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千亩花田描绘绿色发展画卷
[摘要]潭水镇旗鼓村鱼田自然村大力发展特色花卉产业
鱼田村村民将针葵叶装车,准备运往广州宋福亮 摄
■本报记者/王 静
初夏时分,蓝色的天空明净得像洗过一样。从市区出发,途经省道113线,来到素有“花田村”称号的阳春市潭水镇旗鼓村鱼田自然村,入眼便是一片浓郁的绿意。村道两旁分布着方阵一样的田地,连片的针葵错落有致,远远看去犹如一片绿色海洋。
上个世纪90年代,鱼田自然村开始发展花卉产业,从种植、运送鲜花到广州花市销售,到如今建立完善的产业链,花卉、叶材远销国内外。目前,该村共种植花卉种类十余种,花田面积达到1000多亩,年产值约2000万,人均年收入约2.5万元。以花为媒,鱼田自然村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打造“农业休闲观光、健康养生度假、特色文化体验”为一体的生态旅游产业链,描绘绿色发展画卷。
花卉种植,托起村民脱贫致富梦
1992年,外出打工的村民谢绍有回到家乡,在家中的3亩农田里种植玫瑰,运送到广州花市销售,成为村中最早从事花卉种植的花农。那时候,村民们大多种植水稻,人均年收入不过千余元,玫瑰种植带来的变化,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吸引了许多村民。面对村民的询问,谢绍有主动介绍种植经验和销售渠道,甚至手把手指导他们种植鲜花。
随着花田规模日益扩大,村民们不再满足单一的鲜花品种。花卉市场上,除了需求量大的鲜花,各种叶材也是插花必备材料。针葵、米兰、栀子等叶材对种植环境要求不高,经济效益高,一年四季皆可采收。很多村民在种植玫瑰、菊花、剑兰等鲜花的基础上,开始种植叶材。“花田村”的名气越来越大,许多经销商慕名而来,村民只需根据订单交货,由经销商发车运货。截至2018年,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2.5万元。
在村民谢绍荫的家门口,一捆捆尚未处理的叶材正整齐摆放在地上。谢绍荫抽出几支栀子叶,剪去多余的枝干,再用细绳捆扎好,放在一旁。在他身侧,家中的两位长辈正对栀子叶的分枝进行处理。“我们每天要处理1000多扎栀子叶,一家四口就能做完这些。
鲜花销售旺季,叶材每天需求量在3000扎左右,需要雇工人一起处理。”谢绍荫表示,他家中种有20亩针葵和20亩栀子花,通过销售叶材,一家人年收入最高达到20万。
技术创新,促进花卉产业化发展
鲜花对时令要求严格,花农们必须充分了解花时,提前掌握天气的变化。早年信息不畅通,村民们遇到花期提前等突发情况,往往束手无策,遭遇严重损失。“我们通过与高校合作,从防治病虫害、优化花卉品种等方面对花农进行指导,提高花农的综合素质,促进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阳春市花卉协会会长谢绍辉告诉记者,他们每年邀请各大高校专家,为花农们提供10场免费培训。
在阳春市花卉协会的“搭桥”下,华南农业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和阳江职业技术学院的许多专家与鱼田自然村的花农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部分科研项目也在花田成功落地。在专家的指导下,许多农户改用温室大棚栽培花卉,打破花卉生长的季节限制,并交替种植水稻和花卉,保持土壤质量。在鲜花生长期,花农们会在花田里挂上密密麻麻的照花灯,用光照控制花期。鲜花结蕾时期,花农们需雇大量工人“疏蕾”。在专家们“节劳型植花技术”指导下,花农们通过药物控制,使每枝鲜花的结蕾量减少一半,节约大量劳动力。
目前,鱼田自然村种植花卉品种十余种,面积达到1000多亩,年产值约2000万元,为邻村200多人提供就业。这些鲜花、叶材被销往全国各地,针葵叶更是远销日本、韩国。
以花为媒,打造生态旅游产业链
春节、清明节期间,是鱼田自然村鲜花销售旺季。成片的花田里玫瑰红似火、粉如霞,菊花白似雪,绵如云,被绿叶衬托得生机勃勃。入村的公路上常常停靠着不少汽车,游客们结伴来到花田中赏花,举起手机或相机留下这美丽的一幕。“在我们村,游客不仅能赏花,也能体验采摘鲜花的乐趣,一到周末花田里都是游人。”村民小组长谢绍日介绍。
弯弯的漠阳江支流绕村而过,游客们漫步在村中的特色农业观光路,道路两旁都是望不见边际的花田,远远看去像是浓墨重彩的油画。花田灌区里水波粼粼,时不时有鱼儿游过,为这幅美丽的乡村图景增添几抹活泼的色彩。每当夜幕降临,花田里无数盏控制花期的白炽灯便会同时点亮,看上去十分壮观。如果六七月来村中赏花,正逢荷花盛放,村中面积达10亩的荷花园会让人们尽享“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盛景。
以花为媒,鱼田自然村计划打造“农业休闲观光、健康养生度假、特色文化体验”的特色旅游乡村,以赏花观光为引子,开发各类乡村花卉旅游节、观赏园,规划建设清水公园,搭配乡村旅游、花卉科普、文娱活动等项目,发展特色住宿及民俗风味餐饮,打造生态旅游产业链。通过旅游观光与花卉产业发展深度结合,不断扩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新闻推荐
赴市人大常委会对口帮扶阳春市南河村蹲点系列报道③ 校门口的三座坟终于迁走了
阳春陂面镇南河小学的学生在上课。本报记者李建束摄□本报记者靳碧海张伟宁站在南河分校门前,看着整洁干净的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