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梦开始的地方

阳江日报 2019-09-03 10:55

前段时间,省作协组织作家到阳江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文学进校园”活动,我和市作协的会员们一起,又回到了曾经的校园,回到了熟悉的髻山草文学社,回到了当初梦开始的地方。

二十年弹指一挥间,往事历历在目,一切就像发生在昨天。

当年,这间学校还叫做“阳江师范”学校,我满怀对未来的憧憬来到这里求学。一天晚自习,我正在教室里看书,一个学姐模样的女生走进了教室,站在讲台介绍自己叫邓梅,是学校髻山草文学社的社长,文学社想在新生中吸收一批新社员,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上来领取申请表,填好后附上两篇文章一起交到文学社。

几句话一下子就把我心里潜伏的梦想激活了。我第一个跑上去拿了申请表,那张表就像一盏指路明灯,让我依稀看见了梦想的方向。

我在念初中时就对文学颇有兴趣,非常仰慕诗歌和散文写得好的学长,也偷偷学着写了许多幼稚的诗歌和散文,还获得过全国“圣陶杯”作文大赛三等奖。我把申请表和两篇文章交上去后,顺利加入了文学社。

在文学社的迎新大会上,每个新社员都收到一本印刷精美的《髻山草》社刊。我如获至宝,怀着一种膜拜的心情,把每一篇文章都细细地品读多遍。看着社刊上一篇篇文章,我心中羡慕不已,心想,什么时候自己的文章也能刊登在《髻山草》呢?

迎新会后,邓梅等社干带着全体社员到学校附近鸳鸯湖边的小山坡开展了一次新老社员联谊活动。社员们自我介绍一番后,活跃的社员便开始表演节目,阵阵掌声在那湖光山色掩映中的小树林响起。从此,在“髻山草”文学社这个大家庭里,我燃起了文学的梦想之火。

那段日子,我勤奋写下了许多稚嫩的文字,但由于我生活经历实在是太少了,以致写出来的东西大多有些“为赋新词强说愁”。加入文学社第一年,我拿得出手的文章是少之又少,也没能在报刊上发表。

由于我的毛笔字写得还算不错,也是班里的宣传委员,所以经常会帮文学社出墙报,刻写一下油印月刊,所以一年下来,我还是混了个“优秀社员”,文学社奖励了我一本汪曾祺的散文集。这本汪曾祺的书此后陪伴了我很多年。我很喜欢汪曾祺那种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般的写作风格,这种风格也渐渐影响了我。

那时文学社还会经常邀请市内一些名作家和诗人过来讲课,每次我都觉得受益匪浅。我记得卢荣存老师给我们讲“文学就是人学,要作好文,首先要做好人”;陈计会老师给我们讲过“我们可以不写诗,但不能没有诗意的生活”……

通过边学边写,边写边学,我渐渐领悟出,写文章不能为了写作而写作,而要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融进去,写自己身边熟悉的、真实的事情,才能把文章写得真挚感人。

于是我少了胡思乱写,多了关注生活、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开始参加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我也渐渐地和文学社里其他的人熟络了,大家一起爬山,一起看海,一起谈论诗和远方,一起探讨文学与人生。这段岁月,成为我生命中最不可磨灭的记忆。

记得当时学校旁边有一片菜地,我们到菜地里散步的时候,发现那位种菜的外地汉子会在繁忙的农活间隙看书,然后再教他那个没法上学的小女儿梦华识字念书。我们这群热血青年得知后,十分感动,遂自发组织每天抽时间轮流过来给小梦华上课。半年过去了,大家和小梦华结下了很深的情谊。

过年前的一天,小梦华突然对我们说,她要回家过年了,接着就留在家乡小学念书,不再回来了。我们一下子沉默了。那半年以来,可爱的小梦华已在我们心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她天真无邪、蹦蹦跳跳的身影,时时牵引着我们回到童年时代。在我们心中,小梦华不单是我们的小妹妹,更像是我们童年的一个缩影。

当我们得知小梦华想在回家之前看一看梦寐以久的大海时,马上借来几辆自行车,载着小梦华和她妈妈,骑行两个多小时,来到了雅韶镇的石塘海湾,完成了她的心愿。回家那天,小梦华在学校广播站点了一首《祝你一路顺风》,送给关心帮助过她的所有小老师收听,表示感谢。点歌信播出来后,曾在学校里引起轰动。当大家一起来到菜地想与小梦华告别时,她已经走了,我们每个人的眼中都噙满了不舍的泪水。

回到宿舍,我情不自禁地提笔把这件事和我真实情感写了出来:

此刻,小梦华或许正在车上,或许已回到她的江西老家了吧,我想去给她送行的时候,她却已经走了,因此,我只好以这种方式来与小梦华告别。

……

小梦华,祝你一路顺风,在回家的路上一路顺风,在漫漫人生旅途中也一路顺风。

我把这篇充满了真情实感的《特殊的师生情》投给了阳江日报。

过了几天,班主任给了我一个电话号码,说阳江日报的编辑叫我给他回个电话。第一次有报社编辑主动联系我,我有点受宠若惊,马上跑到小卖部打电话。电话那头编辑老师对我很客气,说文章写得不错,他只是想核实一下事情的真实性。得到我肯定的答复后,他便鼓励我以后继续多写多投稿。

挂上电话后,我突然好感动,一个市委机关报的编辑为了核实一篇学生文稿的真实性,不怕麻烦,费尽周折在几千学生中找到我,这份责任心真是难能可贵,这对当时的我来说也是莫大的激励。《特殊的师生情》这篇文章在阳江日报刊登后,再次在学校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此后,我的文章越来越多地被一些报刊采用,也被收录进了社刊《髻山草》,我终于也像当年仰慕的学长一样,成了一位受新社员羡慕的学长。

如今,阳江师范学校已变成了一所大专院校,但髻山上的花草依旧郁郁葱葱,髻山草文学社新人辈出,为地方文坛培养了不少人才。在这个我梦想开始的地方,更多的学子已迈出了追逐梦想的脚步!

新闻推荐

游泳戏水 尽享清凉

鸳鸯湖泳场消暑降温的市民水上游戏海边泳场水上乐园傍晚的市区游泳池场景泳池上的欢乐球赛五彩夏日虽然三伏已过,节令已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