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 抢抓“湾+带”联动机遇 打造广东新增长极
阳江全力建设世界级风电产业基地,该市四大海上风电场陆续进入风机安装阶段,明年底前将全部投入发电。谭文强摄
南海I号是世界级海丝文化名片。图为坐落于海陵岛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南海I号”)博物馆。资料图片
阳江全力打造千亿级合金材料产业集群。图为广青镍合金生产基地,广青压延热轧项目于今年2月投产。梁文栋摄
今年上半年,阳江GDP增长7%,增速创近两年新高,居全省第三,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和沿海经济带东西两翼7市中排第一,成绩令人振奋。
阳江紧邻粤港澳大湾区,是大湾区向西延伸的第一座城市,区位条件优越。广东省正举全省之力强力推进大湾区建设,阳江发展迎来了难得的战略机遇期。该市上半年经济快速增长,GDP增速领跑粤东粤西粤北,得益于该市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全面对接融入大湾区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合金材料、风电等支柱产业快速发展,全市呈现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态势。
目前,阳江正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产业基础,积极发挥比较优势,以重点项目招商和建设,重点科研项目、轨道交通、阳江机场、应用型本科院校、高水平医院及大型文化设施建设等七大重点工作为抓手,以更加主动的姿态全面对接融入大湾区建设;推动阳江与大湾区交通互联互通、体制机制全面对接、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优质生活圈共建共享;重点打造千亿级合金材料产业集群和世界级风电产业基地,构建具有阳江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努力为大湾区发展提供能源、基础原材料、旅游产品、优质农产品和生活用品、技能型人才等全方位支持;奋力打造沿海经济带的重要战略支点、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滨海城市,成为广东新的增长极,为实现建成一个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宏伟目标,为全省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为沿海经济带与大湾区高水平互动发展、构造贯通广东省东西两翼的跨区域产业链、形成“湾+带”联动发展优势作出阳江应有的贡献。
■机遇篇
大湾区向西延伸首座城市
“融湾”优势突出
“阳江是粤港澳大湾区向西延伸的第一座城市,区位优势明显。推进大湾区建设是新时代广东改革开放再出发的重大机遇,也是阳江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在对接融入大湾区建设中,阳江要有更高站位、更大格局、更多担当、更积极主动作为。”阳江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焦兰生表示。
阳江市市长温湛滨表示,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快推进,阳江迎来了新的重大历史机遇,要在交通、产业、城镇、体制机制等方面深度对接融入,接受大湾区辐射带动。
从自身区位优势看,阳江是“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是大湾区通向粤西、北部湾城市群的首座城市,处于环大湾区第一圈层和珠中江阳都市圈当中,是大湾区向西延伸的第一座城市,也是沿海经济带上的重要城市,在对接融入大湾区建设上有突出优势。该市海岸线长458.6公里,陆域面积达7955.9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23万平方公里,拥有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阳江港,海洋资源丰富、发展空间广阔,是大湾区西翼重要的沿海发展腹地。去年以来,随着江湛铁路、港珠澳大桥、南沙大桥等重要交通基础设施的建成,阳江与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等大湾区核心城市距离进一步拉近。优越的区位条件决定了阳江在接受大湾区辐射带动上具有先天优势。
从全省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大局看,阳江在全省“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中被定位为沿海经济带的重要战略支点,将在沿海经济带与大湾区高水平互动发展、构造贯通广东省东西两翼的跨区域产业链、形成“湾+带”联动优势中率先受益。
在近日省委省政府发布的《关于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意见》中,提出把沿海经济带东西两翼地区打造成全省新的增长极,推动重大产业向东西两翼沿海地区布局发展,培育一批千亿元级产业集群,支持阳江建设风电产业基地,增强阳江衔接沿海经济带西翼地区和珠三角沿海地区的战略支点功能。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提出,沿海经济带要与大湾区高水平互动发展,构造贯通广东省东西两翼的跨区域产业链,形成“湾+带”联动优势。
