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琴山下向阳生长的留守儿童

阳江日报 2019-08-16 16:18

[摘要]和城里孩子相比,他们的暑假生活呈现另一种色彩

乐安小学的学生在课间玩游戏。

年迈的奶奶来接放学的孩子。

课余时间,乐安小学学生在教室地上玩石子。

放暑假了,三年级学生杨彩霞在家里剪纸。

正是暑假,天气炎热,市区大小商场、游乐园、运动场、游泳池、图书馆、博物馆等地随处可见暂别校园的中小学生,他们跟着爸爸妈妈到处寻觅游玩目的地,享受一天24小时陪伴的亲子时光。与此同时,在距离市区约15公里的罗琴山脚下,一些来自苗族地区的孩子们,没有父母时刻守在身边,经常只有爷爷奶奶或是外公外婆陪伴,这些乐观、懂事的苗族留守儿童,享受着和城里孩子不一样的暑假生活。

多年前,他们的祖辈父辈阔别家乡,迁居到阳江市江城区双捷镇乐安村周边一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个来自云南、广西等地的迁居群体仍维持着许多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同时积极地适应着当地的风土人情。和阳江的绿水青山共同成长,这些在阳江出生成长的苗民儿女与美丽的罗琴山融为一体,在这个天然“氧吧”里成长,看书画画、嬉戏追逐、一起做游戏、为老人分担家务……对他们而言,近两个月的暑假,是成长轨迹中一段向阳生长的童年时光。

迁安故事

云南广西苗民自主迁居阳江

上世纪90年代,一位来自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的姑娘嫁到茂名电白,在亲戚朋友的带领下,她偶然来到位于乐安村的红十月农场,看到满目好田好地,这位苗族姑娘很是心动。回乡后,她将这一消息告诉族人。听闻广东阳江有这么好的田地,首批20多户苗族人家迁居乐安,与当地村民签订了长期代耕协议。随着村带村、亲戚带亲戚,越来越多云南和广西地区的苗族人迁居乐安。

双捷镇乐安村委会云南籍干部陶剑荣介绍,迄今,约有近2000名来自云南省广南县、丘北县,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西林县的苗族同胞,在过去20多年间陆续迁居到双捷镇的乐安村、茶水村,白沙街道的石河村、光华村,阳西县程村镇红光村等地。陶剑荣说,仅乐安村现在就有1100多名云南籍苗民,100多名广西籍苗民。

在325国道边上,始建于1958年、依山傍水的乐安小学有约60多名苗族留守儿童在内读书。校园占地面积6400平米、建筑面积752平方米,乐安小学为乐安村委会辖区内25条自然村共3000多名本地人口及1000多名云南祖辈移居过来的苗族外来人口提供义务教育服务,是双捷镇区内除双捷中心小学之外学生数量最多的公立小学,学校设学前幼儿班和一至三年级。今年放暑假前,共有70名学生在校就读,其中66名为苗族留守儿童。

天真可爱

容易满足积极适应本地生活

2017年8月底,执教30多年的老刘来到乐安小学担任校长,两年时光让他对这些苗族孩子的家庭更加了解。老刘说:“这些云南籍家长没学历或学历不高,生活比较艰苦。为了养家,大部分壮年离家到阳江市区、平冈镇或珠三角城市打工,留在家里的平时什么杂工都做,除草、砍木、挖药材等等,父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比较缺乏。”曾在乐安小学任教40年、现已退休兼任校园保安的陈登参告诉记者,在他印象中,云南学生家长大多出外工作,孩子在学校像“寄读”。

父母常常不在身边,反而让这些苗族孩子身上多了一份坚韧。自小生长在阳江的好山好水里,也让他们心胸开阔,更容易满足,容易感受到跟小伙伴在学校一起玩耍的单纯快乐。7月5日,记者来到双捷镇中心小学乐安分教点(即乐安小学),恰逢孩子们刚刚考完期末测试,兴奋地等待着放暑假。此时正是雨后,地上还有些湿,皮肤黝黑的苗族学生们散布在各个角落玩闹,几个小女生在教室里席地而坐,玩着抛石子的游戏;十来个孩子在教学楼前牵着手转圈圈,还有的孩子机智地用胶布把纸包成“球”,分队玩起了躲避球;儿童乐园区的滑滑梯还有些湿,却丝毫不影响孩子们爬上爬下的兴致。不少孩子打着赤脚,在校园里四处奔跑玩耍,尽情地展露他们天真又带点“野性”的一面。

