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市人大常委会对口帮扶阳春市南河村蹲点系列报道① 产业“造血”让贫困户真脱贫不返贫
□本报记者靳碧海张伟宁
在连续多日的阴雨之后,5月10日,南河村上新坡自然村终于放晴。
天气好转,68岁的吕应强老人又忙乎起来——家里的房子正在加建二层,他希望尽快完工,好让孩子们住得宽敞一点。
就在几年前,吕应强老人一家还住在泥瓦房里,雨天漏水,阴暗潮湿。珠海市人大常委会驻村工作组进驻以来,大力推进危房改造,为他们建起了两居室的新房。
吕应强家有八口人,除了他和老伴,还有儿子、儿媳以及4个年幼的孙子孙女。目前,两个老人住一间房,其他人住在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房间里,一张双人床和一个上下铺,最多时要挤6个人。
“两个老人年事已高,偶尔在家做农活,儿媳妇是聋哑人,没有劳动能力,孙子孙女最大的13岁,最小的还在上幼儿园。”驻村工作组副组长谭曙伟说,全家都靠他儿子一人在外打工挣钱,每月仅2200余元的工资真的是捉襟见肘,生活十分困难。
吕应强一家的生活在今年初发生了改变——全家共拿到40000元的分红,相当于以往两年的家庭总收入。这分红则来自于1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
产业“造血”,方能让贫困户真脱贫不返贫。珠海市人大常委会克服审批难、征地难、资金难等问题,引入中国兴业太阳能公司建设地面种植、地上发电的1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
“项目总投资6500万元,一期于去年6月底并网发电,二期也于今年2月全面并网发电。”驻村工作组组长骆伟声称该项目为“一号工程”,因为该项目将为348名贫困人口带来每人每年4000元分红,并且收益期将持续25年。
“光伏项目分红从前年开始,2017年人均分红1000元,2018年人均分红4000元。吕应强一家有八口人,所以两年累计分了40000元,是全村最多的一家。”谭曙伟介绍说。
吕应强正是依靠这40000元的分红款对房屋进行加建。“今年想把第二层、第三层都建起来,明年拿了分红再装修。”生活越来越好,日子有了盼头,吕应强老人握着驻村工作干部的手久久不愿松开,“感谢工作组,没有你们就没有我们这么好的生活。”
去年11月,珠海市人大常委会对口帮扶南河村的1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被省扶贫办评选为“广东省十大产业扶贫示范项目”之一。
与此同时,驻村工作组结合南河村传统种植优势,投入70多万元扶持“公司+基地+农户”的1350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基地年产淮山、枸杞、蔬菜等4600多吨,年增收300多万元,帮助101户贫困户增产增收。
“要想实现贫困户真正脱贫,必须通过产业扶贫实现扶贫工作由"输血"到"造血"的转变。”骆伟声感慨地说,今后工作组将全力以赴,争取更多好的扶贫产业项目,让当地老百姓得到更多的实惠。
新闻推荐
岗美镇整治镇区占道经营等“六乱”现象