在沿海经济带与大湾区高水平互动发展过程中,大湾区创新能力强、产业实力雄厚,将会对沿海经济带两翼地区产生巨大的辐射带动作用,加速形成大湾区与沿海经济带东西两翼分工协作的产业体系。阳江作为大湾区西翼的沿海经济带重要战略支点城市,处在“湾带”交汇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将会优先汇聚大湾区的产业流、资金流、信息流、人流、物流,承接大湾区的先进生产力转移、发展高端沿海临港工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高质量发展步伐,成为广东新的增长极。
■行动篇
贯彻大湾区发展相关文件
全市形成“融湾”共识
今年以来,阳江全市上下持续掀起学习贯彻《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下称《规划纲要》)相关文件的热潮,做到学习宣传贯彻全覆盖。全市党员干部全面深刻把握《规划纲要》的精神实质和本质要求,认识到推进大湾区建设是广东改革开放再出发的重大历史机遇,也是阳江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全市上下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机遇意识,全面对标、学习、对接大湾区,推动阳江与大湾区深度融合发展。
阳江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先后通过召开党委(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邀请省委宣讲团成员宣讲、邀请省社科院专家作专题辅导等方式深入学习《规划纲要》。
为了做到学习宣传的全覆盖,今年3月28日,阳江市专门举办领导干部学习贯彻《规划纲要》专题研讨班,全力推动大湾区建设任务落地落实,阳江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焦兰生作专题辅导报告。随后,还专门组织市直单位科级及以下公务员学习贯彻《规划纲要》专题培训班,培训班连续举办12期,分批对市直单位3000多名科级及以下公务员集中轮训。
阳江市委专门成立宣讲团,深入市直部门和县(市、区)宣讲。各县(市、区)也以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学习报告会等形式掀起学习热潮。在乡镇一级,依托镇委党校等学习平台,各县(市、区)统一组织宣讲团赴镇(街)开展宣讲,组织乡镇党员干部、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干部加强对《规划纲要》的学习,真正做到学习全覆盖。
构建现代综合交通体系
与大湾区高水平互联互通
阳江作为大湾区向西延伸首座城市,首先在交通基础设施上全面对接湾区。该市加快构建“海陆空”现代综合交通体系,推进轨道交通、机场、高速公路、港口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与湾区城市间的城际交通联系,提升与大湾区互联互通水平,融入大湾区1小时经济圈,努力成为大湾区向西联接的重要途径,打造大湾区与粤西、北部湾城市群乃至大西南联接的重要交通枢纽。
阳江优先发展轨道交通。去年江湛铁路通车,阳江迈入广州1.5小时经济生活圈。时速350公里/小时的广湛高铁将于年内动工,建成后阳江与广州市中心距离将缩短至1小时左右。该市还积极谋划赣深铁路、珠三角城际轨道、深中城际轨道等向西延伸至阳江,构建与大湾区全面对接的轨道网。为进一步优化海陵岛出行条件,阳江正全力推动江湛铁路阳江站到海陵岛的轻轨项目,打造从大湾区到海陵岛全程轨道旅游交通线。
为构建现代交通体系,阳江大力推动民用机场建设。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关于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意见》提出规划建设阳江支线机场;与此同时,阳江机场也被纳入《中国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机场的建设,将结束阳江没有民航交通的历史,打通阳江与大湾区乃至国内其它重点城市联接的空中大通道。
公路方面,在已建成沈海高速阳江段、西部沿海高速阳江段、罗阳高速、汕湛高速阳春段等基础上,加快推进沈海高速“四改八”阳江段扩建、中茂高速阳春至高州段、西部沿海高速阳江南联络线等项目,并规划建设连接高铁站、机场和各城市组团之间的快速交通网,全面形成对外四通八达、对内集结成网的公路网。此外,横贯广东沿海经济带14个城市的广东滨海旅游公路正加快推动建设,其中,阳江段海陵大堤至溪头段已动工建设。
港口方面,阳江港是粤西重要出海门户,港口条件优越,是对外开放一类口岸。根据《阳江港总体规划》,阳江港吉树港区岸线总长11.97公里,规划码头泊位63个,丰头作业区规划码头泊位26个。目前正全面推进阳江港码头泊位及港后工业区建设,加快打造亿吨级大港。下一步,阳江港还将加强与大湾区港口群的协作,融入大湾区世界级港口物流运输体系。
对标大湾区最高最好最优
不断优化阳江发展环境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拥有一流营商环境。在交通上与大湾区互联互通的同时,阳江更注重在体制机制上全面对标、学习、对接大湾区,努力构建与大湾区一体化的发展环境。
一是营造更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学习借鉴大湾区特别是广东自贸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加快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着力深化“放管服”改革,重点在简审批、优服务上下功夫,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努力做到“四减一提速”,即减少审批前置条件、审批材料、审批程序、审批时限,提高审批的速度和效率,让企业多用时间跑市场,少费功夫跑审批,提升企业开办、运营、退出便利化水平。作为该市减审批、提速度的一项重要成果,今年6月,阳江市通过加强部门间信息共享,推行“一网通办、一窗受理、并行办理”,开办企业时间进一步提速,率先实现开办企业半天内办结。