老刘告诉我们:“放暑假前是自由活动课和最后一节暑假安全教育课,确保孩子们在假期期间要有安全意识。”由于苗族家长平时在家都跟孩子讲苗语,他们也不大跟当地人来往,所以苗族孩子刚到学校不易跟人沟通。“但孩子们都单纯可爱,会听老师的教导,久而久之也都跟老师和同学变得熟络,大家打成一片了。”老刘说。

乐观懂事

九岁学会做饭给外公外婆吃

记者多方走访了解到,在乐安村定居的苗族家庭基本都养育了多个子女,这让苗族父母肩上的生活负担更重,留守儿童以赤子之心坚强地面对生活。

家住罗琴村的田艳兰今年10岁,在乐安小学读二年级,早在她刚出生时,亲生父亲就不在身边。后来,妈妈去了阳江市区,家里只剩下外公外婆陪伴她。临放暑假前,这个眼神清澈的女孩告诉记者:“很想爸爸妈妈,但家里有外公外婆陪我,妈妈也会经常打电话回来,我也不觉得孤单。”

暑假期间,懂事的田艳兰白天跟着外公外婆出外打打散工,傍晚回到家就帮着大人生火做饭。“我9岁就会做饭给外公外婆吃了。”田艳兰一脸自豪地说道。老刘说:“田艳兰的父母不在身边,她显得比同龄的孩子成熟,说话伶牙俐齿,我们都说她长大后会很能干。”

热爱学习

暑假在家自学英语补齐不足

高桥村(也称垌仔村)是乐安村下属一条云南苗族人群居生活的自然村,依海拔448米、山谷两侧森林植被丰富的罗琴山而居,七八户人家把家安在了山脚下的低洼处。

乐安分教点三年级学生杨彩霞就住在这里一处简陋的屋子里。7月8日下午,记者和老刘来到杨彩霞的家里,这个乖巧、坚强的女孩主动上前和我们打招呼说:“妈妈上山砍木去了。”家里只剩患有老年痴呆的奶奶作伴,杨彩霞依然不失笑容,借着室外投射进屋内的阳光,她在桌子上铺了一张白纸,准备把自己刚画好的小熊剪出来做贴纸。

老刘说,杨彩霞在学校里很乖巧,今年期末测试数学差几分就满分了,语文学习也不错,就是英语课程稍微差一些。关于暑假计划,杨彩霞腼腆地说道:“就是帮着家人干点活,然后自己在家里看看英语书。”

校长心愿

希望更多人关爱留守儿童

近年来,一些苗族同胞迁回云南老家,有的坚守在阳江,有的还在来阳江的路上……去年,苗民王明兵跟随母亲和哥哥的脚步,迁居乐安村罗琴自然村,他家也成了村子里为数不多的有青壮年的家庭,但生活仍比较艰辛。“我是做电焊工的,想来广东赚钱,但是来了一年还没找到理想的工作。”王明兵说。

因家长无暇照顾,加上学校没有学生食堂,吃油炸或膨化食品成了这些苗族农村留守儿童的日常。今年6月,双捷镇卫生院到乐安分教点检查学生的成长发育情况,发现大部分儿童营养不良,与同龄儿童相比显得个子矮小,特别是龋齿情况严重。

近年来,当地政府为乐安分教点配备了全新桌椅、图书、文体器材和各种教学仪器,信息化网络多媒体设备进了教室,江城邻舍志愿者、阳江一中深圳校友会捐赠了教师办公电脑、足球设施等,学校实现由传统教育向基于数字平台教育的转变。在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教育环境逐渐完善,然而校园文体老师较为紧缺。老刘说,乐安小学的办学特色是向民族文化舞蹈和趣味足球方向发展,但目前学校缺乏这类人才,希望有社会志愿者能支持和参与进来。

让老刘忧心已久的还有学校饭堂的问题一直悬而未解。所幸,不久前,团江城区委、广青科技有意为学校捐建食堂,计划近期开工。老刘告诉记者,如今,摆在他面前的另一个任务是如何给孩子提供免费营养餐。“营养餐直接关系到孩子们的身体健康,希望有更多社会慈善机构和爱心人士关注这些苗族留守儿童。”老刘满怀期待地说。

专家观点

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阳江市特殊教育学校副校长向仪洪表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每一个孩子在童年时期,最害怕的是缺失安全感,对此,现实中不少父母应该进行反思。不管是社会还是老师,最主要的是要关心和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让孩子感受到快乐和温暖,传授给孩子更多的学科知识,帮助孩子学会生活技能,提供多途径、多平台让孩子展示自我风采,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策划/黄仁兴 ■ 统筹/梁小可 ■ 撰文/许 倩 ■ 摄影/李向东

(扫码了解更多)

新闻推荐

励志残疾人分享创业心得

社工到阳东区大沟镇举办创业讲座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