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荣娟助人为乐善举温暖人心
[摘要]古稀老人登门借本报感谢昔日工友,传播社会正能量
■ 本报记者/谭兴孚 见习记者/陈敏燕 实习生/梁 园
“今生无以为报,来世愿做牛马报答她的恩情。”近日,76岁的李洁英老人和3名昔日工友一起来到阳江日报社,希望本报报道恩人卢荣娟无私帮助她一家的故事,传播社会正能量。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谈起卢荣娟对她的“恩情”, 李洁英不禁声音哽咽,湿了眼眶。2014年,李洁英大女儿被诊断出肠癌,送到广州医院救治。治疗过程花费巨大,对一个贫困家庭而言,根本无力支撑。“所有的亲友都被借了个遍。”李洁英说。多番的求助,从希望到逐渐绝望,于是,丈夫向她提起向同乡求助的想法。
通过打听,李洁英得知昔日的工友卢荣娟创业成功,并嫁到了同村,又热心助人。心急如焚之下,李洁英上门求助。让她意想不到的是,卢荣娟在得知情况后,二话不说,给了2万元李洁英用于支付女儿的医疗费。不仅如此,卢荣娟体谅李洁英生活拮据,每当见到她,都会给几百到一千元不等用于缓解她的生活困境。
2017年12月,李洁英丈夫离世。面对女儿生病、儿子吸毒和丈夫离世,李洁英陷入绝望。卢荣娟得知情况后,常常安慰李洁英。在卢荣娟的陪伴下,李洁英心情逐渐好转。对于李洁英而言,卢荣娟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贫苦不忘助人心
改革开放以前,人们的生活都非常艰苦。为解决温饱问题,不少人推着三轮车当起了“车仔佬”,每天穿梭在阳江各大码头拉货赚取微薄的收入。李洁英与卢荣娟便是其中两名“车仔佬”,她们的相识,便始于此。据李洁英回忆,当时人们购买日常生活用品,都必须购买对应票。由于他们一家当时没有户口,没有购票资格,只能购买高价米解决一日三餐。这对家人当时的生活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
当时卢荣娟也身处贫困之中,却不忘助人之心。昔日另一名工友,现已80岁的刘键告诉记者,卢荣娟为人无私,每当她接到大单,都会分配给其他的工友,让大家一起赚钱贴补家用。追忆往昔,李洁英和众多工友便忍不住为卢荣娟竖起大拇指。此后,卢荣娟和丈夫李良辉开始创业,创建了十八子集团,走上了致富道路。李洁英与她渐渐淡了联系,本以为是平凡之交,不想却成了日后的恩人。
帮人也是帮自己
工友们对卢荣娟的助人事迹赞不绝口。然而,在卢荣娟看来,助人不过是在做一件再平凡不过的事。今年78岁的卢荣娟,出身穷苦,幼时便失去了父亲,唯有母亲独自养家。从小便懂事的她,深知生活不易,也因此更懂得体谅别人。得知李洁英生活困苦,卢荣娟在与丈夫商量后,便决定给予她帮助。卢荣娟说,现阶段能力允许,遇见有困难的旧工友,能帮就帮。
“如果自己伸出援手能够救人一命,当义不容辞,帮人的同时其实也是在帮自己。”卢荣娟告诉记者,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自己也是在为家人积攒福气,还能引导自己的后辈多做善事。多年来,受卢荣娟帮助的人不计其数。在她看来,助人也许不值一谈,但对许多人而言,却是恩情难忘,即使随着时间的流逝,也无法将这份感激的心情淡化,李洁英便是这其中的一名。
记者手记
不变的助人初心
“有生之年,不把这事说出来,我心中大石难以放下。”这是李洁英对记者强调最多的一句话。从这句话中,可感受到卢荣娟的不简单。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能让这么多昔日的工友对她开口便是称赞?听多名老人的细细道来,记者才明白,不管是贫苦或是富有,她都保持着不变的助人初心,和对昔日同甘共苦的工友那份尊重与关怀。
在李洁英一事上,卢荣娟从资金帮助,到生活关怀,细心且热心至此,实在让人敬佩。记者觉得,对一个企业家而言,资金的资助不算难,难的是情感上的帮助。扪心自问,又有多少人助人能细致至此,让人感动。
新闻推荐
今年首个影响我国的热带低压已生成,市气象台昨日发布台风白色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