在降低企业成本上,阳江不折不扣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全面落实省“民营经济十条”、省“实体经济十条”,出台《阳江市降低制造业企业成本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修订版)》,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二是营造有利于创新发展的良好环境。创新发展是大湾区的鲜明特色,阳江对标大湾区,将创新驱动作为发展的根本动力,对接大湾区创新资源,积极引进培养创新创业团队和紧缺拔尖人才,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营造鼓励创新、支持创新、尊崇创新、竞相创新的良好环境。阳江正全力推动国家高新区创建工作,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培育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积极促进“材料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和“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落户阳江,为阳江产业发展提供研发支撑。针对企业对公共技术服务的需求,阳江全力打造集品牌塑造、智能化设计、检验检测、标准制定、知识产权保护等于一体的全生命周期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为了给风电产业提供技术支持,阳江成立了高功率激光应用实验室。实验室重点开展高功率激光厚板焊接、切割,高功率激光表面强化,高速激光熔覆防腐、防生物附集等关键技术研发,对提高海上风电重大构件制造质量、提高生产效率、缩短生产周期,提升海上风电装备使用维护周期等具有重要意义。
深度参与大湾区产业链分工
构建阳江特色现代产业体系
大湾区经济发展水平全国领先,产业体系完备,集群优势明显。阳江发挥“沿海经济带重要战略支点”的定位作用,以及纳入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的优势,加大面向大湾区的招商引资工作,主动参与大湾区产业链分工,积极承接大湾区先进产业转移,全力建设合金材料和风电两大支柱产业,打造大湾区重要的基础原材料生产集聚地、大湾区产业扩展的重要基地和配套产业集聚地,在与大湾区产业分工协作中不断提升自身产业发展水平,努力形成若干个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实现由“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的转变。
加快打造千亿级合金材料产业集群,为大湾区发展提供优质基础原材料供应。阳江拥有200万吨不锈钢、70万吨球墨铸铁、300万吨建筑用材产能。大湾区先进制造业及湾区建设对高质量的基础件和原材料需求巨大,为阳江合金材料产业发展带来契机。阳江提出打造年产值超千亿元的合金材料产业集群,并加强科技创新,不断提升产品质量,为大湾区提供优质的基础原材料。目前,不锈钢生产正形成从冶炼、热轧到冷轧,从基础原料到生产金属制品的完整产业链,是国内最大的不锈钢生产集聚区之一。今年2月,广青金属压延热轧项目投产,宏旺70万吨不锈钢冷轧、甬金68万吨不锈钢冷轧、开宝不锈钢精加工等将于年内建成投产。
建设世界级风电产业基地,为广东及周边海上风电开发提供装备及运维、研发支撑,为大湾区提供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阳江规划了1000万千瓦海上风电场项目,并已全部通过核准,目前首批4个共13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加快建设,明年底前将投产发电。该市还在全省率先发展风电装备制造业,打造集研发设计、装备制造、检测认证、运营维护为一体的世界级风电产业基地。目前,落户的海上风电装备制造项目总投资近200亿元,今年6月,在阳江举办的全球海上风电产业发展大会上,包括风电产业装备检验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大数据中心、运维中心,以及风电产业柔性直流输电技术应用示范基地、风电母港建设、漂浮式风电产业技术合作等10余个风电研发、技术创新重大项目落户阳江,助力该市风电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阳江是电力能源大市,2018年发电量占全省11.9%,总规划装机容量约3600万千瓦。除海上风电外,还有核电、陆上风电、火电、水电、太阳能光伏发电、LNG等多种电力形式,清洁能源占比8成以上。其中,阳江核电6号机组具备商运条件,6台机组预计年发电量达480亿千瓦时。大湾区对能源特别是清洁能源需求巨大,该市将继续发展壮大电力能源产业,为大湾区提供稳定充足的能源保障。
省里提出“把阳江东部等地区打造成为珠三角产业延伸拓展区域,形成环广深产业功能配套区”,阳江正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各项产业政策,加大对大湾区的招商引资力度,打造大湾区产业延伸区域和重要的生产基地,特别是大湾区装备制造业的核心零部件生产集聚区,形成“研发孵化在湾区、产业化基地在阳江”的产业合作模式。该市还瞄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引进培育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装备制造、新能源装备等新兴产业,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融入大湾区优质生活圈
为大湾区提供优质旅游产品
