隐患确保安全生产

省检查组到我市开展安全生产综合检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