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市人大常委会对口帮扶阳春市南河村蹲点系列报道② 危房变新房 路通灯亮了

珠海特区报 2019-05-14 11:30

珠海人大扶贫干部谭曙伟和贫困户林华添的小孩在路灯下。本报记者 李建束 摄珠海人大扶贫项目阳春陂面镇南河村的水泥路。□本报记者张伟宁靳碧海

一连下了好几天雨刚刚停歇,粤西的初夏带着几分凉爽。日前,记者一行走进了位于阳春市陂面镇南河村下辖的白霄塘自然村。沿着三米多宽的水泥路走进村里,映入眼帘的是一片乡村美景:屋舍俨然,稻田翠绿,村道阡陌相连,田间蛙声此起彼伏。这样的田园风光让人沉醉。

70岁的村民陈德富见到记者一行,远远地就招起了手。陈德富家在白霄塘村,他新盖的房子占地面积有100多平方米,虽然只有一层半,还没有贴瓷砖、批腻子,但他对新房很满意,“比以前住的泥瓦房好太多啦!”

陈德富以前住的泥瓦房四面漏风,一下雨屋里就成“水帘洞”,属于亟待改造的危房。因为手头没钱,陈德富一家只能长期住在这样的房子里,一住就是几十年。

在新一轮珠海对口帮扶阳春44条村中,位于陂面镇的南河村属省级特大贫困村,总人口约8300多人,有148户贫困户,其中69户和陈德富一样,属危房改造户。

珠海市人大常委会驻村工作组到南河村开展对口帮扶工作后,把贫困户的危房改造纳入帮扶工作重点。陈德富靠务农为生,主要种植玉米、淮山,年收入仅4000多元,老伴不得不去东莞打工,女儿出嫁,儿子则在阳春城里做泥水工。一家人的日子过得紧巴巴,要盖新房更是难上加难。驻村工作组了解情况后,为陈德富解决了危房改造的资金补助问题,很快他拿到了4万多元危房改造补贴,同时,依靠每人每年5000元的光伏项目分红,陈德富盖房的资金难题迎刃而解。

住进新房后,陈德富把珠海驻村工作组每一位工作人员的名片贴在了自家客厅的醒目位置。“感谢共产党,感谢政府,感谢珠海!要是没有你们,我这辈子都住不进红砖房。”

住进新房子让陈德富对生活有了更多期盼,“最大的心愿是希望子女孝顺、平安健康。”陈德富年轻时学得一身武艺,在十里八乡也颇有名气,现在他每天早上还会抽出时间来到村里新建的党建文化广场练拳健身。

白霄塘村党建文化广场位于村口,水泥地面宽阔,写有“乡村振兴”宣传标语的展板格外醒目,广场旁还有一个数百平方米的大水池,村书记吕佐辉告诉记者,村里的生活污水经过三级过滤后,汇集在水池里,再用于灌溉,这套农村污水过滤系统也是珠海帮扶修建的。

(下转02版)(上接01版)在南河村,“珠海元素”随处可见。村口的大石头上面写着“珠海人大对口帮扶村”字样,村道两旁矗立着的太阳能路灯也来自珠海的援建。据驻村工作组介绍,南河村14公里的村道硬化指标任务已经完成,其中珠海人大筹资290万元。以前,南河村的村道和过境县道都没有路灯,夜间行路没有安全感,目前已经有229盏太阳能路灯投入使用,村民“夜行难”问题得到了解决。以前,南河村29条自然村均未实现户户通自来水,在驻村工作组的努力推进下,目前2080户村民已经用上了自来水,其中148户贫困户费用全免,“饮水难”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全村69户危房改造已完成,同时,通过推动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工作组帮助南河村迅速启动新农村示范村创建工作,投入43.4万元推进“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共拆除危旧房、猪舍、鸡棚等292间,清除垃圾、淤泥、漂浮物2.15万吨,南河村的村容村貌发生巨大变化。

新闻推荐

11年背子求学诠释浓浓母爱

儿子患病无法行走,阳春八甲妇女张春娜风雨无阻当“陪读妈妈”——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