大湾区着力构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阳江作为毗邻大湾区城市,生态环境优美、旅游资源富集,正奋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滨海城市。立足生态优势、海洋优势、资源优势,阳江全力打造高品质宜居城市,发展全域旅游,为大湾区打造美丽湾区、休闲湾区、健康湾区拓展丰富的旅游内容,成为大湾区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的重要拓展延伸地。
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品位,与大湾区共建滨海优质生活圈。阳江与大湾区山海相连、唇齿相依,该市加强与大湾区在环保领域的合作,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在任何时候、任何区域、任何项目都不放松和降低环境保护的标准,形成海洋生态保护合力,努力建设生态宜居美丽家园。该市全面衔接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北部湾城市群规划、沿海经济带规划等上位规划,大力提升阳江城市功能品位,建设高品质宜居城市,全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加快发展教育、医疗等民生事业,不断提升中心城区的能级和首位度,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今年7月,阳江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迎来两件大喜事,阳江市与华南理工大学签订帮扶协议共建阳江应用型本科院校,阳江市人民医院入选省第三批“登峰计划”高水平医院建设行列。其中,阳江应用型本科院校是该市首所本科大学,计划于2021年9月开始招生,将进一步完善阳江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提升阳江城市文化氛围和底蕴,为阳江及大湾区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支持;阳江市人民医院入选“登峰计划”医院,将进一步提升医院整体医疗水平,带动全市卫生健康事业飞跃发展,为阳江打造宜居城市提供高水平卫生健康保障。
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努力成为大湾区世界级旅游区的重要补充,为大湾区提供优质的旅游产品。阳江山海兼优,海陵岛大角湾丝路旅游区是全省首个滨海类5A级景区,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南海Ⅰ号”)是世界级海丝文化名片,该市充分利用滨海资源优势,以海陵岛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通过做优做强旅游产品、加大宣传营销、完善基础设施、推动文旅融合、优化旅游环境等组合拳,推动旅游业全区域、全要素、全产业链发展,打造国内外知名休闲度假胜地,努力实现由旅游资源大市向全域旅游强市跨越。为更好对接和融入大湾区旅游市场,该市正规划建设游艇码头和邮轮停靠港,对接粤港澳游艇自由行,并与珠江西岸沿海城市加大旅游合作,将各地景点串珠成链,共同打造滨海黄金旅游带。
为大湾区发展提供优质产品
及技能型人才等全方位支持
阳江市是农业大市、南海渔都,水产、畜牧、岭南水果、南药、粮油蔬菜等农海产品在全省享有一定知名度,海产品产量居全省前列,优质的农海产品备受大湾区市民青睐。面对大湾区的巨大市场,阳江进一步提升农海产品的质量,努力成为大湾区的“菜篮子”“果盘子”“米袋子”和海产品供应“鱼仓”。
目前,阳江正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绿色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特色产业“一一三三”工程,即到2020年力争打造一个200亿元产业(水产养殖和加工)、一个100亿元产业(畜禽养殖)、三个30亿元产业(岭南特色水果、南药、花卉苗木)、三个10亿元产业(优质蔬菜、优质稻、油料作物)。2018年,阳江渔业总产值178.60亿元,水产品产量119.12万吨,为大湾区提供了大量的优质海产品。
此外,阳江是“中国刀剪之都”“中国调味品之都”,五金刀剪、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等特色产业颇具规模,生产的刀剪、调味品、服饰帽袋等生活用品具备一定的口碑和竞争力。其中,五金刀剪产量占全国70%以上,出口量占全国85%以上,阳江豆豉闻名省内外,酱油等调味品产能达230万吨,厨邦、美味鲜、味事达、致美斋及卡夫亨氏等一批国内外龙头调味品企业在阳江设置生产基地。随着大湾区建设的不断推进,对优质生活用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阳江瞄准大湾区市场,推动五金刀剪、纺织服装等产业转型升级,朝品牌化方向发展,并全力支持调味品产业做大做强做优,打造全国最大的调味品生产基地,让“阳江产”生活用品成为大湾区市民的“心头好”。
阳江是人力资源大市,也是大湾区的劳动力来源地。为更好服务大湾区建设,该市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大力培养实干型和应用型人才。目前,阳江正在华南理工大学帮扶下,加快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打造“应用技术大学+高职院校+中职学校”的金字塔式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在为大湾区提供更多技能型人才的同时,也为阳江产业升级提供人才支撑,带动阳江与大湾区人才双向流动,实现阳江与大湾区的互助协作、共赢发展。
撰文:张俊陈瑞锋姚几华陈文教
统筹:杨世华陈瑞锋编辑统筹:胡素青
新闻推荐
“书法文化进警营”活动走进武警阳江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